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02-2009年國外機構倉儲評價研究述評

2010-05-03 08:50:38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北京100190
圖書館建設 2010年4期
關鍵詞:評價

孫 坦(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北京 100190)

陶 俊(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190)

評價研究是采用系統化的研究方法和過程來評價社會項目效果的一種方法。所謂機構倉儲評價,是指運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對機構倉儲從系統建設、內容組織、服務管理等方面進行多角度的評價,找出機構倉儲在實踐或服務管理方面的不足,以推動機構倉儲向良性軌道發展的過程。機構倉儲評價研究與機構倉儲應用實踐基本是同步的。從最初的理論原則與方法、開源軟件的應用與比較到后來的內容需求、存儲行為、運營模式、自存檔再到近年來的機構倉儲聯盟、電子出版、非研究型大學機構倉儲建設,等等,評價研究的視角在不斷拓寬,評價研究的層次在不斷深化。下面筆者將從發展歷程與研究方法、評價指標、評價內容等方面進行闡述。

1 機構倉儲評價的發展歷程與研究方法

1.1 發展歷程

筆者調研了2002年以來國外機構倉儲評價的相關研究成果,認為可將機構倉儲的評價分為以理論與實踐發展為特征的評價先導期和以系統評價為特征的評價實踐期兩個階段。1.1.1 評價先導期(2002-2005年) 由于機構倉儲項目實踐尚處于發展階段,尚未出現正式的評價成果,相關研究側重于構建成功機構倉儲的核心要素及項目實踐的理論框架,從宏觀上指導機構倉儲項目建設。美國機構倉儲專家Crow R于2002年發表的文獻[1]成為這一時期的標志性成果。Crow R認為,有明確的機構歸屬、存儲學術性內容、具備擴展性和持續性、支持互操作和開放存取是建設機構倉儲的基本要素[1]。Lynch C A則提出實施機構倉儲宜考慮保存格式、永久標識符、文檔權益管理等技術問題[2]。英國Heery R等學者則對這一時期機構倉儲理論成果與實踐進行了總結[3]。總體來看,盡管未出現系統評價機構倉儲的成果,但是,該階段提出的理論要素卻指明了機構倉儲發展的總體方向,為后續針對機構倉儲的系統評價奠定了基礎。1.1.2 評價實踐期(2006年至今) 經過近5年的發展,北美、歐洲等地區的一些大型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等學術單位倉儲平臺紛紛建立并投入使用,研究主題逐漸由機構倉儲建設向內容與服務過渡。研究機構倉儲的內容需求、考查相關人員(Stakeholders)對于機構倉儲的認知態度、評價機構倉儲性能與使用效果、探索系統的機構倉儲評價體系成為機構倉儲研究發展的必然。美國、韓國、新西蘭等國家的學者運用定性與定量方法圍繞上述問題進行了綜合研究,成為機構倉儲評價成果的代表。

1.2 研究方法

機構倉儲評價的研究方法主要分為以下3種類型:

1.2.1 問卷調查法 即通過向被調查者發放調查表,由被調查者填寫調查表來實施調查。例如,Lercher A通過問卷調查法對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8個系的676名教師對于機構倉儲在拓展學術交流環境中的認知態度實施了調查[4]。

1.2.2 觀察研究法 該法是對人們的自然行為進行科學研究以揭示這些行為的客觀規律的研究方法。在機構倉儲中,學者一般通過觀察機構倉儲網站存繳或下載使用的文檔數據進行評價。這種方法主要用于對機構倉儲資源的存繳與使用情況的調查。Xia Jingfeng在評價作者自存儲的態度時通過登陸英國、瑞典、澳大利亞、意大利的9所大學機構倉儲網站直接獲取對應網站的自存儲數據[5]。

1.2.3 層次分析法 該法是美國運籌學家Saaty T L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針對復雜模糊問題提出的決策方法,其特點是研究者在分析復雜決策問題相關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通過構建遞階層次模型,使決策過程數學化,從而為多準則或無結構特性的復雜決策問題提供簡便的評價方法。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是層次分析法的關鍵,模型的構建一般取決于專家的經驗,因此帶有較大的主觀性。韓國Kim Y H等學者在德爾菲調查的基礎上,運用層次分析法提出了系統的機構倉儲評價遞階層次模型[6]。

