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對全球性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強烈挑戰,企業財務信息披露必將發生相應的變革。這不僅是一個現實選擇的問題,而且是一個理論上有待研究的問題。英國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機制有其獨特性,不僅有比較健全的制度,而且有專門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我國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才剛剛起步,借鑒英國的相關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探索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 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披露模式
一、引言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作為全球正在興起的一種企業哲學倫理學,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隨著企業活動對社會影響的日益深入,隨著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強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利益相關者要求公司披露其政策和經營活動對社會所產生影響的呼聲越來越高。信息披露制度是各國證券法規的重要內容。傳統的信息披露制度其主要載體是三大報表,而在年度報告中提供預測性、戰略性、非財務信息將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就我國而言,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和全球性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影響下,我國政府十分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強制性或非強制性的法律法規及標準。如2006年頒布新的《公司法》、2007年頒布的《國有企業社會責任指導性意見》等,標志著我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已進入一個制度建設與規范的新時期。為了使社會公眾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進行監督,企業必須對其履行社會責任的信息進行披露,完善社會責任溝通方式和對話機制,并主動接受利益相關者和社會的監督。
二、OFR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提供了一個主要渠道
“經營與財務評述”(Operating and Financial Review,以下簡稱OFR)是英國企業年度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 OFR是從經理人視角闡述的有關企業的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態的分析說明,被人們普遍認為是一種有關財務報告的“補充揭示手段”。
2005年5月10日,ASB正式頒布了報告準則(Reporting Standard-1,簡稱RS1),規定從2005年4月1日之后開始的財年實行OFR的法定披露。S1給出了OFR中應作法定披露的各項要點的框架,其中必須披露的內容包括:對業務、目標和戰略的描述;對目前的業績和未來業務發展的分析;現有的資源、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以及與公司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對財務狀況的分析,包括現在和未來的會計政策、資本結構、財務政策、現金流和流動性相關方面進行討論;其他關于雇員、環境問題、社會和社區問題、公司供應鏈上的勞動力和原材料供應等因素、股份的發放和回購等內容。
從以上披露要點可以看到,OFR在披露信息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所突破,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的同時列示,以及社會、環境信息的披露無疑增加了信息披露的廣度,而圍繞企業目標和戰略的信息披露則加大了信息披露的深度。揭示要點的第五點正包含了CSR的相關信息,由此可以看出,OFR已成為人們在年報中獲取CSR評價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英國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方面作出的努力
英國企業一直在全球CSR報告的發布中位于領先地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與財務報告相對應,也被稱為可持續發展報告(sustainability report)或“三重底線”報告。根據專門統計和公布全球公司社會責任報告有關媒體披露的數據顯示,1988年全球僅有兩家公司披露CSR報告,其中一份就是英國的British Nuclear Fuels公司發布的《1987年度健康和安全報告》;全球企業在2008這一年公布的CSR報告共計3119份,其中英國公司發布的CSR報告共有378份,其發布報告的數量居前三位,并且超過80%的公司對社會和環境問題進行了報告 。之所以英國公司社會責任報告呈現出如此強勁的增長勢頭,與其近二十年來在社會責任報告方面所作的兩方面努力是分不開的。
(一)相關法律為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奠定了基礎
1. 英國《年金法》
1995年頒布的英國《年金法》將CSR問題認定為影響投資決策的重要因素。其觀點是,若企業能夠改善社會和環境狀況,就可以消除長期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年金法》中明確規定,企業年金基金“必須在投資政策中表明投資的選擇、持有、轉讓是否已對相關的社會、環境、道德問題(Social,Environmental and Ethical issues,簡稱SEE)進行考慮”,并明確提出了社會責任投資(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簡稱SRI)的概念,將SRI定義為“金融機構及基金組織應向那些經營業績好,能履行社會責任,或者能夠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經營主體進行投資。”對于那些以長期資產運作為導向的機構投資者來講,若企業符合資金運作規則,并能夠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將有助于減少風險,提升企業的長期價值。
《年金法》的這種觀點也推動了CSR報告模式的發展,在英國保險業協會的報告《面向社會責任的投資:風險與機會》中明確提出:“必須提高收益的質量,只有那些有效管理CSR風險的企業,才能夠較好地防范大幅度的收益波動行為”。企業應以年度報告的形式,對有關CSR的信息加以揭示,包括:(1)定期說明SEE問題的重要性;(2)依據對SEE事項的靈活處理創造企業價值提升的機會,并識別、判斷涉及企業短期的、長期的與價值相關的SEE事項的重要風險;(3)結合對上述風險的判斷,提供各種有關SEE事項的信息;(4)在進行重要的風險管理上對有效的系統加以適當的確認與定位,以確保業績管理系統和報酬激勵組合系統的完整和有效。此外,在年度報告中還應當揭示有關SEE事項的方針、程序以及評價方法。
2. 英國《公司法》
2006年修訂的《公司法》提供了最新的規范框架以反映現代企業環境。該法第172條第1款規定:“公司董事必須為了其全體成員利益以一種善意方式行事從而促進公司成功,并在出現問題時,要考慮:(1)任何決策從長遠來看可能的后果;(2)公司雇員的利益;(3)發展與供應商、顧客及其他方的商業關系的必要性;(4)公司的運作對社區及環境的影響;(5)通過高標準的商業行為來維持聲譽的愿望;(6)在公司成員之間公平行事的必要。”
根據該《公司法》的規定,除小公司外,所有公司必須擬定一份《企業評論》作為董事年度報告的一部分。從2007年12月起,上市公司必須披露環境、雇員、社會社區問題的信息。這將會提高報告述評的質量,促進企業負責任的商業行為,同時沒有給企業過多壓力。
(二)相關組織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積極推動
