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霖,馬平仲,趙志梅,杜永紅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婦科,天津 300150)
韓冰教授辨治盆腔瘀血綜合征經驗
李沛霖,馬平仲,趙志梅,杜永紅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婦科,天津 300150)

簡介:
韓 冰(1939-),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特貼專家,從醫50余年,對中醫理論造詣頗深;現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婦科專業委員會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婦委會顧問,天津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國家藥品審評專家,國家中藥保護委員會委員,獲全國中醫婦科名專家,天津市名中醫稱號,其提出的在中華文化大背景下考察中醫和在中醫理論上的獨到見解,在國內學術界有著極大的影響力;臨床經驗豐富,著述甚豐,編著了《黃帝內經素問校注》、《黃帝內經素問語釋》、《中醫婦科學》、《中醫內科》、《中醫病證診療全書》、《內經詞典》等專著,發表論文百余篇。
盆腔瘀血綜合征;中醫藥療法;老中醫經驗;韓冰
盆腔瘀血綜合征是由于盆腔靜脈慢性瘀血而引起的一種婦科疾病。其特點是慢性下腹部疼痛,低位腰痛,性感不快,極度疲勞感,白帶過多,痛經等。多見于早婚、早育、多產、子宮后位、習慣性便秘及長期從事站立工作的婦女,也是女性絕育術后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
中醫無盆腔瘀血綜合征病名,據其癥狀、體征應屬“婦人腹痛”、“痛經”、“帶下”等病癥的范疇。《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癥并治》所述“婦人腹中諸痛”及《證治要訣·婦人門》中“經事來而腹痛,不來腹亦痛,皆血不調故也”,與本病有相似之處。
天津中醫藥大學韓冰教授從醫50余年,臨床辨證治療本病,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筆者就韓冰教授臨床治療的辨證思路及用藥特點作一介紹。
本病的發生多因房勞多產、勞累過度及手術等耗傷氣血所致。“氣為血之帥”,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虛則推動無力,血運失常,瘀阻下焦,致沖任、胞宮脈絡不通,而見上述癥狀。腎為氣血之根,氣血久虛,必累及腎。腎為沖任之本,與胞宮相系,腎氣盛,則任通沖盛,下焦氣血周流如常;腎氣虛,則任虛沖衰,氣血運行無力,瘀阻沖任、胞宮,變生諸癥。因此,韓冰教授提出瘀血阻滯下焦雖是本病的核心病機,但臟腑、沖任、氣血虛弱才是其本質。
韓冰教授臨證根據盆腔瘀血綜合征的證候表現,將其分為2個主要證型。
2.1 氣虛血瘀證 患者平素多從事體力勞動,或行經腹輸卵管結扎術后,耗傷正氣,氣虛推動無力,使血運緩慢,瘀阻下焦,而發生本病。見小腹疼痛;墜脹不適;伴腰骶酸痛,性交痛;帶下量多,清稀;經行量多,經期延長;經血色暗淡質稀或挾血塊;頭暈乏力,面色少華,舌暗淡而胖,苔薄白,脈細無力。治宜益氣健脾,活血化瘀。方用黃芪、黨參、白術健脾益氣;丹參、雞血藤、當歸、赤芍養血活血止痛;橘核行氣止痛;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臨證腹痛甚者,加桂枝、干姜、烏藥、延胡索化瘀止痛;盆腔有包塊加三棱、莪術、鱉甲、半支蓮化瘀散結;腰酸不適加菟絲子、杜仲、鹿角霜補腎壯腰。
