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靜 (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 江蘇 南京 210046)
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簡稱 IC)是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新的信息服務模式,它由咨詢館員、計算機工作者、學科專家共同支撐,集知識庫、互聯網、信息交流所需的軟硬件等要素于一體,目的是設立以讀者為中心的協作式學習環境和一站式的服務模式。
IC在很多高校,如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臺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都得到了成功的應用,已經成為圖書館發展的一次新熱潮。目前建設IC的方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在現有電子閱覽室和參考咨詢等服務設施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和改造,將IC服務區與現有服務區相結合;另一種則是從空間布局、設備配套到人員配置,新建IC服務區。其中新建IC者最多,如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等皆是如此。這些IC在空間上都是自成一體的,可以統稱為“獨立的IC”[1]。然而,新建IC對圖書館而言,不僅要投入大量建設經費,重新選擇、調配文獻資源,還需要仔細斟酌人員的配置。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即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成IC后,能否充分發揮其自身功能還要靠圖書館不斷加大宣傳、深化服務、細化維護,否則將得不償失。在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進行IC服務調查發現,很多用戶包括學生、學院的教員職工等不了解IC各個功能區域的作用,甚至不知道圖書館還有一個小型的IC空間存在,IC服務效率相對較低[2]。
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在這個問題上獨辟蹊徑,抓住院系資料室并入圖書館、創建專業分館的契機,在建設過程中將IC的理念融入專業圖書館的辦館思路,開辟了專業圖書館與IC共建的新模式。不僅能夠避免重復建設、縮減經費,而且可以充分發揮兩者的共性,做到信息共享空間中空間、服務、資源有效整合,同時充分展現專業分館為學科服務的基本定位,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建設模式。這里將以此為例,探討高校圖書館專業分館與信息共享空間共建的經驗和在發展中需引起重視的問題。
1987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指出:“規模大、系科多的學校,可設立系資料室。”[3]此后,全國大部分高校都出現圖書館和院系資料室共存的現象。據不完全統計,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全國各大高校已經成立資料室7 000多個[3]。
發展到現在,多數資料室的人員編制和資料購置大多獨立于圖書館之外,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高校文獻購置經費不足與經費浪費、文獻資源短缺與重復購買等尖銳矛盾。在信息和知識日益數字化、網絡化的今天,高校如何解決圖書館和院系資料室關系的問題迫在眉睫。
2003年,我校出臺了《南京師范大學圖書文獻保障系統布局調整建議方案》,提出在圖書館現有基礎上,按學校學科調整、規劃、整合院系資料室,建成專業分館與總館共同構建的南京師范大學文獻保障系統。根據這一規劃的精神,本校數學科學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4個院系的資料室將并入圖書館,并在此基礎上籌建隸屬圖書館系統的數理化專業分館。
專業分館將區別于總館的綜合性,突出“專業”二字。文獻收藏側重于數學科學學院等4個相關院系的專業文獻(書、刊、電子資源、網絡資源),并在此基礎上提供數字化、網絡化服務。
專業分館將區別于總館的大眾化,突出“研究”二字。以促進院系科研為目標,優先確保相關院系教師和研究生獲得文獻信息、使用網絡、利用館內設施和服務的權益。以相關院系教師和研究生作為重點服務對象,兼顧其他院系教師、研究生。控制本科生入館人數和使用權限,僅提供有限的在館閱覽服務。
專業分館將區別于總館的全面性,突出“學科”二字。館內所有服務與設施的規劃均以學科服務為總旨,不再停留在借還、向讀者提供閱覽區間等傳統服務上,而是要想學科之所想,在有限的空間內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科研究的需求。
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用戶的信息行為發生了3個方面的轉變:青睞多任務處理(multitask)的信息服務方式;E-Learning學習環境得到重視;合作與協作的工作、教學與學習方式越來越受歡迎[4]。IC的出現與流行正切合了這些要求,因為IC可以在一個空間里整合相關資源,通過多方協作最終達到一站式解決用戶所有信息需求的目的。
我館專業分館的建設充分融入了IC的一站式服務理念,專業分館不僅對館舍劃分目的明確的空間板塊、安裝相關設備設施、收藏一定規模的紙型書刊和電子資源、排布有線及無線網絡,而且還充分考慮配備專業資深的咨詢館員、IT人員并與學科方面的專家教師密切合作。館內除提供多臺公用檢索機、270個閱覽座位外,還提供由教師和研究生使用的小型研討室和課題研究室,多媒體視聽區,多媒體培訓研討室,休閑區,自助復印、打印、掃描設施,自助借還設備,無線網絡覆蓋,272個電腦有線接入信息點。
