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云
(黃淮學院圖書館,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知識創新是指通過科學研究獲得新的基礎科學知識和技術科學知識的過程,其目的是追求新的發展,探索新的規律,創立新的學說。其最大特點就是知識的繼承性和創造性。繼承性可使人類知識最大限度地進行科學儲備,創造性可使知識創新不斷發展。圖書館知識創新的內涵可界定為圖書館通過知識創造、生產、加工、傳播和應用,以引起和推動圖書館文化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于一體的系統工程。
知識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一詞是由彼得·德魯克最早于1988年發表的《新型組織的出現》一文中提出。它有兩重含義:一是對信息資源的管理,二是對人的管理。知識不僅包括編碼信息,更重要的是包括指導我們行動和最終做出決策的隱性知識,即未編碼信息。知識管理的核心是知識創新,知識管理的對象是作為認識過程信息的使用者——人。知識管理是對信息資源管理的拓展與深化,知識管理逐漸成為一個新的管理領域,是信息資源管理的升華。它注重對隱性載體——人的管理,特別注重開發人的智力、挖掘人腦中的隱性知識和激發人的創造力,體現了一種“人本思想”和“團隊力量”[1]。
知識管理旨在運用集體智慧提高應變能力,知識管理的目標和核心是創新。知識創新是知識管理的最終目的和動力源泉,是測量與評估知識管理有效度的指標和依據。知識獲取、知識共享、知識應用構成了知識管理的3個重要環節,對萌發、實現創新思想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知識管理是實現知識創新的工具和手段。
創新是知識管理的核心,而知識管理則是對包括信息在內的所有智力資本進行綜合決策并實施管理,其根本目的是創新。它不僅對信息的收集、存儲、整理與傳遞進行機械性管理,而且把握知識間的相互聯系,邏輯性地創造出知識,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它強調為知識創新提供條件,即知識管理使信息轉化為知識,并用知識來提高特定組織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知識管理是信息管理在深度和廣度上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
圖書館的知識創新包括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是知識創新的核心和基礎,制度創新是知識創新的前提,管理創新是知識創新的保障。知識管理需要由制度創新來支撐。圖書館知識管理就是既重視對圖書館顯性知識(館藏書刊資料)的管理,更重視隱性知識(館員頭腦中存儲的智慧和經驗)的轉化與發揮,以達到知識創新、知識傳播與知識利用的目的。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資本管理,其直接目標是知識服務和知識創新[2]。
館員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關鍵因素,是實現圖書館知識創新、知識服務的主體。館員個體層面的知識管理要實現館員向知識館員的轉化。知識館員是指既懂圖書館學基礎知識,又懂圖書館現代化技術及相關知識,并且有較高的政治思想文化素質,樂于奉獻,勇于創新和實踐的復合型館員。知識館員包括4個層次:①有知識管理意識的圖書館領導核心層(最高領導班子或領導者)。核心層的成員要擁有圖書館知識創新的意識、圖書館學習的意識、圖書館人才的意識。②負責圖書館全面知識管理的館長或者是受委托負責全館知識管理的知識主管。知識主管要具體負責圖書館的知識管理,努力促進圖書館知識應用(包括知識創新和知識服務),要在技術培訓、知識組織、組織建設、圖書館知識共享文化的培育等方面起領導作用。③各部門的知識管理負責人。他們應擔負起本部門知識管理的責任,努力促進本部門的知識應用,從而共同促成全館知識管理水平的進步。④基層知識工作者。他們運用信息技術作為基本工具,運用自己的知識生產知識產品、改進知識服務,他們要具體負責本人的知識工作,運用自己的知識,促進圖書館的各項工作向知識工作轉化,并努力提高知識工作的水平。
根據圖書館知識創新的目標,可以有意識地培養3種類型的知識館員:①管理創新知識館員。具有圖書館管理方面的知識,負責圖書館管理觀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措施、管理工具方面的創新工作。②技術創新知識館員。具有圖書館技術方面的知識,負責圖書館各項工作的操作技術、軟硬件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工作。③市場創新知識館員。具有圖書館市場方面的知識,負責圖書館資源采集、信息(知識)服務、信息(知識)產品營銷方面的創新工作[3]。3類知識館員都應具有學習意識、創新意識,以及開拓進取的精神。
圖書館的知識管理包括5個知識環節(如圖1所示):從外部獲取知識和信息并生成知識、存貯知識、轉移知識、共享知識、創新與應用知識以及向外部提供增值知識服務。通過知識管理環節,圖書館實現其知識轉化功能,對內保持可持續知識創新,對外實現知識增值服務[4]。

圖書館知識有效生成有3種途徑:館員個人知識的創造、圖書館對外部信息(知識)的獲取和學習、圖書館原有知識的合成。具體內容包括館員隊伍建設知識的生成、信息資源建設知識的生成、用戶服務知識的生成、圖書館基礎結構建設知識的生成[4]。
具體內容包括館員隊伍建設的知識存貯、信息資源建設的知識存貯、用戶服務的知識存貯、圖書館基礎結構建設的知識存貯。存貯的形式可以是文字檔案(如館員情況表)、工作備忘錄、工作流程圖、組織圖、電子文檔、數據庫(書目數據庫、讀者管理庫)等。
具體內容包括館員隊伍建設知識轉移、信息資源建設知識轉移、用戶服務知識轉移、圖書館基礎建設知識轉移。轉移形式包括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信息傳播、知識轉移;也可以利用傳統的各種人際交往形式(交談、書信、文件等)進行信息傳播、知識轉移。