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簡稱 ACCA)成立于1904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及最有影響力的專業會計師組織之一。ACCA對于那些披露環境、社會或全面可持續發展信息的組織給予認可,并鼓勵企業在經營中提高透明度。ACCA首次于1990年在英國設立環境報告獎,并在其后將該獎推廣至全球,現在被稱為可持續發展報告獎。ACCA在英國設立可持續報告獎的目的是:(1)承認這些發布報告的組織及其披露的環境、社會或全部可持續發展信息;(2)鼓勵企業發布環境、社會和可持續報告;(3)增進對公司信息透明度的認識。可持續發展報告獎評價標準的核心內容是:完整性、可信性及溝通性。從根本上說,ACCA的獎勵有助于商業經營活動中可持續發展和實務得到進一步加強。
ACCA可持續發展報告獎設立以來,諸多很有實力的企業參與了這一獎項的角逐。如2007年英國電訊(British Telecom,BT)獲得了可持續發展報告獎的第一名,聯合利華(Unilever)則獲得第二名。眾多企業的積極參與說明可持續發展報告如果應用得妥當,非財務報告同樣可以幫助企業抑制弱點、規避道德風險。
四、結論與啟示
在全球化時代,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核心已經從過去的設備、廠房以及制度等“硬件”升級為企業價值觀、社會責任等“軟件”。相比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的CSR信息披露制度尚處于摸索階段,還存在諸多問題。我們有必要吸取國外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思考如何披露社會責任信息。
(一)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將是大勢所趨
我國的公司社會責任實踐起步較晚,在21世紀才出現公司社會責任運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CSR理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士和企業所接受:雖然企業社會責任本身不是一種資源,但它卻是企業從外部獲得各種資源和良好經營環境,從而提高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所以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不是一種簡單的利他主義,而是一種 “既利己又利他”的最優選擇。大量的事實表明,關心利益相關者利益的企業比那些不關心利益相關者的企業更有競爭優勢,更容易實現可持續發展。
盡管我國CSR信息披露才剛剛起步,尚需要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將是非常迅速的。Logsdon 和Lewellyn(2000)回顧環境報告的發展歷程時說道:在20世紀70年代,環境報告是一個激進和不現實的想法;而到了90年代,環境的計量變得很常見,公司開始支持自愿對外披露環境報告的行動。可以預期,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公司對外報告將經歷從財務報告向社會責任報告轉變的新變革,社會責任報告和其他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也將成為更多公司的選擇。
(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需要通過立法予以規范
英國在《年金法》、《公司法》等中對社會責任信息都有所規范,而目前我國對于CSR的信息披露缺乏相關的立法規定。2005年我國新修定《公司法》的第5條首次提出了企業應“承擔社會責任”的概念,但如何督促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公司法》并沒有明確的規定。目前,《公司法》、《證券法》中涉及信息披露的規定主要是針對(擬)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披露,很少涉及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我國有關CSR信息披露方面的規定主要見于證監會所頒布的有關招股說明書、年報等的編寫指引中。2006年9月,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布了《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其中規定了上市公司應承擔社會責任并對其社會責任信息予以披露。但是該指引屬于行業自律性質,并非對所有公司構成強制性的法律義務。因此,我國應在《公司法》、《證券法》或其他有關的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企業除披露其財務經營方面的信息外,還應披露其履行社會責任的信息,通過立法規定強制性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十分必要。
(三)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標準的制定要全方位考慮
在新的世紀,隨著對公司與社會關系的重新認識,公司對外報告的主要使用者不再僅僅是股東,而是更為寬泛的利益相關者。公司披露社會責任信息既是公司向利益相關者傳遞有關其社會表現信息的方式,也是利益相關者比較和評價公司社會責任表現的依據。在公司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過程中,公司和利益相關者彼此需要達成對公司社會責任及其信息披露的共識。對我國今后發展的啟示在于:第一,我國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標準的制定,應由多方利益相關者的代表所組成的機構來完成;第二,公司在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單向地“告訴” 利益相關者其業績表現,而是要將報告作為公司與利益相關者之間互動的橋梁,最終使得社會責任報告成為公司相關利益者管理的戰略工具。
(四)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模式應當呈現多樣化
英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其披露模式的多樣化,既有附于傳統三大會計報表予以反映的社會責任信息,也有專門編制的CSR報告;對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既包括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反映,特別是通過量化指標可以清楚地反映其企業活動對雇員、環境、社會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CSR信息揭示范圍的不斷擴大,如何針對社會責任信息的重要程度甄別出屬于強制性的信息揭示領域與自發性的信息揭示領域,以及怎樣科學地設計出CSR報告模式等,都是亟待解決的新課題。我們可以借鑒英國OFR信息披露中的合理成分,可將其首先應用于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之中,譬如在年報中增強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制度性規范,同時鼓勵企業編制專門的社會責任報告,通過制度創新來豐富和完善我國社會責任信息的揭示模式。●
【參考文獻】
[1] 張兆國,劉曉霞,張慶.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管理變革[J].會計研究,2009(3):54-59.
[2] 馮巧根.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管理會計框架重構[J].會計研究,2009(8):80-87.
[3] 沈洪濤.國外公司社會責任報告主要模式述評[J].證券市場導報,2007(8):7-13.
[4] 遲德強.海外企業社會責任披露制度及其借鑒[J].證券市場導報,2007(8):26-27.
[5] Logsdon, J. M., and Lewellyn, R.G .2000. Expanding accountability to stakeholders: Trends and predictions[J].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 (4): 419-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