【摘要】 會計信息披露可采用自愿性會計信息披露和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主要是為了解決會計信息市場失靈而產生,必須注意適度理性原則。同時為了保證公司自愿披露會計信息的透明度,防止管理層對自愿會計信息披露的不當管理,也必須對公司的自愿會計信息披露進行適當管制。
【關鍵詞】 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自愿性會計信息披露;適度管制
從歷史的角度看,信息披露制度經歷了自愿披露、強制披露、自愿與強制結合的披露制度三個階段。由于會計信息的公共物品性質、社會資源最優化目標、管理層與股東的利益沖突等原因,導致會計信息強制披露的存在(小約翰·科菲,2002);由于資本市場交易動機、控制權競爭動機、股票報酬動機、訴訟成本動機和管理能力信號動機的存在(Healy和Palepu,2001),如果披露收益遠大于成本,上市公司會以自愿性的方式進行會計信息披露。所以,目前各國大都采用強制性披露與自愿性披露相結合的制度。但由于會計信息的不對稱、外部性、公共物品屬性等原因導致市場失靈,上市公司完全自愿披露高質量會計信息的動機不足,這時候就存在自愿披露會計信息的供給不足以及透明度不高。因此,那些上市公司不愿披露而投資者又必須的信息需要強制性披露,同時為了保證上市公司自愿披露會計信息的透明度,防止管理層對會計信息披露的不當管理,必須對上市公司的自愿會計信息披露進行適當管制。
一、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需適度理性
根據公共選擇與政府管制理論,市場解決不好的,可以用政府管制的辦法來加以解決;但是,市場解決不好的政府也不一定解決得好;即使政府能夠解決好,也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政府決策過程中還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樊剛,1997)。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主要為了解決會計信息市場失靈而產生,同樣政府對會計信息市場的干預也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Scott(2000)認為,市場失靈并非總是意味著對公司的信息生產決策需要進行管制,這不僅是因為有獨立審計、披露原則、信號傳遞等機制來限制市場失靈的不良后果,而且還因為管制必然會帶來管制機構的運行成本、公司的遵循成本和其他的間接成本。因此,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必須注意適度理性原則。
(一)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不能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
長期以來,無論是學界、業界,還是政府部門都認為政府超然獨立,有公正無私的態度、豐富的治理經驗、科學的決策方法和良好的愿望,因此,既然信息披露制度是以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需要而設立,它就一定能夠達到這一目標。他們假定政府的選擇會帶來最佳產出,然而他們并未像考察市場結果那樣周密地考察這些選擇的結果(Verrecchia,1982),亦即犯了“草總是綠的”的錯誤(Demsetz,1969)。公共利益理論認為會計信息披露管制的目標是為了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然而,根據阿羅的“不可能性定理”,在競爭市場的價格機制作用下,可以通過供需平衡去發現集體社會偏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一旦以管制政策代替價格機制,就無法確定集體偏好,管制效果失去了評判標準。因而如果選擇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便無法確定上市公司所披露的會計信息是否達到最優化,也不知道對資源的利用是否達到社會福利最大化,此時政府對會計信息披露的干預就可能出現過度或不足。
即使假定管制者以提高社會福利為目標去提供管制,但是管制者并不擁有完全信息,管制者也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制定管制政策的。那么以不完全信息為基礎制定的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必定是不完全的,不可能窮盡會計信息披露中的所有問題,不可避免地留下一定的公共領域。因此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也不能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目標。Sunder(2000)認為,在存在市場交易成本的情況下,會計準則可能會改善社會福利,但制定具有社會效率的準則的集權制度,必須設計成有合理的機會來產生接近于社會最佳選擇的某種東西,由于受到成本效益原則和主體偏好的影響,實際上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由于技術與制度資源的稀缺性,社會經濟總存在一個邊界。因此從制度邊界的角度來看,也不能一味追求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要注意其適度性。
(二)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可能導致“信息過剩”
在市場非管制的情況下,公共物品的供給是不足的,所以人們提出一些管制措施。然而,在管制市場中,由于公共物品的消費是無成本的,信息使用者并不為會計信息直接付費,通常消費者會高估其需求或偏好,因而公共物品往往也會出現生產過剩的趨勢。所以強制性披露能解決會計信息供給不足問題,卻可能無法解決信息生產過剩問題。如果對公司財務報告信息披露內容的強制性過于嚴格、具體和復雜,會導致財務報告披露“信息超載”的現象(方紅星,2005)。
