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娟 貴州大學
迪拜債務危機發生原因深層剖析及啟示
李玉娟 貴州大學
迪拜債務危機爆發,造成了迪拜國家信用下降和經濟發展進程延緩,也可能對世界經濟復蘇的進程帶來一定影響,但迪拜發展模式取得的成就并不能由此單純全盤否定。同時,迪拜債務危機啟示頗多,給中國今年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也多了一份警示。
迪拜在上個世紀60年代以前,經濟極為落后,60年代后期發現了石油,奠定了迪拜經濟發展的基礎,依靠石油出口收入建成了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沙漠城市。面對石油資源的逐步枯竭,迪拜政府與領導人意識到經濟發展的瓶頸,果斷采取了一系列優惠的政策措施,如對外匯不實施管制,貨幣可以自由匯兌,到迪拜投資不需要繳納營業稅、所得稅,資本和利潤可完全匯回母國,實施很低的關稅,對進出口實施的限制措施較少,并且長期實施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使得本幣幣值較為穩定,無需繳納消費稅等,這一系列措施迅速地實現了迪拜經濟的成功轉型,逐步擺脫石油工業發展的限制,迪拜政府致力于發展房地產業、金融業、運輸業和旅游業以及規模較大的鋁廠和干船塢等實體產業,迪拜經濟發展由此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這種發展路徑被媒體稱為迪拜模式。然而迪拜模式的成功隨著2009年11月25日迪拜對外的一項宣布而褪色,迪拜當局宣稱受巨額債務困擾,迪拜世界將重組,公司所欠近600億美元債務將至少延期6個月償還,其中包括迪拜世界下屬地產巨頭納西勒公司即將于12月到期的35億美元伊斯蘭債券。迪拜目前總共擁有大約800億美元債務,其中迪拜世界負債大約590億美元,超過一半債權由歐洲銀行持有。
1.迪拜世界投資國際金融業務帶來的虧損 。迪拜近年來大舉投入國際金融業,主要由最大的國有控股集團迪拜世界來操作完成,但由于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引起了美國多家全球頂級大公司的紛紛破產,世界經濟步入衰退期,在金融危機持續的影響下,投資于國際金融領域的迪拜世界自然難以獨善其身,使迪拜的國際投資出現了嚴重虧損。2007年,迪拜世界斥資51億美元,購入美國娛樂業巨頭米高梅公司近10%的股份,但后來米高梅的股價,一度從當時的84美元降至16.8美元。此外迪拜其它投資公司花費近30億美元購入了德意志銀行和渣打銀行的股份,但這兩家銀行的股價也大幅縮水,這一切都為迪拜債務危機埋下禍害的種子。
2.房地產市場泡沫嚴重。這些年迪拜房地產市場開發過熱。在迪拜,工地緊鑼密鼓遍布全城,并且很多項目都是冠以“世界最高”、“世界獨有”等名分,投資上億美元的項目遍地均是,許多項目投資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形如棕櫚樹的朱美拉人工島上的超豪華酒店亞特蘭蒂斯,造價高達15億美元,僅僅是其開幕盛典的花費就高達2000萬美元;定于2010年1月完全落成的“迪拜塔”預計花費80億美元,棕櫚島計劃耗資140億美元,“迪拜樂園”640億美元,更雄心勃勃的朱邁拉新城計劃“燒錢”950億美元。據統計,迪拜近年來用于工程建設的資金高達1000億美元,而據世界銀行的估計,整個伊拉克的重建資金也只有530億美元。全球五分之一的起重機在這里運轉,共有25萬建筑工人在這里工作。為了這些項目的開發,迪拜政府與其所屬開發公司在全球債券市場大舉借債,籌措投資資金,或者通過迪拜控股操作附屬公司在迪拜國際金融交易所上市,發行企業債券,國際資金也瘋狂的流向了這一地區追逐利潤,而迪拜當局對房地產市場制度與監管也不健全,導致了房地產市場一度失控。根據報道,在迪拜購買房產,只需要交付定金,購買樓花只需要交5%-10%的首付,這成了迪拜房地產泡沫高峰期普遍的銷售方式。很多在迪拜投資房產的人根本沒見過現房,只需看了圖紙就交付5000-1萬元的定金,然后在半個月之內又轉手賣給下一家,一旦知道房產公司有項目開盤,許多人都會想法設法去搶購房號,甚至出現了連夜排隊拿號的情況,拿到號的人就可以靠賣號來賺錢,一個號他可以賺10萬塊迪拉姆,相當于18.6萬元人民幣。在這種瘋狂投資熱情拉動下,迪拜房價水漲船高,不到十年時間翻漲了將近四倍。房地產泡沫就這樣越吹越大,終究到了破滅的時候,于是危機發生了。
