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徐欣
(大連都市發展設計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011)
目前中國城市的發展與交通的發展并沒有緊密結合起來發展,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沒有和創建走廊式的公共交通系統有機結合,因此很難提供一個有吸引力的公共交通系統,公共交通線路也由于沒有足夠的客流量導致運營上的不經濟;土地利用尤其是在公交車站周圍,沒有很好的空間布局,以至于很難達到理想的公交出行率;建造功能單一而且通常相隔距離遙遠的社區(如純住宅小區,純高科技園區)將產生大量的通勤交通出行,如果參照“短路徑城市”理論,這種交通出行是可以減少的。工作人群現在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在上下班的路途中,不必要的社會總體資源消耗因此上升。

此外這種交通出行也會在上下班時間產生潮汐現象,也限制了公共交通系統的運營。如果不對局部區域工作崗位和居住人口之間的平衡加以重視,居住和工作之間的距離將進一步的拉大,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加劇。因此,考慮交通問題不能將交通單純的孤立起來考慮,而是要將其與土地利用密切結合起來考慮,尤其在制定交通規劃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兩者之間的相關性,避免將來再造成由于城市用地布局不合理所引起的交通問題。

城市道路不僅具備交通功能,還影響著沿路土地的開發。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是商品,道路和土地是作為統一的供給要素提供給使用者的,道路等基礎設施的投入要通過土地增值獲得回報,而土地利用者則因為道路等設施的存在而可以充分利用土地,二者是相互關聯的。道路在解決交通問題的同時,也用來分割土地,臨街面的多寡和地盤的大小與比例決定了土地開發的效益和彈性。
就土地的經濟效益而言,獲得的臨街面越多,則其效益就越大。因為任何經濟活動都需要臨街面,如貨物運輸、顧客的出入、門面布置等。就土地利用的彈性而言,則要求地塊要有不同的規模,以適應不同的開發活動。不僅要有大地塊,也要有小地塊。土地利用的彈性也關系到經濟效益。因為缺乏彈性的土地難以適應不同形式的開發需求,不能得到充分開發。而在我國城市中,由于在道路設計中只注重其交通功能,忽視了道路劃分對土地利用的影響。其明顯特點就是路網密度過稀,地塊過大,且規模缺乏變化,不利于土地開發。我國城市干道之間的間距為700m~1200m,這本身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干道之間的地塊缺乏劃分。由于支路不斷被大型居住區所封閉,或改變為街區內部道路,實際上單一的干道網系統構成了城市路網的主要骨架,形成了寬道路-大街區-稀路網的城市路網-街區結構。這種道路劃分方式是以解決機動車交通為目的的,間距大,交叉口少,利于機動車加速。但恰恰是這種稀路網阻礙了城市交通的高效運行。寬路網-大地塊的模式比窄道路-密路網更容易形成交通堵塞。因為所有交通都擠在干道上,而缺乏下一層次的路網加以分流,造成干道的交叉口極易堵車,路段上卻呈不飽和狀態。
交通模式帶來的關聯效應
圍繞公交節點進行用地布局,可以充分發揮公共交通的聯系作用,對城市功能組織進行優化。通過改變城市功能布局來改變出行分布,并以此促進城市的集約化發展。無論是城市中不同中心之間的聯系,還是普通市民的日常出行,都有賴于快捷的城市交通。而公交導向的用地布局方式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
在我國特大城市中,城市交通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運行速度低,效率差。由于我國城市道路用地少,而機動車增長速度快,致使道路不堪重負,堵塞嚴重。因此,建立公交導向的、快速公交線路為骨架的城市交通網絡體系。首先,該網絡有助于提高交通速度,因為它將城市主要的、大規模的交通量轉移到快速公共交通上,再由普通交通方式承擔下一級的分解運輸。這樣城市交通的整體速度就可以大大提高。其次,該網絡以公共交通為先導,而不是采用小汽車為主的交通方式。公共交通能耗低、污染小、占地少,是一種健康的出行方式,符合我國資源短缺的國情。
微觀道路布局需要改善,主要是針對我國城市路網密度過稀,地塊大,劃分不靈活,規模單一,不利于城市交通和土地開發的缺點,研究新的布局模式,以充分挖掘土地價值。
城市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仍在探討中的問題,城市的緊湊布局和集約化發展無疑可以作為其中的一種合理選擇。城市粗放式發展的現狀必須予以制止和扭轉,轉變發展模式,降低發展成本已是當前一項非常迫切的任務。城市緊湊規劃布局有利于城市可持續發展,建立公交導向的城市交通網絡,有助于城市的集約發展。
[1]陸化普,王繼峰,張永波.城市交通規劃中交通可達性模型及其應用[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網絡.預覽,009-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