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經費”觸痛了誰?
教師節前,河南鄭州第26中學由學校出錢讓學生給老師表達心意。每個學生10元,共發出約1.8萬元的“感恩經費”。有關人士指出,在當前的社會環境氛圍中,10元的“感恩經費”,有可能被一些家長理解為“拋磚引玉”,導致“發給學生10元,家長補成100元”的情況。而且,這難免沾染銅臭味,更可能會讓學生產生“感恩就是給老師送小禮物”的觀念,破壞教師節的純潔性。但有人認為這是以公平的方式向老師表達祝福,避免了互相攀比。你怎樣看待?
是個好創意
在批判和質疑教師節成了家長“送禮節”的背景下,鄭州26中的逆向做法無疑讓人感到些許欣慰。在這個過程中,既減輕了家長的負擔,又啟蒙了學生的感恩意識,還讓老師們感受到了節日里的尊敬。(譚開軍)
強制送禮就不對
給教師送禮感恩小事不小,折射出師德師風大問題。“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上的導師,更是行為品德的示范者。引導學生明辨美丑善惡,教師責無旁貸,根本不需要用金錢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唐道碧)
10元的“感恩經費”,有可能被一些家長理解為“拋磚引玉”,導致“發給學生10元,家長補成100元”的情況。同時,盡管錢不多,但仍被稱為“經費”,這難免沾染銅臭味,更可能會讓學生產生“感恩就是給老師送小禮物”的觀念。(朱萬富)
感恩貴在真誠、發自內心,通過給學生發“感恩經費”來進行感恩教育,用金錢刺激學生的感恩之心,很不靠譜。(李為)
教師桃李滿天下受學生尊重愛戴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說學生對教師的感恩之情需要通過送禮來表達的話,那實在是褻瀆了純正的師生關系與感恩的神圣含義。(羅敏)
如果人人都等到發“感恩經費”才想起來要感恩,就說明感恩精神已經全面淪喪。我甚至懷疑,不久的將來會不會出現某人被指責為何不懂感恩時會理直氣壯地反問指責他的人:不是還沒發“感恩經費”嗎?(王燦海)
發“感恩經費”,看似是個創意,實則脫離不了權力自肥之嫌。就像政府機關以“加班費”等名義給干部、職工發福利一樣,只不過學校是假學生之手,通過權力自肥而與變相增加福利行為如出一轍而已。(李美玲)
不必非要“錢”字當頭吧
“感恩經費”折射出的,是整個社會的“感恩”狀況。從“洗腳作業”到“下跪謝師”再到不斷升級的“謝師宴”,體現出對感恩之情的渴求,也體現出對感恩缺失的焦慮。實際上,感恩最根本的一點,在于發自內心的自覺,在于施受雙方自然的情感聯系,而如若強制之、索取之,感恩便也就索然無味。(海子)
如果老師能夠為人師表,“既已踏上三尺臺,自是甘灑千秋汗”,把自己真正塑造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社會上樹立起榜樣形象,學生不必送禮,就能明白尊師重教的道理。(冷修竹)
給學生發感恩經費,就是為了杜絕家長向老師送禮。老師最在意的并不是學生的禮物,學生一句祝福的話,或自制的一張卡片都能表達心意。(文良)
學校發錢讓學生給老師送禮是在鼓勵學生送禮感恩,但是如此引導學生感恩,總有一種強制學生履行感恩道德義務的意味。其實,真正的感恩是一種超然的心態,學生認真完成學業,回報社會,才是對學校、教師最好的感恩與報答。(郝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