2 評價指標

國外學者在倉儲評價方面提出了多項評價指標,這些指標多角度地考查了機構倉儲。例如,加拿大Westell M認為評價機構倉儲是否成功的衡量指標包括:項目規劃(mandate)、與機構學術目標的契合度、資金分配與使用模式、與相關數字化項目的關系、平臺互操作性、文檔使用的測量(measurement)、機構倉儲推廣策略、資源保存策略[7]。Shearer K在《基于機構倉儲的關鍵成功因素的識別》一文中提出資源的存繳和使用是決定機構倉儲的兩個關鍵成功因素[8]。英國PALS項目組提出衡量機構倉儲須從軟件技術、自存檔、版權、組織體系、資金與運營模式、存取政策、元數據、長期保存及獲取等方面來評價[9]。Heery R等學者認為機構倉儲的特征要素表現在內容類型、覆蓋范圍、主要功能及目標用戶群4個方面[3]。Xia Jingfeng等學者提出了評價機構倉儲自存檔的8項視角:存繳者信息、存繳數量、全文率、作者態度、存繳成本、使用評價、互操作性、其它因素[10];同時,Xia Jingfeng還提出了面向存繳者的聯絡機制(liaison system)和規劃政策(mandate policy)兩個影響因素[5]。Kim Y H等學者則提出了系統評價機構倉儲的四維概念模型,包含18個評價項目,涉及39個指標[6](見表1)。

表1 機構倉儲評價概念模型[6]

筆者認為,上述評價指標基本上可歸納為系統指標、內容指標和管理指標3個維度。下面將分別從這3個維度選取若干主要指標進行評析。

2.1 系統指標

系統指標是機構倉儲評價的硬件指標。機構倉儲大多采用開源DSpace、EPrints、Fedora等軟件建設,同類軟件在功能組件與整體布局方面趨同,不同平臺則存在一定的差別。因此,系統指標的考查多處于機構倉儲項目建設的早期,現階段機構倉儲評價研究逐漸淡化。系統指標主要涉及如下三大類。

2.1.1 整合程度 整合是指按照一定的標準,將機構倉儲與其它數字化平臺資源集中,實現信息系統資源共享與協同工作。Kim Y H等學者在dCollection項目評價中考查機構倉儲與OPAC是否實現整合是這一指標的具體反映[6]。

2.1.2 互操作性 互操作性是考查倉儲平臺是否具有先進性的核心指標。目前,DSpace等開源平臺普遍支持OAIPMH(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開放存檔計劃元數據收割協議)等。Crow R[1]、Westell M[7]、Xia Jingfeng[10]、Kim Y H[6]均將互操作性作為機構倉儲項目的考查指標。

2.1.3 檢索性能 支持多途徑/多語言檢索、檢索的響應速度是檢索性能的主要考查指標。運用不同的開源軟件,機構倉儲的檢索性能會有一定的差別,但不顯著。據不完全統計,僅有Kim Y H在dCollection概念模型中設置了平臺主頁、檢索速度等檢索性能指標對機構倉儲進行評價[6]。

2.2 內容指標

不同的學術機構依機構目標、價值導向的不同,建設機構倉儲的具體目標會有所差別,但是實現目標的途徑均離不開資源的存繳。倉儲內容是機構倉儲建設的基礎,因此內容指標也成為衡量機構倉儲是否成功的核心指標。這些指標主要包括:(1)資源類型。一般說來,機構倉儲支持的資源類型越多、保存的資源越豐富,就越能夠滿足存儲和研究的需要。Shearer K在對存繳活動(Input Activity)的考查中將資源類型作為一項關鍵指標,并且他認為機構倉儲的資源類型包括預印本、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學習對象(Learning Objects)等[8]。(2)存繳者。機構倉儲的內容存繳主要是由作者或者館員來提交的。作者自愿存繳可以降低管理的成本,館員存繳則能保證服務的質量。如何選擇并定位存繳者的工作是內容建設的重要環節。(3)存繳率。存繳的好壞不僅體現在存繳的質量上,同時還體現在存繳的數量上,故存繳數量和全文數量成為考查機構倉儲存繳率的兩項主要指標。(4)開放獲取。機構倉儲是否推行開放獲取成為評價機構倉儲影響力的重要因素。當前,美國等西方國家一些研究型大學機構倉儲的開放獲取相對普遍,在構建機構倉儲后即向開放倉儲注冊機構登記;而一些教研型大學機構倉儲在開放獲取方面則稍顯不足。例如,Xia Jingfeng等學者對美國50所教研型大學機構倉儲的開放注冊統計發現,超過一半以上沒有注冊(26所)[11]。(5)使用率。機構倉儲構建的基本目標之一是實現數字資源的保存和使用,下載數量和文獻被引率可以客觀地反映機構倉儲的使用情況。Xia Jingfeng提出可用機構倉儲的服務日志文檔來考查機構倉儲的使用情況,該手段是一種間接反映機構倉儲使用率的統計方法[5]。