2.2 腎虛血瘀證 患者多次行人工流產手術,且工作性質以久立為主,使腎氣受損,沖任瘀阻。見下腹隱痛;帶下量多;腰骶酸痛下墜;神疲體倦,頭暈耳鳴,小便頻數;月經先后不定,量少,色暗挾血塊,痛經。舌黯淡,苔薄白,脈沉細澀。治宜補腎益氣,活血化瘀。方用淫羊藿、肉蓯蓉、續斷等補腎助陽;制首烏、桑寄生、菟絲子、枸杞子、鹿角霜等滋腎補腎;黃芪、黨參健脾益氣;丹參、赤芍、雞血藤活血化瘀;白芍、當歸補血活血止痛。本方取“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之意。補腎而治其本。“氣為血之帥”以黃芪、黨參與活血藥同用,元氣推動有力,血行漸歸常度,沖任、胞宮瘀滯自除。經治療后,患者血瘀之證漸除,但腎虛日久,難以速效,故以補腎之方長期服用以善后。臨證見腰膝酸軟加杜仲補腎壯腰。若經血量多加炒蒲黃、益母草、茜草化瘀止血。盆腔有包塊加三棱、莪術、皂角刺化瘀消癥。
病例1:患者女,38歲,已婚,農民。2004年6月12日初診。主訴:少腹墜痛,腰骶酸痛2 a余,經期、勞累加重。患者于兩年半前行絕育術,術后見上述癥狀,曾以慢性盆腔炎經中西藥治療無效。現癥見少腹墜脹疼痛,腰骶酸痛,性交痛,月經量多,色暗淡質稀,淋漓10余日,伴帶下量多,清稀;平素頭暈乏力;舌體胖大,邊有齒痕瘀點,苔薄白,脈細澀。婦科檢查:宮頸肥大,呈紫藍色,子宮水平位,飽滿,觸痛,質軟,雙附件區壓痛明顯。輔助檢查:體位試驗陽性。辨證屬氣虛血瘀型,治宜益氣健脾,活血化瘀。處方:黃芪 30 g,黨參、白術、丹參各 15 g,當歸、赤芍、雞血藤各10 g,川芎、甘草各6 g。14劑。
2004年6月26日復診:服上方少腹墜脹、疼痛好轉,6月23日月經來潮,量多,色淡紅,質稀;腰腹墜痛,神疲乏力、大便溏;舌淡,苔薄,脈細弱。治宜益氣固沖,化瘀止血。處方:黃芪30 g,益母草30 g,炒續斷、黨參、炒杜仲、阿膠(烊化)各 10 g,鹿角霜15 g,炮姜、艾葉炭各6 g,三七(沖)3 g。6劑。
2004年7月2日三診:月經行7 d即止,現腰腹墜痛好轉,仍神疲乏力,納可便溏,舌質黯淡,脈細無力。治以益氣溫陽,活血化瘀。處方:黃芪、丹參、雞血藤各30 g,炒續斷、黨參、茯苓、白術各15 g,杜仲 10 g,當歸、白芍各 10 g,鹿角霜 15 g,橘核 20 g,甘草6 g。連用1個月后癥狀明顯改善。月經期仍服二診方,待月經干凈后繼以上方治療兩月后患者癥狀完全消失,隨訪1 a無復發。
病例2:患者女,40歲,已婚,服務員。2005年3月4日初診。主訴:下腹腰骶疼痛1 a,近3月加重。患者1 a前勞累后出現下腹隱痛,近3個月下腹痛加重,腰骶酸痛下墜,久站或性交后加劇;神疲體倦,頭暈耳鳴,帶下量多,性欲淡漠,小便頻數。舌黯淡,苔薄白,脈沉細澀。婦科檢查:宮頸肥大,呈紫藍色,子宮后位,飽滿,質軟,雙附件區壓痛。輔助檢查:體位試驗陽性。辨證屬腎虛血瘀型,治宜補腎益氣,活血化瘀。處方:黃芪、桑寄生、菟絲子、雞血藤各30 g,黨參、丹參、續斷、鹿角霜各15 g,淫羊藿、肉蓯蓉、赤芍、當歸各10 g。14劑。
2005年3月18日復診:服上方下腹痛好轉,于3月13日行經,量少,色稍黯,無血塊,無痛經。現月經已凈,腰骶墜痛,頭暈耳鳴,夜尿多,舌淡紅,苔薄,脈沉細。原方去黃芪、肉蓯蓉,加枸杞子10 g,紫石英30 g,益智仁10 g。9劑。
2005年3月27日三診:下腹腰骶疼痛,頭暈耳鳴,夜尿多等癥狀好轉,仍有腰酸,神疲體倦,舌淡紅,苔白,脈沉。證屬瘀血漸去,腎虛未復,治以補腎益精,養血活血。處方:桑寄生、菟絲子、制首烏各30 g,丹參、續斷各15 g,淫羊藿、枸杞子、鹿角膠(烊化)、白芍、當歸各10 g,甘草6 g。上方服1個月后,癥狀基本消失,以腎氣丸服3個月善后。隨訪半年未復發。
韓冰教授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盆腔瘀血綜合癥患者氣血不足,瘀血阻滯下焦,屬本虛標實之證。在治療中須標本兼顧,尤以治本為要,如果一味活血,恐正氣更傷,加重病情,特別是病程較長者,常須補腎益精以生血氣,同時應注意補虛而勿留邪。
R711.32
A
1672-1519(2010)01-0007-02
李沛霖(1969-),女,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中醫婦科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
200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