雖然總體而言,會計信息是供給不足的。但會計界在飽嘗信息披露不足的指責后,開始有了對信息披露過量的擔憂。信息生產過剩可能會帶來兩方面的后果:一是增加信息披露過程中的工作量,增加披露成本;二是過量的信息有損于用戶對信息重要性的把握,增加使用者的信息過濾成本,影響決策(谷祺、姜英兵,2002)。過于冗長復雜的財務報告披露容易影響其信息的可理解性,并且把真正重要的、具有價格敏感性的信息淹沒在眾多的信息之中(方紅星,2005),使那些真正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受到噪聲污染。所以,在一定范圍內增加信息披露量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透明度,過度地增加披露只會降低會計信息的透明度,過于繁瑣的披露反而成為信息提供者隱瞞問題的溫床。
事實上,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并非無止境而且上市公司的信息供給也不能無限加大,從而規定了信息披露合理的度,規則制定者不應徒勞地試圖去滿足所有方面的要求。強制不足將導致會計信息短缺,但強制過度將導致會計信息過量,在會計信息的強制披露中政府應考慮有效披露原則,掌握強制性信息披露的適度性及強制性信息披露與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相互轉換是有必要的。
(三)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需要綜合考慮效率和公平
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能夠彌補會計信息的市場失靈,增強資本市場配置的效率(小約翰·科菲,2002)。公平也是主要的評價因素,強制性信息披露可防止欺詐、保障投資者獲取會計信息的公平性。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能夠有效減少交易成本,從而提高整個資本市場的效率,但人們常常忽略了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制度自身的建立、完善及實施也需付出成本,尤其是企業所付出的信息披露成本有時非常大。會計信息強制披露過程中會帶來大量的成本中有管制機構承擔的,也有企業承擔的,還有由整個社會來承擔的。管制機構承擔的強制披露管制成本主要表現為管制機構設立、運行、制定規范等各方面的消耗;而社會承擔的強制披露管制成本主要表現為管制者的錯誤決策或無法確定會計信息的最優數量可能導致的社會福利損失以及會計管制尋租成本。企業承擔的強制披露管制成本主要包括:為了強制達到會計信息披露的一致性而抑制了企業會計信息信號顯示作用的無形損失;因強制披露泄露商業秘密而導致公司競爭力的損失;等等。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的效益是指在市場力量已發揮最大作用的前提下,強制披露能減少仍然存在的市場失靈,但是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的成本效益性不能做出明確的論斷(Scott,2000)。
強制披露與競爭對手相關的權益信息(如分部信息披露),對一個公司來說,其成本是極其高的(A·Wagenhofer,1990)。可見,強制性信息披露雖然有利于減少會計信息不對稱,但強制性信息披露更多是出于對投資者這一弱勢群體的保護,是通過強制性規定迫使會計信息從上市公司向投資者流動的過程,它所維持的公平是投資者的公平。如果在實現投資者公平的過程中上市公司的利益不變或略有增加,達到帕累托最優,強制性信息披露是卓有成效的;但如果上市公司的利益受損,投資者公平的實現只是強制性地將利益從上市公司轉移給投資者,以對上市公司的不公平換取對投資者的公平,資本市場的公平根本無法實現,此時強制性信息披露就顯得多余了。所以,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在保護投資者利益時是否顧全了上市公司的利益乃至全社會的福利,是政府加大披露范圍和強度時應該重視的問題(毛洪濤,2006)。
(四)過度強調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會導致管制尋租
在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制度下,我們假設“善政府,惡經濟人”,目的是為了使社會福利最大化。但實際上,政府并非超然獨立,也是具有特殊利益的主體,并且其內部還進一步分化成眾多的不同利益主體(崔學剛,2004)。所以,政府的行為和經濟人的行為本質上都是機會主義的,政府也有尋租的動機。Stigler(1971)指出,管制者是謀求政治支持度最大化的理性人,管制者往往會謀求政治支持度最大化,而不是以提高社會福利為目標去提供管制。所以,管制機構并不一定真正關心社會福利的提高,某一項管制政策的出臺往往是利益集團游說的結果,或者是政治壓力的產物(毛洪濤,2006)。
公司信息特別是會計信息具有經濟后果(Zeff,1978),因此公司會計信息的供需雙方都有動機通過政治活動來影響或干預管制過程。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可視為由管制機構、信息需求者、信息供給者參與的一個多方博弈過程,最終形成一個怎樣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結構,取決于博弈各方的力量對比及其均衡。而由于來自眾多企業集團的壓力,強制會計信息披露制度難免呈現出向管理者傾斜的狀態,政府在強制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制定的過程中經常會被管理者俘獲(何進日等,2006)。可見,會計規范制定過程是一種“微妙平衡”的政治問題(Zeff,1978),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規范的制訂是一個政治過程,它與“尋租”過程交織在一起,會計信息管制的范圍越廣,其“尋租”的動力和空間也就越大,這對處于弱勢地位的投資者是不利的。