具體內容包括館員隊伍建設知識的共享、信息資源建設知識的共享、用戶服務知識的共享、圖書館基礎結構建設知識的共享。共享的形式可以是團隊研討、工作中的“傳幫帶”,也可以是工作經驗的概括總結(如工作流程圖的繪制、工作規范的制定),以及各種工作經驗的綜合研究成果(如專題工作研究報告)等。
具體內容包括館員隊伍建設知識的創新、信息資源建設知識的創新、讀者服務知識的創新、圖書館基礎結構建設知識的創新。創新的形式可以是各項工作方法的創新(如培育員工方法的改進)、工作知識基礎的創新(如信息資源來源的擴展)、工作對象的創新(如用戶服務范圍的擴展)、工作產品的創新(如各種虛擬服務的開展和各種特色數據庫的研發)等。
從知識管理的內容特點來看,知識管理包括顯性知識管理和隱性知識管理。顯性知識可以通過編碼輸入計算機,通過計算機進行存貯和交流。隱性知識包括經驗類、意會類知識,它是人們在長期工作中累積而得到的,集中存貯于員工的腦海里,無法用語言或書面材料進行準確描述,難于編碼化。據統計,隱性知識大約占知識總數的90%,經過編碼的顯性知識所占比例不到10%。正如知識連線有限責任公司首席執行官萊·楊(Ron Yang)所說:“顯性知識可以說是冰山的尖端,隱性知識則是隱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隱性知識是智力資本,是給大樹提供營養的樹根,顯性知識不過是樹的果實。”正由于隱性知識在各個領域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和做好隱性知識顯性化和編碼化工作。
在知識創新過程中,需要組織和個人具備豐富的經驗、技巧、判斷力、想象力,創造性地提出解決方案。隱性知識由于自身特點,則成為知識創新的關鍵。知識創新的關鍵就是要加強對隱性知識的開發、管理和利用,創造一種能夠使隱性知識表達、傳播與共享的平臺,使存在于個人頭腦和組織中的隱性知識能夠充分地表述出來,并轉化為組織所共享的知識,通過這種共享的平臺不斷地實現組織知識創新。但個人與組織之間的知識轉換不是一個線性的過程,而是一個循環往復、不斷上升的過程。個人的隱性知識是組織內部創新的基礎,組織的基本功能在于為創造個人的生存、發展空間提供環境和條件,使得基于個體的隱性知識流動起來,并通過個人與個人之間、團隊與團隊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交流產生互動作用,在組織內部得以擴散、增強,加快知識創新的進程[5]。
圖書館知識管理核心內容包括4個環節,即圖書館知識的生成、積累、交流和應用,每個環節都有相應的支撐技術。
知識生成作為整個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前提,要解決的問題是清晰知識的來源,它主要包括知識獲取和知識創造兩個環節。知識獲取可以分為從圖書內部獲取和從圖書館外部獲取。因此在圖書館知識生成管理中,可以把知識的來源清晰地分為3個部分,即從圖書館內部獲取、從圖書館外部獲取和創造知識。該環節主要運用下列技術:①創造性支持。在產生新思想的創造過程中、在頭腦風暴會上或在創新的發展過程中為員工提供支持的工具,屬于這個概念的范疇。這方面的實例有思維映射工具、頭腦風暴支持工具和形象化的工具。②電子化學習方式/CBT(Computer Based Training)。③知識發現。發現知識庫中不明顯的新連接和模式,含數據挖掘、文本挖掘和數據倉庫技術。④商業情報工具。使館員能夠看見并使用大量復雜數據的軟件。多維分析軟件(OLAP-在線分析處理)使館員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數據;查詢工具使館員可以就數據的模式或細節提問;數據挖掘可以在數據中自動尋找重要的模式或相互關系。
知識積累是確定圖書館知識的最終存在形式,因此也是圖書館知識交流和應用的基礎。知識積累的目標是將知識生成中所獲得的知識進行保存和安全管理,同時為知識交流和知識應用創造系統、及時、高效的環境,因此知識積累的實現途徑主要依靠知識的整理、保存和更新3種方式。該環節主要運用編制摘要、歸類、聚類、電子文件管理和內容管理系統等技術。圖書館知識交流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通過通信、協作與交流,實現知識在分類、整理和存儲的基礎上滿足不同主體對各類知識的需求,最終促進知識應用,為圖書館創造價值。該環節主要運用知識門戶、代理、技能管理、群件和知識地圖等技術[6]。
圖書館知識應用就是在知識生成、積累的基礎上,借助知識交流,實現知識價值的過程。知識應用的前期準備工作決定了應用的效率。圖書館知識應用管理的前期準備工作包括:①分析圖書館各部門和人員對知識資源的需求。②規劃和設計知識分類體系,提高在應用前的知識評測能力。③規劃、開發知識管理系統。④建立知識管理部門和相應的運作機制。知識應用的前期準備工作是與知識的生成、積累和交流結合在一起的。為了推動知識的應用,圖書館還要從文化和環境入手創造“知識拉動力”,要在組織形式上建立跨職能的合作團隊。該環節主要運用信息檢索工具、工作流管理、協同工作空間、協同過濾和Help Desk等技術。
[1] 范憶慧.構建高校圖書館知識創新與價值轉換的信息環境[J].理論探索,2007(2):29-31.
[2] 孫紅衛.知識管理與高校圖書館的創新工作[J].情報探索,2006(12):41-43.
[3] 白慶珉.圖書館知識管理模式設計[J].情報雜志,2005(4):30-32,35.
[4] 盛小平.論圖書館知識創新文化建設[J].圖書館,2008(1):30-33.
[5] 劉婧.知識管理與圖書館的知識創新[J].現代情報,2003(8):120-121.
[6] 張敏勤.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的構建[J].圖書館建設,2004(5):20-23.徐青云 女,1978年生。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知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