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異
·觀點·豪華小學何以觸痛公眾敏感神經
文/王小異
9月1日,總投資共計1.1億元的蘇州相城區陽澄湖小學開學。校園內各處上網方便,花了30萬元建造模擬生態館。該校附屬幼兒園使用地源熱泵的中央空調系統,三層樓上安裝了電梯,每個班級配備獨立衛生間,被譽為蘇州硬件設施“最豪華的小學”(9月5日《揚子晚報》)。
我想,蘇州這所公立的“豪華小學”,并不見得會有人們想象中的藏污納垢。至少目前來看,它雖然豪華,但是收費平民,而且收容農民工子弟,這是讓人欣慰的地方。但是,在媒體中報道它是一所“豪華小學”,就顯得不合時宜。因為相對于“窮民間”來說,更需要的是擴大受教育的基數以及受教育的年限。所以在此情境下,公眾更愿意以1.1億元來投入軟件,而非要“浪費”在硬件上。
如果要較真正視現在的教育情況,首先是地區教育資源的不均衡,然后是硬件與軟件配套的不符。尤其在轉型時候,教育在貧富差距的話題上被放大,人們眼里容不下的不是一所“豪華小學”,而是教育背后的不公。
對“豪華學校”的過敏,反映了目前社會的一種動向,就是教育不公的事實已經讓公眾的神經緊繃起來了。而且,對于社會其他方面的不公,也在透過物質層面的表達,已經變得越來越清晰了。但是,作為公共部門、公權力等,都沒有對其作出很好的應對,無能為力地任由其擴大。
如今“豪華”、“過億”等詞,相當于民間的敏感詞了,一旦看到“豪華”、“過億”的字眼,公眾就不由分說的敏感起來。作為轉型時期,利益和公平難得到保障的公眾來說,即便是這些字眼背后沒有多少太宏觀和不見得人的事情,他們也會通過自我感覺到的情緒,將其慢慢放大開來,變成了一種矛盾對立的事實。
這次,一所“豪華小學”能觸痛公眾的神經。試想,下次公眾的哪根神經又會被觸痛呢?想到如此,不禁讓人后怕。
編輯:盧勁杉 lusiping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