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制定以后,公司管理層還會繼續尋租。如果強制披露覆蓋面太寬,上市公司會消極對待、敷衍了事,信息披露質量很難得到保證。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過多、過嚴,也容易造成管理當局的逆反心理,不再愿意披露額外附加的信息(周建龍,2006)。而且在不完全信息的情況下,會計信息披露強制過度,就會出現只講管制不講信譽的現象。管制者不能夠確切地知道自己的管制是否過度,所以管制者只熱衷于增加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只注重短期目標,并且創造一種租金,權力的過度壟斷最終也會導致腐敗(陳艷,2004)。
由上可見,政府對會計信息的管制不宜包攬一切,應注意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的適度性,在會計信息的強制披露中政府應考慮有效披露原則。具體來講,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的適度性應把握以下三個基本原則:一是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的范圍應是彌補自愿性會計信息披露的缺陷和不足,是對市場機制的拾遺補缺;二是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的目的是糾正市場缺陷、促使市場機制恢復功能,而不是去代替市場的自愿性會計信息披露,政府應隨著會計信息市場的變化而不斷修改完善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制度;三是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則,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的結果必須要比管制前的情況有所改善和好轉。
二、自愿性會計信息披露需適度管制
自愿性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因此公司管理層可以根據公司及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對私有信息采用各種策略進行披露或者不披露。自愿性會計信息披露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更能反映公司會計信息透明度。但是,自愿性會計信息披露并不能由上市公司管理當局任意操作,否則可能會導致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透明度進一步變差。
(一)自愿性會計信息披露存在失真的可能性
根據信號傳遞理論,一般來說高質量的公司所傳遞的會計信息多為利好的信息,而且它們所披露的會計信息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可信性。而那些業績一般或較差的公司由于認識到沉默將被視為隱瞞壞消息,并導致投資者對公司前景的懷疑,因而也將自愿披露某些信息。由于自愿性會計信息披露沒有像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那樣的準則加以規范,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被淘汰,上市公司或其管理當局就可能產生機會主義傾向,自愿披露會計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其次,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信息內容中,有些信息(盈利預測信息與前瞻性信息)帶有預測性質,有些信息(公允價值信息;社會責任、人力資源和環境保護信息;未確認的無形資產)帶有估算性質,這些都需要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容易引起違規性失真和行為性失真。自愿披露的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性要大于強制性披露的會計信息失真,因為自愿性披露的會計信息更不容易引起監管者的注意和投資者的警覺。
(二)自愿性會計信息披露存在報喜不報憂和自我服務的傾向
由于自愿性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沒有相關約束,這使得上市公司管理當局在會計信息的自愿披露內容、時機、形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自主權。此時,管理當局在披露內容上就可能只披露有利信息,隱瞞不利信息,大大削弱了投資者所獲會計信息的充分性、完整性。而且由于自利性原因,管理當局在分析公司經營業績變化時,可能在業績表現好時大談自身經營有方的主觀努力因素;在業績表現差的年份卻大談個人無法控制的外在因素。這種報喜不報憂、自我服務的自愿會計信息披露進一步加大了公司管理當局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投資者無法準確預測上市公司未來的投資風險和機會。
為了區別于一般公司并減少公司價值被低估的可能,好的上市公司有自愿披露更多人力資本、公司戰略、盈利預測等會計信息的動機。然而,Gregorys(2002)發現,在盈余增長期間信息披露也隨之增加,盈利下降時公司仍將繼續高水平的信息披露,他們會轉向披露積極的短期結果而不討論即將發生的盈利下降。正在成長中的公司因怕泄漏研究開發和廣告等方面的信息而不愿意披露盈利預測信息;而獲利能力較差的公司也往往不會主動向外界提供盈利預測信息。可見,管理當局自我服務的傾向可能會使公司管理當局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進一步加大。