建設同時強調專業分館應具備的專業性。紙質館藏以各院系原有書刊為基礎,一方面不斷增訂數理化各專業方向的書刊,另一方面從其它館藏中遴選調撥、調配相關專業的書刊補充館藏。2009年9月數理化專業分館建成開館后,總體面積達1 500平方米。截至9月中旬,分館共入藏專業中文圖書17 000多冊、西文圖書18 000多冊、中文期刊合訂本3 000多冊、西文期刊合訂本7 400多冊、中外文現刊300多種、數學科學學院等4個學院歷年學位論文紙本1 800多冊。2010年續訂10多個專業數據庫,另外館藏將增加20種專業報紙。此外,凡與所服務的專業相關的文獻,如工具書、光盤、教材等都將陸續調撥到專業分館,規劃中還擬為各院系教師專著設專柜陳列。
分館力求在本館內滿足專業師生的絕大部分文獻獲取需求和信息使用需求。
IC“空間+資源+服務”的服務模式以最大限度滿足用戶信息需求為宗旨,這與圖書館一切服務于讀者的理念相吻合。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要求館員做到:讀者在使用圖書館時遇到任何問題都有館員為之解答,并且采取“首問負責制”,即首個接到咨詢的館員必須幫助讀者尋求到最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專業分館在此基礎上更加強化學科服務。館內配備有經驗的咨詢館員為院系提供參考咨詢服務,如專題信息匯編、文獻傳遞、數據庫收錄引證、學科文獻咨詢、學科前沿信息推送等,還提供用戶教育,如專業分館介紹與利用、專業數字資源講座、文獻導讀等。同時專業分館加強與各學科師生之間的聯系,提升專業文獻資源的選取、管理和服務水平,使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和各項服務更加符合院系專業的個性化需求。總館的系統技術部人員負責保證分館內網絡暢通、設備正常運轉,成為學科服務的堅強后盾。
專業分館與IC共建模式在經費方面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建設獨立的專業分館和獨立的IC同樣都需要配備大小適宜、布局合理、舒適實用的館舍空間,也同樣需要配備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咨詢館員、信息技術人員,并且需要和院系的專業教師進行深度密切的合作。如果在圖書館中另辟空間單獨建設分館和IC會造成經費及人員的重復配置,而共建模式可以節省物力、人力,避免重復建設。
據統計,2009年9月1日—12月31日共計到館閱覽18 592人次,日均到館224人次(雙休日和節假日不開放)(見表1)。

表1 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數理化專業分館進館人數統計表
根據表1,2009年9月至12月以來進館人數每月呈遞增趨勢,12月是9月的2倍多,教工和研究生占入館總人數的69.3%。9月至12月借還圖書4 500余冊(工具書、現刊、過刊合訂本均不外借),日均借還近60冊。4個月內打印、復印資料近700頁。自11月投放使用以來,共計69位研究生使用過館內小型研討室,153位師生使用過課題研究室。9月份以來共接待口頭、電話、E-Mail咨詢500多人次,舉辦新生入館教育、分館使用導航講座3次。
通過10月份的數理化專業分館滿意度調查了解到,超過90%的讀者對分館提供的資源和服務表示滿意。
2009年9月開館以來,專業分館已經多次深入院系與院系領導、學科專家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他們對學科文獻的需求,并爭取院系的經費支持。10月份,專業分館邀請院系成功舉辦“體驗專業館信息共享空間”的活動,活動中由分館咨詢館員為師生作專題講座并與師生進行座談,一方面向師生們宣傳專業分館的資源和服務,另一方面了解院系的學科需求及他們對專業分館建設的建議和意見。
總之,專業分館本著服務讀者的指導思想,更強調提升服務的水平和內涵,不斷向學科服務的方向努力。
共建后的分館集傳統圖書館的藏書、閱覽功能和IC向單個或多個讀者提供信息及交流空間的功能于一體,可能會產生讀者的行為在閱覽區域和信息交流區域發生交織、互相影響的情況。這需要從管理層面上重視并引導讀者合理有效地使用館內各個區域,同時需要從制度上規范并培養讀者良好的館內行為,避免互相干擾。
共建模式要求分館的館員不僅要熟悉館內所有日常事務性工作(從書刊入藏到設備使用),還要面向學科開展服務工作。專業分館是圖書館學科服務的窗口,咨詢館員隊伍的培養和建設非常關鍵,如可建立行之有效的館員選拔和培訓制度:在全館范圍內通過各種考核選拔合適的人員組建館員隊伍,圖書館需要為他們提供各種學習、提高的機會,不斷提高館員的業務素質和技能;還可建立咨詢館員激勵機制,鼓勵館員發揮潛能,勇挑重擔,在學科服務中不斷創新。對館員的工作進行考核評價,業績突出者可進行物質或精神獎勵,不合格者調離館員崗位,重新評聘新館員補充。
共建模式下的專業分館不僅需要館員管理和建設,更需要用開放的心態歡迎院系的師生加入進來,使分館成為他們教學科研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源和交流空間。
圖書館面向院系的服務正在向4個方面發展:(1)以學科為中心,提供各種類型的信息服務;(2)“走出去”,側重與師生交流,了解并收集他們的信息需求;(3)貼近院系師生,強化用戶培訓;(4)不斷更新各種信息服務技術并使之為院系師生服務。在這類服務的過程中,僅僅將院系師生列為被服務對象遠不如將他們納入共建者的隊伍來得有利,原因如下:(1)院系師生的加入能夠拉近分館和院系的距離,有利于館員們開展各項宣傳和服務工作;(2)院系師生的加入能夠突破提供服務者和服務對象之間的界限,有利于師生們主動表達個人的信息需求,以便館員準確把握并提供相關服務;(3)院系師生的加入能夠打通分館和院系的協作環節,有利于分館成為院系師生交流的“第二課堂”,同時也有利于館員融入到教學中去,使服務更貼近師生的教學和科研。因此,只有讓院系師生加入到專業分館的建設和管理中來,才能實現專業分館與IC真正意義上的共建。
[1]王會麗. 高校圖書館閱覽室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J]. 圖書館論壇,2009(2):89-91.
[2]房金寶. 國內外信息共享空間實例比較研究[J].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 2008(1):4-9.
[3]吳艷玲. 普通高校系資料室應予以裁撤[J].大學圖書館學報,1999(2):73-74.
[4]張冬榮, 戴利華, 陳朝暉. 圖書館Information Commons建設實踐研究[J]. 圖書情報工作, 2006 (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