2.3 管理指標

2.3.1 管理政策 機構倉儲的管理政策是支撐倉儲規范化、持續化運作的根本保證。主要的管理政策包括存繳規定、質量控制政策、員工管理制度等。例如,針對資源的質量控制問題,有的機構制定了館員審核制度、有的機構制定了同行評議機制等不同的管理政策。

2.3.2 資金分配 資金的預算是機構倉儲項目執行的管理指標。如何將有限的資金合理用于機構倉儲建設的各個環節是考查機構倉儲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些機構未將倉儲建設可持續化地開展下去,一方面與資金的管理不當有關,另一方面是由于資金的嚴重短缺所致。

2.3.3 推廣策略 機構倉儲的內容建設亟需通過卓有成效的推廣措施使機構倉儲在更多的作者和潛在用戶中形成影響。從研究人員到潛在用戶等不同群體,其推廣策略包括多個方面,如制作宣傳手冊、舉辦大型機構倉儲會議、不同網站的鏈接導航等。美國Jantz R C和Wilson M C對63個設有機構倉儲的大學圖書館的導航途徑統計發現,有40個大學圖書館對機構倉儲在不同欄目中進行了導航。研究表明,機構倉儲導航途徑越多,機構倉儲的推廣就越充分,相應的資源存取與利用率會越高[12]。

3 評價內容

3.1 相關者對機構倉儲的認知態度及其存儲行為評價

大學教師或科研人員對機構倉儲的態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參與程度。2005年,英國Swan A和Brown S對1 296位研究者的存儲行為進行調研發現,有35%的作者運用機構倉儲存儲他們的預印本和印本數字資源,而另外分別有19%和45%的作者則選擇學科倉儲和個人主頁[13]。韓國Kim J調查韓國31位教師提交資源給機構倉儲的存儲行為后發現,僅有9人曾將其資源提交給機構倉儲,另有13人計劃提交,其它則對此沒有表態[14]。2007年,美國Lercher A對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8個系的教師進行的關于倉儲在學術交流中的有用性調研發現,不同學科的教師對于機構倉儲的認知差異較大,數學系的教師對于倉儲的認知率較高[4]。這一研究與英國Swan A和Brown S對英國15個學科作者的存儲意識的調查結論基本一致。其研究發現,圖書情報學、計算機科學和數學這3個學科的作者開放存儲意識位居前三甲[13]。康奈爾大學Davis P M等研究了該校教師基本不參與機構倉儲的原因,結果顯示,信息傳播渠道過剩、版權問題、與合作者發布的版本不一致等是教師對機構倉儲不認同的主要因素[15]。新西蘭Revell J等就學科館員對機構倉儲的感受研究后認為,競爭因素影響學科館員對于機構倉儲的重視程度,進而影響他們對用戶的服務[16]。

3.2 基于機構倉儲的電子出版評價

Crow R早在2002年提出機構倉儲的基本目標是電子資源的存取[1]。近年來,隨著機構倉儲的發展,一些研究者提出通過機構倉儲的資源整合出版電子期刊,Royster P甚至提出通過機構倉儲出版原創性成果的構想[17]。截至2009年3月,美國、澳大利亞、英國、愛爾蘭、日本和新西蘭等國家已有82家通過BEPress倉儲平臺開展電子出版服務,該平臺包括152種期刊[18]。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通過該校機構倉儲平臺Research Online出版并存檔該校期刊《大學教學與實踐學報》。電子出版發展的普遍趨勢反映了一些研究型圖書館通過開展電子出版正使得研究成果的開放獲取更加便利;同時也豐富了原有的出版結構,拓展了機構倉儲的學術交流模式[19]。Bankier J等學者認為,基于機構倉儲的電子出版可以瞄準商業領域不愿意涉足的特定小范圍,在這些特定小范圍的專門領域內創辦同行評議電子期刊[20]。該類期刊的類型包括:(1)非商業領域期刊;(2)發展中的新興領域期刊;(3)地方性期刊;(4)學生運作期刊;(5)職業性(非學術)期刊;(6)專題論文期刊。大學通過創辦這類電子期刊以吸引學者運用機構倉儲,鼓勵出版原創性成果,改善機構倉儲自存檔基本作為存檔功能而缺乏原創性研究成果的狀況[18]。Xia Jingfeng與Bankier J的觀點相反,他認為基于特定小范圍的電子出版其受眾群體將十分有限,難以提升期刊的影響力。為此,Xia Jingfeng提出建立以單一機構倉儲支撐多種學科綜合的復合型出版模式[21]。PALS項目組提出機構倉儲的電子出版問題宜重點考慮知識產權、合理拷貝、多版本、期刊訂購的影響、出版模式、出版功能的整合、機構倉儲與期刊的整合、大學出版社等[9]。

