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審計事業的不斷發展,審計文化建設越來越成為審計組織的重要基礎建設之一,如何認識和推進審計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基于對審計文化的狹義界定,分析了審計文化建設對審計工作的作用,探討了加強審計文化建設的途徑。
【關鍵詞】 審計文化;審計工作;作用;建設途徑
一、引言
我國審計事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審計的對象和范圍不斷擴大,審計的內容和形式也不斷深化。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勢下,《審計署 2008 至 2012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把“大力推進審計文化建設”作為五項基礎建設之一,要求加強審計文化研究,弘揚審計精神,樹立文明形象,增強審計事業的發展動力。審計署再次把審計文化建設作為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體現了其在審計實踐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近幾年,審計文化建設一直被各審計組織作為“審計工作發展規劃”目標之一而貫徹落實,理論界的研究也如火如荼。目前,我國審計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審計實踐面臨著許多新的課題,不僅需要新形勢下審計體制和方法的開拓創新,更需要新型審計文化的同步發展。可以說,優秀先進的審計文化既是提高審計工作整體水平的重要著力點,又是推進審計事業健康發展的強大力量源泉。
二、對審計文化的觀點評述
關于審計文化的內涵,學術界形成了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審計文化是審計組織及其人員在長期審計執法實踐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及價值觀念、行為方式、道德規范、精神風貌、思想意識、審計形象等。廣義的審計文化是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與審計相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一個融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于一體的綜合體。從狹義上講,審計文化是指審計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審計制度和審計組織機構的綜合體。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審計文化是一個多層次要素的復合體,一般由三個層次組成:審計物質文化、審計制度文化和審計精神文化。
對于審計文化的功能,也形成了較統一的意見,認為審計文化是引導審計工作向深層次發展的重要因素。科學先進的審計文化,可以通過產生良好的精神感召力和道德約束力,形成強有力的激勵環境和激勵機制,促使審計工作克服審計環境中的不利因素,不斷推進和發展審計事業。本質上,審計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激勵審計人員從事審計事業。這種激勵環境和激勵機制所發揮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勝過行政命令。凝聚、約束、教育等功能則是這一功能的延伸與具體化。(劉英來,2005)
綜上所述,審計文化對審計工作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視,對審計文化的認識在理論和學術界均升華到了一定的高度。并且有關文獻基本是從廣義文化的角度來研究審計文化內涵和功能的,不僅包括了精神道德方面的,也包括了物質和制度方面的。這對于加強審計機關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審計人員政治業務素質,推動審計事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三、本文對審計文化的界定
長期以來,人們在使用“文化”這一概念時,其內涵、外延差異很大,故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著眼于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于人類卓立于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稱作“大文化”。包含眾多領域,諸如認識的(語言、哲學、科學、教育)、規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藝術的(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器用的(生產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們的技術)、社會的(制度、組織、風俗習慣)等等。一般來說,文化哲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工作者多持此類文化界說。
與廣義“文化”相對的,是狹義的“文化”。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于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于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所以又被稱作“小文化”。《現代漢語詞典》關于“文化”的釋義①,即“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當屬狹義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創造領域的文化現象,均屬狹義文化。
由上可知,現代人們在某一地區或某一事物上使用“文化”這一概念時,是就“狹義文化”而言的。除了上述所說的含義外,當代中國社會在使用“文化”概念時一般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性:(1)歷史性;(2)群體性;(3)影響性。可見,文化內涵是指文化的載體所反映出的人類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內容。因此本文對審計文化的界定主要遵循“狹義文化”的內涵和外延,著重從審計精神和思想方面進行研究。
(一)從審計文化的內涵界定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審計文化是審計群體在長期審計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并被共同認可和遵循,帶有審計價值取向、精神、道德規范、職業習慣、工作作風、思想意識、行為方式以及審計人員對審計事業的責任感、榮譽感等因素的總和。審計文化的內涵體現在審計價值觀、審計精神、審計指導思想、審計思維方式和審計職業道德幾方面。
(二)從審計文化的個性特質方面界定
有著特定內涵的審計文化來源于審計實踐,又在審計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同時又反作用于審計實踐,因此審計文化具有自身的個性特質,必然體現時代特征,反映時代精神,是一種開放的文化。具體可概括為:獨立、依法、公正、進取、奉獻。這種鮮明的審計精神,一方面規定了審計存在的合理性,保證著審計的發展方向,一方面使審計與紀檢、監察、工商、稅務、財政、統計等不同文化系統明確區分開來。在其形成過程中,既吸收了中國傳統審計文化中的精華,又借鑒了外國審計文化中有價值的成分,因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時代特征的先進文化。
四、審計文化建設與審計工作發展的關系
(一)加強審計文化建設,從宏觀上有助于把握審計的發展趨勢,從微觀上有助于尋求審計的發展路徑
通過加強審計文化建設,審計機關可以憑借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審計精神、職業道德等構成的柔性管理,彌補法律制度剛性管理的不足,激勵、引導審計行為,實現審計目標;可以憑借先進的制度、方法、技術和裝備的普及推廣,提高審計效率,從而為建立優秀的審計團隊提供基本保證。
(二)加強審計文化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提高審計工作質量的保障
科學發展觀體現在審計中,要求審計人員既要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審計,又要用發展的手段開展審計。科學的審計文化是引領審計事業健康發展的一種先進文化。如今,已構建了審計在經濟社會運行中的“免疫系統”功能的科學體系,強調審計工作要認真貫徹落實為人民服務和為經濟社會服務的目標,創新審計思維,不僅要把先進的科學技術運用到審計工作中,還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觀點,虛心學習,實現審計自身的全面、協調和持續發展,不斷提高審計工作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三)加強審計文化建設能為審計事業的發展提供方向指引、智力支持和內在動力
