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旅 美國《時代》(10月18日) 在即將到來的國會中期選舉之前,《時代》專欄作家喬·克萊恩用了4周時間橫跨美國本土,近距離地感受到了民眾在談論美國政治時的迷惘與痛苦。金融業的可恥行為和美國經濟日漸式微的現實,是民眾談論最多的問題。而9·11以來一直持續著的戰爭狀態,也讓很多美國人感到困惑。
年度最有權勢女性排行榜 美國《福布斯》(10月25日) 她們身份各異,但有一點為她們所共享:令世人矚目的權勢和創新影響力——她們便是《福布斯》年度最有權勢女性排行榜的100位女性。其中,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憑借著個人的出色魅力、在民眾中的高人氣以及在政治等事務中所發揮的作用,登上了排行榜的榜首。
增長,快增長! 英國《經濟學人》(10月9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本周預測,今年全球GDP增長應能達到4.8%。有人因此認為世界經濟正在從衰退谷底增速回升。但這一看法不僅忽視了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在經濟增速上的巨大差距,也遮蔽了各國微觀層面結構改革的缺失,而若無此改革,當前的增長是無法有效持續的。各國應該做好以下兩點:首先是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調整。新興經濟體應允許貨幣進一步升值,而發達國家則需謹慎進行財政調整;第二則是微觀經濟層面改革。各國或者需要打破國內的賣方市場局面,或者改革勞動力市場,或者進行更快和更徹底的債務重組,控制財政赤字等等。的確,上述每項結構性改革都不輕松,但G20中的各經濟大國都應該對各自的結構改革目標給出承諾。如果改革出現缺位,未來全球經濟的增長將始終無法擺脫步履蹣跚的命運。
抗衰退的不沉企業 日本《日經商務》周刊(10月4日) 井深大在創建索尼時,寫了一份“設立企業的主旨書”,希望自己的企業能具有一以貫之的經營理念,通過開發新產品來征服市場。美國經營學專家肖林在1995年出版的《標桿企業》中,把索尼當做了標桿企業。日本企業中僅此一家。什么是標桿企業?一言以概之,就是“能夠超越時代永久生存下去的企業”。
瑪麗蓮的秘密生活 法國《新觀察家》(9月30日) 10月7日,法國Seuil出版社在十多個國家同時推出一本名為《片斷》的書。書中收錄了瑪麗蓮·夢露從未公開發表過的詩歌、日記和書信。此書顛覆了夢露的一貫形象,展示了這位大眾情人絕望的內心世界、強烈的孤獨感、對他人和自己的恐懼、無法控制的自殺傾向和與生俱來的文學天賦。
恐懼的力量德國《明鏡》周刊(10月11日) 恐懼究竟會對人產生什么影響?心理學家和腦神經研究人員對此進行了長期研究,結果表明,恐懼心理會對人產生消極影響,但也會產生積極作用。因為,恐懼固然會使人不知所措或者生病痛苦,但亦可令人產生靈感,浮想聯翩。從一個人的孩提時期即可看出,他今后一生將如何應對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