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茅家梁
今年7月24日的《新京報》上有則消息說,河北淶源縣北石佛鄉馬莊村的農民劉國明近日向媒體投訴,縣里官員在轉交為其兒子治療白血病而募捐的款項時,存在“虛開收據,少給錢”的行為,導致5.1萬元捐款被克扣近半。
我們經常有或深或淺的捐贈體驗,卻很少有人對形式繁多的“自愿”捐贈有所“盤問”。由此想起了前幾年港商余彭年為我們做出的榜樣,盡管這個榜樣的作用相當有限。
年過八旬的余彭年先生,曾向內地捐贈10輛救護車,事先議定只能用于救死扶傷,而后來他發現,有一半已經變成“辦公車”了,所有的儀器都從里邊搬走了,車內裝了8個座位,成了官員的座駕。他想家鄉總是靠得住的,就硬是把車子要了回來,捐給了他的家鄉。捐贈,一旦完全依附于一些地方政府,就也許無法變成真正救死扶傷的造福活動。


在我們的精神傳統中,季札一直是人們的偶像。《史記·吳太伯世家》里稱: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出使中原,途經徐國。徐君對季札佩帶的寶劍,甚是艷羨。季札考慮到出使的需要,暫時就沒有贈送。后來,季札出使完畢再經過徐國時,徐君已駕鶴西去,于是季札“乃解其寶劍系徐冢樹而去”。季札做了件千古傳頌的漂亮事,他的“瀟灑捐贈”和“恪守信義”張揚天下。徐冢也因此成了“景觀”,如今依舊巍然,只是“捐贈”給徐君的寶劍不知輾轉流落到哪個文物販子的小攤上了,地底下的“徐君”并沒有得到。
在某種意義上,捐贈被公認為“社會的第三次分配”。出色的捐贈可能有助于彌補第一次、第二次分配的缺陷與不足,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平等。和諧社會的最基本含義是形成一種大體均衡的利益格局。而“捐贈”一旦不當,很可能催生出些恬不知恥的“乞丐王”,以及被天上的餡餅砸得兩眼亂冒金星的暴發戶。只知贈與的痛快,而不問結果的季札式的瀟灑捐贈,往往制造了不少腐敗的機會,培養了更多的投機耍滑的懶蟲,于構建和諧社會,沒有一丁點兒的裨益。
在直接而具體的捐贈活動中,捐贈人皆希望能看到是誰接受了自己的幫助,效果如何。財產等于母雞,雞蛋用來捐贈做好事,當然最好是讓雞蛋孵出小雞來,讓小雞長成母雞,周而復始。捐贈,首先要計算成本,其次要加強監督,再者要進行檢查。即使是億萬富翁,又有幾位愿意做現代豪爽得稀里糊涂的“季札”?
“與人玫瑰,手留余香。”這類話最好僅僅是慷慨解囊者自己的感嘆,如果由接受者或企圖“過手香一香”、“拔若干雁毛”的官員堂而皇之地吐出口,味道就變了。眼下,許多捐贈場合,主角不是“季札”,而是“全程陪同”的“徐國”的各級官員。只要不是瞎子,誰都瞧得出,這些官員始終擁有比“季札”更優越的感覺和莫名的心理優勢。他們一叫好,所有的聰明人就得反省自己的熱情了。不學季札瀟灑地“掛劍”,學學余彭年的執拗和認真,這對于急需幫助的弱勢群體肯定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