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荷


砰-嘭,砰-嘭,砰砰嘭嘭,砰砰-嘭嘭……皮球擊打在地板上,像是無序的樂曲,從五六歲開始,直到三十三歲的這一年,日復一日,與籃筐無數次的對話,在一次次調整起飛弧度的時刻,那都是王治郅生活當中唯一的主題曲。
王治郅說他一輩子只會這一件事情。
12月6日下午3:30的訓練,他已經提前安靜地斜躺在地板上,他私人聘請的體能訓練師馬克思(markus)為他放松、拉抻,一般訓練持續兩小時,在隊友解散之后,他還會在那里再堅持個把小時,有時候晚上的比賽結束,即使已接近深夜,他也和馬克思在館里治療、調整一兩個小時,稍微打個盹,早上六點又得去機場準備前往客場。馬克思說:“他是我合作過的運動員當中最刻苦的一個,”——是的,沒有之一。
“其實沒什么特別的,我就像那些正常上下班的人一樣,我本來就只會這一樣事情,”剛剛結束的亞運會,他帶領中國男籃拿下了冠軍,第二天他只獲得了不到一天和家人相聚的時間,兩天后的上午,他就出現在了八一隊的訓練館里,和那些動輒就比他小十歲八歲的隊員們一起奔跑、對抗——距離2006年回國,已經四年了,他說這四年來自己不抽煙、不喝酒、不去夜店,沒有娛樂生活和業余時間。但他覺得這一切都理所當然。
“我經歷過的事情太多了”
時間的頁碼翻回到2006年,千呼萬喚之中,他終于回到紅山口,翻開那段時間大多數的報刊雜志,都是他誠懇的道歉……同樣那個時候,有網友在體育論壇上感嘆說:“2002年到2006年,應該是王治郅各方面狀態最好的時候,他錯過了印弟安那波利斯世錦賽、釜山亞運會、雅典奧運會,真是可惜了那五年。”后面是十幾個驚嘆號。
2001-02賽季結束后,當時還在NBA小牛隊效力的王治郅希望夏天留在美國訓練,但中國男籃要求王治郅盡快回國和國家隊匯合,提前為世錦賽和亞運會做準備。而王治郅認為,國家隊反正要到美國拉練,希望直接在美國和國家隊匯合。此事最終成為當年籃球界最著名的“滯美不歸”事件。而隨著大郅公務護照的到期,大郅和八一隊之間又因為八一隊能否給他辦一張私人護照的問題再度僵持不下,一拖就是五年。
就在這五年里,他曾經的國家隊隊友姚明成為中國男籃的領袖,火箭隊的核心,成為舉足輕重的“亞洲第一人”;而迫于中國市場的壓力,沒有NBA球隊敢用他(用他就意味著在中國失去電視轉播),他像只候鳥一樣從東到西,一會兒被要求減肥,加強外線三分,一會兒被要求增肥,增強內線對抗……同時在國內他被所有的電視媒體“封殺”,有關他的報道也被“限制”,甚至當他做父親之后,2003年11月,當時快船與超音速的賽季揭幕戰安排在日本崎玉舉行,父母以旅游的形式前往日本,才得以與他見上四年來的唯一一面。
如今,他駕駛著那部顯眼的林肯車,熟練地穿行于北京的車流之中,關于那時候“大郅不知道北京有五環”的新聞已成了個遙遠的笑話。五年了,當他終于身掛著12塊金牌,11名隊友站在臺下對他“頂禮膜拜”的那一刻,人們忘記了那些曾經親手貼上去的“叛逃者”“失意者”的標簽,開始毫不吝惜在他耳邊奉獻自己的贊美之詞,姚明也在MSN上面把簽名改成“大郅苦盡甘來”。
惟獨他反而顯得低調得近似冷漠,在這種場合這種時候,他通常只有一句話“我經歷過的事情太多了。”
他說最喜歡看的一篇報道是2004年關于他在邁阿密的。但不知道是因為那句“邁阿密當地電視臺的鏡頭伸了過來,很明顯的,他們對中國媒體記者來采訪大郅,比他們親自采訪大郅更感興趣,他們的問題只留給那些主力們……”,還是因為新聞的結尾觸動了那時無法回家的浪子,“離家的路,已經長到了兩萬公里。長到了一千多個日子。長到了隔著邁阿密的海也望不到的地方……”
就像在公眾場合,甚至在有相當一部分人褒揚的“中國男籃與巴西隊的群毆”事件當中他都抱以沉默一樣,在2008年的負面新聞“王治郅父子打架”事件當中他也不大作解釋——他其實不那么擅長處理自己的情緒,于是索性把自己封起來。
“這四年和在NBA完全兩種感受”
在亞運會的冠軍領獎臺上,11名隊友摘下脖子上的金牌,統統掛到了王治郅胸前,然后他們把王治郅一個人留在了冠軍領獎臺上,11名隊員走下頒獎臺對著王治郅做“頂禮膜拜”狀,鞠躬致謝。隊友張博說:“其實決賽之前朱芳雨就有過這提議了,郅哥這幾年太不容易了,這可是他的最后一屆亞運會……”王治郅站在那里,表情不是太自然,甚至有些手足無措的樣子,他似乎有一條他自己劃分的界限:他可以在夢想劇場里面精靈古怪,在比賽當中激情四射,在廣告里面談笑風生,但除此之外,別人都可以是明星,惟獨他不是。
王治郅說:“其實我們付出的東西一直都這么多。只是去年天津亞錦賽的時候不小心丟掉了冠軍,而今年我們得到了。籃球就是這樣的,有得有失,就像你問我后不后悔那幾年在美國閑置著,可是也許那幾年能打,現在就打不了。老天是公平的,它不可能什么都給你。”
