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亞文
全球性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在世界上的被注意率一下子又提高了不少個百分點。越來越多的人說世界已經逐漸進入“中國世紀”,這種說法還得到了一些數據的支援,比如統計表明,到2009年底,中國已經超越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國;而在傳統上代表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汽車領域,中國汽車的產銷量也躍居世界第一位;還有,單純從生產的角度看,按照目前的經濟增長水平,中國2010年底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這些閃光耀眼的數據,難免給人以中國如今已經傲視群雄之感。平心而論。數據的確反映了中國相比自身的一種顯著變化。
不過,當前中國的經濟成就,卻絕不能說“前所未有”。僅從中國自身來說,19世紀60年代到現在,中國向“近代化”“現代化”進軍,實際上已有好幾個起落,而且在某些階段,其表現亦有善可陳。19世紀60年代太平天國運動之后,當年的清政府就曾大舉引進外來資本,所展開的洋務運動也曾造就一時之盛。如果將當下中國與一個半世紀前那個稱作“同治中興”時代的中國相比,單純從GDP的角度看,當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比今天還要大得多,乃是17%對6%。然而,今天回頭去看。這樣“富”的國家并無多少美妙可言,“同治中興”之前大清王朝曾兩遭GDP遠小于自己的歐洲列強蹂躪,“同治中興”之后竟然又慘敗在GDP只占自身零頭的近鄰日本之手。
“胖子”為什么會被“瘦子”掀翻在地?晚清的凄涼經歷其實也有其他國家可以作比。19世紀下半葉的沙皇俄國,就像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也像同時代的清朝一樣,經濟長期保持高速增長,如美國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所說:“在1860-1913年這段很長的時期內,俄國工業產量以給人深刻印象的5%年平均增長率發展著,而到19世紀90年代,這一增長率已接近8%。”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短短幾年時間,沙皇俄國的經濟即告崩潰,帝國再也無法進行有效的戰爭動員,其“強大”的工業生產,竟是花拳繡腿根本禁不起折騰。原因何在?沙俄的教訓在于:當時處于世界前沿地位的那些產業,都操之于外來投資者。沙俄自己并不掌握技術上的優勢,“1914年,90%的采礦業,將近100%的石油開采業,40%的冶金工業,50%的化學工業,28%的紡織業,都是外國擁有的。”
沒有自主創新的技術能力,就不會有操之于己的戰略產業,也就沒有把握自身命運的主動權。與此類似的,還有解體之前的奧斯曼帝國和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后期所實行的“外僑權益制度”,讓外來商人掏空了帝國的經濟命脈,而一度強大的拜占庭帝國,后來則被威尼斯商人控制了經濟運行。這兩個帝國的問題當然不僅在于技術創新能力不夠,還在于把國家經濟運行或增長的動力交與他人。
21世紀的中國胖是胖了,但體質同樣不能說好。世界知名的品牌,有幾個在中國呢?代表產業競爭力的核心技術,有幾件被中國擁有?中國如果不從事出口,還能不能實現光鮮閃亮的經濟增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舉行的“2010年世界經濟與國際形勢報告會”上發布的《國際形勢黃皮書》,以領土與自然資源、人口、經濟、軍事、科技5個直接構成要素以及社會發展、可持續性、安全與國內政治、國際貢獻4個影響要素,對包括西方7國和“金磚4國”在內的11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進行了分析評估并給出排名,結果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而中國位居第七。這個評估很大程度上正是現今中國體質的反映。
中國已經胖起來了,下一步,中國應該把注意力放到增強體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