(三)自愿性會計信息披露會影響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因為各自的利益,不同上市公司及其管理當局會選擇對各自有利的會計信息進行自愿披露。這勢必會影響不同公司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即使是同一公司,前后各期自愿披露的會計信息也可能不一樣,同一公司的自愿披露會計信息也存在可比性的問題。例如,在公司業績好的年份,公司及管理當局會側重于對公司戰略、盈利預測、管理當局經營計劃、管理當局經營能力等的分析;但是在公司業績差的年份,公司及管理當局可能注重對外部環境如市場競爭的加劇、產業政策等因素的分析,而對公司戰略、管理當局經營能力等則可能一帶而過或避而不談,這種前后期不一致的披露肯定不利于投資者對公司經營業績變化的客觀分析和對未來的合理預測。
(四)自愿性會計信息披露容易引起訴訟風險的增加
自愿性會計信息披露區別于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的一個主要表現在于,它披露了許多企業現有的計劃和預計未來可能發生的事項,如盈利預測信息、前瞻性信息等。投資者往往以此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然而這些內容又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如果那些計劃或預計事項并未如期實現,而引起投資失敗,那么公司很容易成為被訴訟的對象。所以,對于自愿性會計信息披露,一方面上市公司要把握好計劃或預計事項的可實現性,以及披露語言的謹慎表達;另一方面信息使用者也不能盲目跟從,應在客觀地分析、評價基礎之上進行使用和決策。
可見,在市場競爭壓力下,由于機會主義傾向的存在,上市公司管理當局自愿披露的會計信息可能是不充分和不完備的,甚至可能具有誤導性和欺詐性。放任自流的自愿性會計信息披露難免存在一些問題。如果無法保障信息質量,自愿信息披露不但不能增強市場效率,反而會成為市場的一種噪音(王雄元,2005)。管制自愿會計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信息披露質量,但也可能減弱管理者自愿披露會計信息的動機。因此,為了正確地引導自愿性會計信息披露,發揮市場信號傳遞的功能,必須對上市公司自愿會計信息披露進行適當的管制。如:第一,出臺上市公司自愿會計信息披露指導性規范,通過對自愿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標準等一系列問題的規定,規范自愿會計信息披露行為;第二,積極引進預先警示制度并建立安全港規則,對自愿會計信息披露行為加以保護;第三,完善自愿會計信息披露審核的規則,加強注冊會計師對自愿披露信息的審核,同時要追究那些違反職業道德或法律的注冊會計師的責任;第四,建立自愿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管機制,加強對自愿信息披露行為的監管,減少公司管理層惡意進行會計信息披露管理的機會;第五,引入民事訴訟,建立基于法律的事后懲罰機制,一定程度地保障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質量。
相對而言,“會計信息披露的強制性需適度”和“自愿性會計信息披露需適度管制”分析主要是從它們所披露的會計信息內容而言的,即主要針對的是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但是事實上,管理當局對會計信息披露的管理,不僅包括會計信息披露內容的管理,而且還包括會計信息披露時機、表述、形式、媒介等多項管理。因此,對會計信息披露適度管制的總的理解是,應結合會計信息強制性披露與自愿性披露兩種方式,找到兩者的契合點,規定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最低披露程度(主要是強制性的),但并無披露上限;上市公司也可自主披露會計信息,但會計信息一經披露(包括自愿性的),必須保證其具備規定的質量條件,以免發生誤導。這些基本質量既包括會計信息內容質量,也包括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目前,對會計信息內容質量審計機構和國家監管機關較為重視,而且也投入了較多精力。但是不應該忽略會計信息披露質量,會計信息披露管理對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及會計信息透明度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所以,應注重加強會計信息披露的及時性,提高可讀性,同時盡量采用網上披露形式,增強會計信息披露的公平性、會計信息的可獲取性以及相關信息的聯系,從而使投資者更容易獲得并解讀會計信息,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
【參考文獻】
[1] 崔學剛.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政府功能與角色定位[J].會計研究,2004(1):33-38.
[2] 方紅星.公眾公司財務報告的披露:分析與解釋機制[J].會計研究,2005(4):30-36.
[3] 谷祺,姜英兵.會計信息復雜性與財務估價修正[J].會計研究,2002(6):17-23.
[4] 何進日,武麗.信息披露制度變遷與欺詐管制[J].會計研究,2006(10):18-22.
[5] 黎文靖.會計信息披露政府監管的經濟后果[J].會計研究,2007(8):13-21.
[6] 桑德(Sunder,S).會計與控制理論[M].方紅星等譯.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7] 王雄元,嚴艷.強制性信息披露的適度問題[J].會計研究,2003(2):13-18.
[8] 王雄元.自愿性信息披露:信息租金與管制[J].會計研究,2005(4):25-29.
[9] 小約翰·科菲.市場失靈與強制披露制度的經濟分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1):12-22.
[10] 楊國星.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政府監管[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8):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