3.經濟趕超心理過于嚴重。迪拜起家的底子在于其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后期發現了石油資源,從而讓迪拜挖掘到發家的第一桶金,為其日后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但由于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其石油資源開采到2010后即告枯竭,迪拜當局意識到僅僅依靠有限的石油資源,其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很快會凸現出來,因此迅速地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采取了多元化的經濟發展策略,應該說迪拜的經濟轉型決策是正確的,總體上來說轉型也是成功的,日前迪拜出現的債務危機在于迪拜同所有的發展中國家一樣,普遍具有一種趕超心理,急于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況,追求經濟的超常規發展,急于求成,把經濟增長過度地放到了依賴房地產業,雖然房地產市場的泡沫非常嚴重,但是房地產業迅猛發展為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是經濟增長過度地依賴于房地產市場房價地價的炒作,引起全球大量逐利性非常強的熱錢流入,進行進一步的大舉炒作,最終氣泡越吹越大導致破滅,這成為引發迪拜債務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經濟發展欲速則不達。
4.美國金融危機的延續影響。迪拜長期實行本國貨幣迪拉姆與美元掛鉤的政策,也就是盯住美元的政策,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后,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衰退,各國都實施寬松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的復蘇。美國通過利率不停下調來應對日益嚴重的通過膨脹,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導致了美元的貶值,而美元貶值導致長期盯住美元的迪拜貨幣迪拉姆也隨之貶值,引起迪拜和海灣地區物價飛漲,通貨膨脹率連續數月高達兩位數。此外,美國金融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進入衰退期,全球大量逐利性很強的熱錢資本,轉向了新興市場搜尋逐利的機會,當時迪拜過熱的房地產市場成為其追逐的目標,過多的資本流入讓房地產市場處于一種非理性狀態,加劇了迪拜的房價地價的高速瘋狂上漲。
5.外債比重過大。舉借外債來發展本國的經濟,促進經濟發展業已為無數成功案例所證明,但是舉借外債的適度性與合理性是一個永遠不能忽視的問題,經濟發展進程中,如果不顧及自身的需要和還債能力而大舉過度舉借外債,可能后果適得其反。據統計,迪拜的主權基金90%靠借貸來融資收購項目而非自己出錢,迪拜世界就先后向中東和歐洲多家銀行貸款,Istithmar從2003年至今共進行了270億美元的收購行動,自己出資金額不過25億美元。迪拜目前的債務高達880億美元,超過其當年的GDP,占整個阿聯酋債務的48%,僅僅迪拜世界的負債就達到590億美元,如此高的負債比率,在經濟繁榮的時候,潛伏的危機往往被房價高漲,投資項目與模式受到追捧,市場預期高漲所掩蓋,但是一旦形勢發生變化,投資者的預期發生逆轉,市場信心喪失、資金大舉外逃的時候,外債比重過大的危險性就暴露出來了,因此此次迪拜債務危機和舉借外債比重過大有關。
迪拜作為一個資源貧乏的沙漠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一度處于落后狀態,上個世紀60年代發現石油資源后,迪拜政府能夠合理有效地利用其石油收入,進行基礎設施的改造與建設,在石油資源即將枯竭的時候,為了擺脫經濟對資源的依賴,迪拜當局又迅速較為成功地實施經濟的轉型計劃,大力發展旅游休閑經濟、發展國際貿易、航運、干船塢,房地產業,建立自己的國有控股金融投資公司,并力圖把迪拜打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創造了無數個全球之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迪拜世界在海外的投資觸礁,再加上自身的一些因素,使得迪拜的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世界不能因此而否定迪拜曾經創造出的發展模式與成就,對此應該一分為二的進行客觀公正的分析,對其成功的發展模式應該進行合理的吸收。