審計文化是通過審計人員的主觀努力塑造出來的,是審計人員在審計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不僅是審計實踐的理論升華和結晶,而且反映了一定的時代特色和要求,對審計事業的發展能提供方向性的指導;同時審計文化建設能夠提高勞動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人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促使人的素質全面發展,為審計事業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四)透過審計文化建設可以不斷總結審計實踐工作中的基本規律和經驗,并發現審計事業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審計工作向深層次發展
審計工作的開展,是在一定時空條件下進行的,體現著特定時代、特定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的特征。透過審計文化建設,不斷總結基本規律和經驗,就可以反映一定的時代精神,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給審計工作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審計文化建設的過程應不斷結合審計工作的開展,從而使審計事業向縱深發展。
五、加強審計文化建設、推進審計工作發展的途徑
文化的重要作用已滲透到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文化建設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國家競爭力和軟實力的迫切需要。審計文化伴隨審計事業的發展而發展,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加以探索研究。當前,審計文化建設應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指引下,緊密結合實際,突出工作重點,推動審計文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一)要求先從思想上充分認識開展審計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
思想決定行動,只有先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到審計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意識到審計文化建設不是浮于表面,而是要積極互動地參與,才會在審計工作中加以貫徹實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其價值取向、進取精神,使頭腦得到充實,道德得以升華,真正成為審計文化建設的主人,成為推動審計事業蓬勃發展的主人。我國審計事業經過20余年的探索、實踐, 已由基礎階段發展到提高階段, 由原來的財務收支審計發展到經濟責任審計、效益審計等,審計的對象和范圍不斷擴大,審計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深化。隨著審計文化建設的加強和完善,必將全面提升審計質量水平,充分發揮審計的職能作用。
(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科學的審計理念,在審計工作中科學貫徹落實
科學的審計發展觀應該是審計發展與我國政治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協調,是依法審計與促進民主法制建設的協調,是審計人員與先進技術的協調,是審計文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協調。進而我們要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業務素質,不斷開拓創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把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審計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把握科學發展與審計工作的密切聯系和內在規律,進一步深刻認識審計是國家經濟社會運行的“免疫系統”,審計才能迎接時代的挑戰,獲得更大的發展。
(三)以“文明、和諧審計”為核心,營造積極健康的審計氛圍
文明審計具體是指審計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從事審計過程中,依照《憲法》和《審計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的職權和程序,遵循行業文明禮儀公約和職業道德,按照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人性化原則,依法查處違法違規問題和經濟犯罪案件,反映個人內在素質、展示審計隊伍外部形象的一種優秀的自律行為。可以說,文明審計是審計文化建設的核心,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途徑。(孫富強,2007)和諧審計是高尚的審計職業道德和優良的審計工作作風的外在表現,是審計機關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這就要求努力在審計人員中深入持久地開展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教育,培育健康的人格和正確的審計價值理念;不斷強化文明審計,培養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樹立清正廉潔,高效務實的審計形象;創造寬松舒適、勤政廉政的工作氛圍;充分調動、發揮審計人員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為審計人員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環境。這樣審計事業才能不斷開拓創新,取得長足發展。
(四)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念,既強化外部教育,又引導自我修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在整個文化建設中居于統攝和支配地位。為此,既要加強教育培訓,不斷強化人的某種觀念意識,使學習成為一種自覺、主動的需求,又要引導自我修養。通過不斷學習,提高明辨是非、區分善惡的能力,逐步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把外在的準則規范轉化為內在的信念原則,把外在的要求期望轉化為內在的自由自覺。具體可通過加強職前審計人才培養工作和強化崗位培訓及后續教育工作來實現上述目標。
(五)建立審計文化建設的評估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潛能
審計文化建設的成效如何,可以通過建立合理的評估機制進行評估,并引入激勵機制,在行業中形成競爭局面,使之成為一種自覺行為。結合實際,完善對審計組織和人員考核的綜合實施辦法,要努力做到:一是考核標準科學化,要建立以能力、業績而不是學歷、資歷為依據的評價標準;二是考核方法現代化,要制定量化考核指標,完善定期和日常考核制度;三是考核范圍合理化,德、能、勤、績要面面俱到。對考核優秀的組織和人員實行物質和精神的激勵,在人才選拔上樹立“人才就是競爭力,人才就是審計事業發展后勁”的觀念,改進審計人才管理模式,倡導能上能下的用人模式,建立輪崗制和下崗制,建立科學的審計人才考評機制,獎優罰劣。
總之,人們在審計工作中創造著審計文化,審計文化又能動地促進審計事業的發展。在日益復雜的經濟形式下,面對時代賦予的新要求,努力建設科學、創新、開放、賦時代性的審計文化,既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又是審計事業不斷發展的內在要求;審計文化建設只有堅持以人為本、不斷開拓創新、科學管理,才能獲得與時俱進的活力和源泉。●
【主要參考文獻】
[1] 陳正興,周生春.中國審計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4.
[2] 審計署2008至2012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N].中國審計報,2008-7-14:1-7.
[3] 劉英來. 審計文化建設研討會綜述[J].審計研究,2005(01):10-15.
[4] 吳亮. 關于構建中國審計文化的幾點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08(11):102:103.
[5] 周英虎. 審計文化建設實證研究[J].經濟探索,2009(0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