3.3 機構倉儲的自存檔評價

自存檔一直是機構倉儲充實數字內容的主要方式,但是教師并未積極地響應這一舉措,造成很多機構倉儲的內容十分匱乏。早在2004年,麻省理工學院的DSpace平臺管理者就注意到文檔存繳的自存儲率非常低。對于存繳不積極,研究者起初認為機構倉儲作為新生事物,學者缺乏自存儲意識[22],隨后有研究者認為在某些學術領域缺乏預印本文化是機構倉儲自存檔內容的數量增長比較緩慢的原因[23]。但是,2007年對美國7所大學機構倉儲涉及的4個學科教師的自存檔情況的調研發現,并不存在機構倉儲自存檔學科文化,無論對機構倉儲了解與否,教師對于自存檔均不熱情[24-25]。一些學科存繳率比較高(例如經濟學)的原因在于絕大部分資源是由館員代為存繳的[5]。Bankier J等人則認為,自存檔不受教師青睞的原因之一是機構倉儲僅作為機構內部存檔資源,教師的原創性成果不能在同行之間達到學術交流的目的[20]。

3.4 機構倉儲的系統化評價

系統化評價是從整體上來評價機構倉儲,其研究成果包括從早期的評價指標到近年的系統評估模型研究。加拿大Shearer K早在2002年9月就實施了一項機構倉儲成功因素的調研,認為存繳與使用是機構倉儲評價的關鍵因素。這是最早基于實踐探索成功機構倉儲評價指標的研究[8]。隨后,卡爾加里大學Westell M提出了一個新的機構倉儲整體評價框架,從項目規劃、與機構學術目標的契合度、資金分配與使用模式、與相關數字化項目的關系、平臺互操作性、文檔使用的測量、機構倉儲推廣策略、資源保存策略8個方面結合加拿大研究圖書館協會領銜的機構倉儲項目進行了分析[7]。 該成果是對評價機構倉儲項目的質量進行的初步嘗試。韓國Kim Y H等則于2008年提出了基于韓國機構倉儲聯盟dCollection項目的評估模型,該模型引入層次分析法,通過三輪德爾菲調查得出評估的基本框架。通過上述評估框架,Kim Y H等調研了該聯盟下的32個大學機構倉儲并運用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進行了計算[6]。其三階指標框架作為系統化的評價模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其二、三階層次指標涉及過細,主觀成分較大,不具備評價的普適性。

4 展 望

當前,國外機構倉儲的發展在提升系統功能的同時,正在重點加強機構倉儲內容服務建設[26]。內容存繳的激勵機制、倉儲內容與Web2.0資源的融合,機構倉儲的電子出版問題、倉儲資源的聯盟共享機制、研究型圖書館倉儲服務戰略等是機構倉儲研究的新趨勢,而機構倉儲評價也將進一步涉及這些新變化。

[1]Crow R. The Case fo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 SPARC Position Paper[EB/OL].(2002-08-01)[2009-12-23].http://www.arl.org/sparc/bm~doc/ir_final_release_102.pdf.

[2]Lynch C A.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Essential Infrastructure for Scholarship in the Digital Age[EB/OL]. (2003-02-01)[2009-12-23].http://www.arl.org/resources/pubs/br/br226/br226ir.shtml.

[3]Heery R, Anderson S. Digital Repositories Review[EB/OL]. (2005-02-19) [2009-12-20].http://www.jisc.ac.uk/uploaded_documents/digital-repositories-review-2005.pdf.

[4]Lercher A .A Survey of Attitudes about Digital Repositories Among Faculty at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at Baton Rouge[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8 (5): 408-415.

[5]Xia Jingfeng. Assessment of Self-Archiving i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cross Disciplines[J]. The Journal of Academy Librarianship,2007 (6): 647-654.

[6]Kim Y H, Kim H H.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a Consortium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 Case Study of dCollec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8):1282-1294.

[7]Westell M.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Proposed Indicators of Success[J].Library Hi Tech,2006(2):211-226.