經濟發展必須量力而行,舉借外債發展經濟本身沒有錯,但要注意適度性與可償性問題。根據美國銀行美林估算,截止到2009年底阿聯酋的債務總額為1840億美元,而在2013年前該地區仍將有大量債務到期,在阿聯酋1840億美元的債務當中,迪拜占到880億美元,阿布扎比占到900億美元。美銀美林表示除去今年的880億美元債務,迪拜未來三年中仍有近500億美元的債務到期,其中2010年約有120億美元,而2011年和2012年分別有190億美元和180億美元的債務到期,而這些數字只包括本金償還額度。迪拜超過其當年GDP高達800多億美元負債而引發的風險值得警惕,上個世界八十年代末期發生的拉美國家爆發的債務危機,和迪拜債務危機共同的相似處就是外債的規模過大,很多國家的外債規模都是超過了其國民生產總值,嚴重的影響了償債的能力,對外舉債的信用喪失,資金的外來渠道喪失,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盡管我國外債比重處于可控范圍,但需要注意企業在大舉并購重組過程中不斷在資本市場上把債務杠桿拉長,地方政府為了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或者為了政績工程、或者為了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率,而向銀行融資或者通過其他方式進行融資大搞超過承受能力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債務杠桿收縮吃緊的時候,銀行與投資者往往成為接力賽中的最后接棒者。
虛擬經濟的發展在很多國家都日益受到重視,不可否認,虛擬經濟對促進經濟的發展有不少積極的地方,虛擬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大,據成思危先生的文章表明,2000年年底全球虛擬經濟的總量就已達160萬億美元,而當年各國國民生產總值的總和只有約30萬億美元,即虛擬經濟的規模已達實體經濟的5倍。全世界虛擬資本日平均流動量高達1.5萬億美元以上,大約是世界日平均實際貿易額的50倍,也就是說世界上每天流動的資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國際貿易上,其他的都是在金融市場中進行以錢生錢的活動。虛擬經濟具有高風險性、復雜性、寄生性等特點,再加上規模巨大,因此其對經濟的影響絕不能忽視,虛擬經濟發展中引起的泡沫成分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否則脫離開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虛擬經濟總會成為無本之源,泡沫破滅之日亦即是災難之日。
客觀來說迪拜的經濟轉型還是很成功的,失誤之處在于經濟增長過度地依賴于房地產業的增長,尤其是大舉借債來發展一些規模宏大的眼球工程,引致大量的資金流入到迪拜的房地產行業,而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更是使得迪拜成為資金的“棲息地”和“避風港”,大量的個人與機構的投機性資金流入到迪拜的房地產市場,導致迪拜房價地價瘋狂高漲,在房價地價飛速高漲的時候,迪拜當局及其控股的迪拜世界的負債高達800億美元,最終超過經濟的承受能力而引發債務危機。
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獲得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11月23日,全國7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收入同比增加超過100%。上海以821億元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名列全國第一,北京為639億元位列第二名。上海821億元的土地出讓金額和去年全年的382億元相比,增加了115%,也比歷史高點2007年的803億元增加了2%。另據央行數據顯示,2009年9月份外匯儲備增加618億美元,其中約400億美元為流入境內的熱錢,另據測算今年以來至少有千億美元熱錢涌入國內,香港金管局日前也表示去年至今共有逾5000億港元熱錢流入香港,這些熱錢投資中國股票、房地產,或押注人民幣升值,或導致中國股市、樓市暴漲,熱錢獲利豐厚。一旦市場發生逆轉,熱錢迅速流出,只能導致中國的經濟出現誰也不愿看到的局面,因此迪拜債務危機的爆發,對中國而言是一個應該要吸取的教訓,房地產市場的監管與調控絕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