2006年他迎來了回歸后的第一個大賽,日本世錦賽首勝后,姚明談到與王治郅的配合,曾說過只有一點就可以描述他的感受:“到第四節的時候,我的體力已經非常非常差了。在我咬牙堅持的時候,聽到身后大郅在喊‘我給你補,我沒有犯規,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就好像在沙漠里走了十天以后喝到了第一口水。”
而這種沙漠綠洲的感覺在四年后又發生在劉煒身上,在廣州亞運會男籃決賽的關鍵時刻,劉煒關鍵反擊不中,其他人看到快攻根本就沒人上去,還是大郅補籃命中。賽后王治郅說,“其實邊上還有個韓國隊的小后衛跟著,我的腿也累得根本邁不動了,現在回想起來都不知道哪里來的力氣和速度。”
這四年當中,他被媒體想當然地和姚明、易建聯的名字放在一起稱之為“明郅組合”“郅聯組合”,在這些稱呼的背后,也許是為了彌補“浪費”的那五年,他完全沒有節假日,“我不像年輕球員,如果我每天不多花幾個小時,根本不敢保證第二天的訓練。”
亞運備戰前的有次對抗訓練,大郅連著打了兩組后,下來坐在場邊休息。鄧華德征求了教練組的意見后,走過去問,要不要休息,太累了可不好。大郅卻毫不猶豫地搖著頭:“只要對球隊有幫助,我沒什么可說的。”“這四年和在NBA的時候完全兩種不一樣的感受。那時候就一心想著能打上球,回來了以后想的是怎樣才能恢復傷病,調整好狀態,為八一隊和國家隊好好打球。”
“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終于有所回報”
關于王治郅回國的四年,有兩次“意外”發生的格外讓人記憶深刻。那是兩次突然的怒吼。
在達拉斯,大郅和諾維茨基住得最近,那時他們都住在烏龜溪的公寓里。但在美航中心球館里,他們總是離得很遠——諾維茨基的衣櫥位置在更衣室的中央,這非常方便作為主力的他接受采訪,而大郅的衣櫥在最靠里的角落;大郅一直都坐在板凳上,作為球隊的第7或者第8人眼睜睜看著諾維茨基和芬利這樣的核心或輸或贏。大郅曾經說:“如果我能夠和德克在一條起跑線上,我就能真正證明我自己。”
可是在NBA,大郅再也沒有那樣的機會,他從小牛輾轉到快艇、熱火,再到后來回國,從此兩人走在了永不會交叉的兩條路上:諾維茨基依靠勤奮的苦練成為了超級明星,他每年入選全明星賽,在他贏得整個聯賽MVP的2007年,也是王治郅回到CBA的第一年,那一年大郅率領八一奪回了CBA冠軍。30歲的王治郅在擊敗廣東的那場總決賽中仰天怒吼。那一刻怒吼未必是宣泄,反倒像沉默太久不得不的一種表達。
還有就是在四年后的亞運會:距離全場比賽結束還有20秒,中國隊僅以三分領先韓國隊。劉煒斷球上籃被蓋王治郅補籃得分,得分后,王治郅大吼一聲,重重地捶打著胸口——2002年,王治郅因為滯留美國,錯過了釜山亞運會。那一次,中國男籃在最后時刻被韓國隊翻盤,丟掉了亞洲冠軍。如今,當中韓再次站在亞運會決賽的賽場上,王治郅用他的表現捍衛了中國男籃,也為自己12年的亞運征程畫下句號。
但他完全不愿意把這些變化歸納為“成熟”,對成熟這樣的詞他甚至有莫名的抵觸。盡管他在隊里一直以老隊員自居,盡管他也自覺有些想法已經和以前不同,但是體內的那種激情才會促使他一千次地與傷病的軀體作對,才會讓他在關鍵時刻命中之后捶胸怒吼。“不,不不,我真的輕易不吼的。在那個時刻場上的氛圍、環境,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終于有所回報了,那種突然上來的情緒根本不是我自己能夠控制住的……”
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兩次怒吼背后的含義,他是大郅,什么都經歷過了,又什么都有。可是有誰會記得四年前的下午,他在踏回體育館路籃協辦公室的那一天許下的諾言“一個曾經的莽撞少年已經變成了一個有責任感的父親,大郅回來了!大郅不會讓你們失望”?
如今,在提及往事時,他愿意分享的都是那些曇花一現的快樂,《名人面對面》《魯豫有約》《天下女人》想約他做人物訪談聊聊那些往事,他都不太情愿,無論是從前的“悲情人物”還是“英雄”之類的標簽他從未承認過,只是在有朋友的場合,他會像是答非所問地說“那幾年在美國……我看了很多的歷史書,元、明、清的,還看了很多的人物傳記,之前因為做運動員,沒讀過多少書,有很多事情真的不明白為什么,會有什么樣的結果,這些是我之前領悟不到的。”
“大郅!”
“大郅!”
“大郅!大郅!”
即使踏入中央電視臺演播廳,他造成的轟動也不亞于曾經在這里出現過的任何一個大腕明星,工作人員紛紛索取簽名,主持人、明星嘉賓們也與和他閑聊籃球而樂,在這樣的場合他意外地如魚得水,在那樣的微笑之中,看不到曾經的追風少年,看不到曾經以“還行吧”“還可以吧”“不錯吧”三句“吧”來敷衍記者的大球星,甚至也找不見那個在遙遠的邁阿密曾經靜靜苦守在板凳之上的替補球員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