[8]Shearer K.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Towards the Identification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EB/OL]. (2003-10-01)[2009-12-23].https://dspace.ucalgary.ca/bitstream/1880/43357/6/CAIS-IR.pdf.

[9]Mark Ware Consulting Ltd. Publisher and Library/Learning Solutions(PALS):Pathfinder Research on Web-Based Repositories[EB/OL].[2009-03-27]. http://scigate.ncsi.iisc.ernet.in/indest-ncsi-ir/resources/PALS_report_IR.pdf

[10]Xia Jingfeng,Sun Li.Factors to Assess Self-Archiving i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J].Serials Review,2007(2):73-80.

[11]Xia Jingfeng,Opperman D B.Current Trends i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for Institutions Offering Master's and Baccalaureate Degrees[J].Serials Review,2010 (1):10-18.

[12]Jantz R C,Wilson M C.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Faculty Deposits,Marketing,and the Reform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08 (3):186-195.

[13]Swan A, Brown S. Open Access Self-Archiving: an Author Study[EB/OL]. [2009-12-23].http://eprints.ecs.soton.ac.uk/10999/1/jisc2.pdf.

[14]Kim J. Motivating and Impeding Factors Affecting Faculty Contribution to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EB/OL]. [2009-03-27].http://journals.tdl.org/jodi/article/viewArticle/193/177.

[15]Davis P M, Connolly M L.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Evaluating the Reasons for Non-Use of Cornell University's Installation of DSpace[J].D-Lib Magazine,2007 (3/4).

[16]Revell J, Dorner D. Subject Librarians' Perceptions of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s an Information Source[EB/OL]. [2010-02-20]. http://www.ifla.org/files/hq/papers/ifla75/105-revell-en.pdf.

[17]Royster P. Publishing Original Content in 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J].Serials Review, 2008(1): 27-30.

[18]The Berkeley Electronic Press.List of Digital Commons Sites[EB/OL].[2010-02-20].http://digitalcommons.bepress.com/institutions.html.

[19]Daly R, Organ M. Research Online: Digital Commons as a Publishing Platform at the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Australia[J]. Serials Review,2009 (3):149-153.

[20]Bankier J, Perciali I.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Rediscovered: What Can a University Do for Open Access Publishing?[J]Serials Review,2008 (1):21-26.

[21]Xia Jingfeng.Library Publishing as a New Model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2009(4):370-383.[22]Hahn K. Seeking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Contributions from the UK. ARL Bimonthly Report241[EB/OL].[2010-03-27] .http://www.arl.org/bm~doc/arlbr241scholcom.pdf.

[23]Andrew T. Trends in Self-Posting of Research Material Online by Academic Staff[EB/OL]. [2010-03-27].http://www.thesesalive.ac.uk/archive/Trends.pdf.

[24]Mackie M. Filling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Practical Strategies from the DAEDALUS Project[EB/OL]. [2010-03-27]. http://www.ariadne.ac.uk/issue39/mackie/.

[25]Xia Jingfeng A Comparision of Subject and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in Self-Archiving Practice[J]. The Journal of Academy Librarianship, 2008 (6):489-495.

[26]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The Research Library's Role in Digital Repository Services[EB/OL].[2010-03-27]. http://www.arl.org/bm~doc/repository-services-report.pdf.

猜你喜歡
評價
SBR改性瀝青的穩定性評價
石油瀝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中藥治療室性早搏系統評價再評價
自制C肽質控品及其性能評價
寫作交流與評價:詞的欣賞
中學語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11
基于Moodle的學習評價
關于項目后評價中“專項”后評價的探討
HBV-DNA提取液I的配制和應用評價
西南軍醫(2015年1期)2015-01-22 09:08:16
有效評價讓每朵花兒都綻放
模糊數學評價法在水質評價中的應用
治淮(2013年1期)2013-03-11 20:05:18
保加利亞轉軌20年評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66|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国产精品主播| 欧美有码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美女一区|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久青草网站|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伊人色在线视频|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 色综合狠狠操| 色老头综合网|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精品99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无码一区18禁|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天堂av综合网|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区二区|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91在线视频福利| 婷婷成人综合| 国产网站免费看|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午夜影院a级片|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网址| 日韩麻豆小视频|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欧美日韩动态图|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香蕉| 欧美色视频在线| aaa国产一级毛片|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58av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麻豆|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亚洲αv毛片|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少妇精品在线| 日韩性网站|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精|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国产亚洲精品91| 欧美天堂在线| 国产精品30p| 亚洲天堂2014| 欧美在线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