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愛民
(湘南學院 經濟與管理系,湖南 郴州 423000)
區域創新是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在經濟日益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之間圍繞經濟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目前,各地紛紛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各地在區域創新投入方面存在明顯的差距,創新績效更存在較大差別。本文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研究我國區域創新績效的改進,分別計算出全國平均、東部平均、中部平均、西部平均投入冗余率和產出不足率,從中找到各地區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的辦法,以期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諫言獻策。
區域創新績效是指區域創新系統在創新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和創新的效率,是考察區域創新系統運行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要提高創新系統的創新績效,就必須對創新系統的績效進行科學的評價。系統、科學、可操作性和具有發展性的評價指標體系是正確評價區域創新系統創新績效的前提和基礎。一個完整的區域創新系統應該是一個投入和產出系統。根據目的性、整體性、動態性、可比性、實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則,參照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從創新投入和創新輸出兩方面來建立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區域創新績效的評價指標體系
數據包絡法(DEA)是用來評價一個決策單元(DMU)的相對有效性的一種評價方法。它使用數學規劃模型估計多輸入多輸出經濟系統的生產前沿面,并以前沿面為參照,判斷各DMU觀察的數據是否為DEA有效。凡是處在前沿面上的DMU,DEA就認定其投入產出組合最有效率,將其效率指標定為1;不在前沿面上的DMU則被認定為無效率,進而以效率前沿面的有效點為基準,給予一個相對效率指標。DEA法不但可以對同一類型的各決策單元的相對有效性進行評價,還可以利用DEA“投影原理”進一步分析各決策單元非DEA有效的原因及其改進方向。
DEA法的具體模型有很多形式,本文主要采用帶有非阿基米德無窮小量ε(ε為任意小正數,通常取0.00001)的C2R模型。該模型的完整形式如下:

其中s-為各投入的松弛向量,s+為各產出的松弛向量,θ、λj、Xj、Yj(j=1、2、……、k)為待估參數向量。
本文對除西藏(因數據缺失嚴重,實證分析中不包含西藏)外我國30個省市2000~2007年的統計數據,按全國平均、東部平均、中部平均、西部平均等層面進行分析,各指標原始數據均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和各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2.1 投入冗余率分析
投入冗余率是指創新投入的實際規模和創新投入的目標規模之差與創新投入的實際規模的比值。莫劍芳等(2001)[1]提出關于C2R模型的投入冗余率為:

從表2可以看出:東部地區各種創新投入資源的投入冗余率在2000~2007年均小于中、西部地區,且始終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之下,說明東部地區創新投入資源的浪費現象較中西部地區要少;中部地區相對要少于西部地區,西部地區存在很嚴重的創新資源浪費現象。 就 X1、X2、X3、X4、X5、X6、X77項創新投入來說,東、中、西部地區在科技活動人員(X4)、R&D 人員(X5)、科學家工程師(X6)、R&D 科學家工程師(X7)中的投入冗余率相對較高,說明區域創新系統中的創新人力資源存在極大的浪費,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相關部門應更加重視創新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全國以及東中西部創新資源浪費現象雖然有所好轉,但成效不顯著。因此,各地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要重視創新投入資源的建設,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實現由粗放式經濟轉向集約式經濟,提高創新資源利用效率,避免造成嚴重的創新資源浪費。

表2 我國各區域創新投入冗余率

表3 我國各區域創新產出不足率
2.2.2 產出不足率分析
產出不足率是指創新產出的目標規模和創新產出的實際規模之差與創新產出的實際規模的比值。計算公式為:

運用DEA模型進行分析,計算出2000~2007年全國平均、東部平均、中部平均、西部平均產出不足率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2000~2007年,我國東部地區的產出不足率一直小于中、西部地區且始終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以下,說明東部地區創新產出較好,盡管產出不足率較小,但存在創新產出不足;中、西部地區創新系統存在嚴重的產出不足,中部地區創新產出沒有明顯的改善,西部地區創新產出有了明顯的改善,卻離DEA有效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且始終大于全國平均水平。另外,東部地區由于創新績效已經較好,說明產出增長潛力不大,而中、西部地區的創新產出增長潛力卻非常巨大。 就 X8、X9、X10、X11、X12、X136 項創新產出來說,中西部地區創新產出嚴重不足,主要是高新產品銷售收入(X9)、高技術產品出口創匯額(X10)、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X13)方面的產出不足率太高,說明中、西部地區在技術研發和新產品開發方面存在很大的劣勢,這已經成為制約中、西部區域創新系統發展的重要瓶頸。因此,在區域創新投入不變的前提下,我國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產出規模有必要大幅度提高。
通過DEA方法的實證研究,可以發現我國中、西部相對于東部地區,區域創新績效存在明顯的差距。中、西部地區要進行有效創新,加大創新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同時研究也表明各地之間創新投入的方向和政策存在差異,需要進行調整,確保投入產出結構更合理,資源利用率更高【2】。針對本文的實證分析,各地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東部應充分利用創新資源。由前面分析可知,東部地區創新資源充足,全國的創新財力資源及創新人力資源大部分集中在東部地區,東部地區創新績效的DEA無效大部分是由于創新資源的浪費及創新資源無效率使用引起的,說明東部地區創新資源未充分利用,創新績效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
(2)中西部應拓展融資渠道,抑制人才流失,優化創新資源環境。中西部地區創新系統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就是創新財力資源和創新人力資源嚴重不足,特別是創新財力資源不足。由于區域經濟基礎、創新環境、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偏遠地區一直存在著融資困難、企業規模不足、人才機制不完善、人才特別是高科技人才流失嚴重等問題,如何解決融資及人才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區域創新系統發展及區域創新績效提高的首要因素。
(3)中、西部應充分利用好國家政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東、中、西部經濟發展及創新績效的差異均越來越大,這與中央改革開放初期的設想“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起來,然后帶動中西部發展,最終實現東中西部共同發展”的初衷是不相符的,地區差距的過分拉大還會對國家中、長期發展及社會安定造成不利影響,中央陸續制定了“西部大開發”及“中部崛起”等戰略,試圖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區域共同發展,但到目前為止,這些戰略的執行情況還不是很理想,地區之間的差距并沒有因這些戰略的制定而縮小,甚至差距還在擴大。因此中西部地區應充分利用好國家政策,地方政府應當為區域創新系統的科技創新提供政策上的傾斜,制定鼓勵創新的政策和措施,利用優惠的稅收政策吸引外商到中西部地區投資創業,加強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從實際出發,揚長避短,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構建本地區的核心競爭力,將“西部大開發”及“中部崛起”等戰略的作用充分發揮,加快區域創新系統的發展,實現區域創新績效的突破。
[1]莫劍芳等.DEA時間序列分析對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評價應用[J]系統工程,2001,(3).
[2]任勝剛,彭建華.基于DEA模型的中部區域創新績效評價與比較研究[J].求索,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