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娟
(1.上海財經大學 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上海 200433;2.云南師范大學 經濟學院,昆明 650092)
由于歷史發展的初始條件薄弱,自然地理條件的惡劣和市場經濟固有的要素集聚和財富累積效應,以及不平衡發展戰略產生的負面效應,導致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失衡現象越來越明顯;同時,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大多與周邊國家接壤,與周邊國家有漫長的共同邊界,具有邊境的開放性、民族宗教的多樣性、社會發展的多層性和經濟發展的滯后性的地域特征,這些特征決定了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中產生失衡的靈敏度高,發展失衡容易形成不同于內地、發達地區的效應和反應機制。發展失衡會導致價值觀念摩擦、社會秩序不確定、社會沖突和民族矛盾等問題,若不進行有效控制,將引發地區性風險,危及區域以及整個社會的穩定,因此,建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失衡預警機制對民族地區社會穩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社會預警指標體系為方式的實證性社會預警研究取得了頗為可觀的成就,正處于方興未艾的局面。但目前對區域性社會預警的研究不多,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預警研究更是缺乏,因此,構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預警指標體系對區域性社會預警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本文由于研究特定空間范圍內發展失衡預警指標體系構建問題,因此,在選取指標時必須考慮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自身的特殊特征,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特有的民族宗教問題。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狀況不同于中東部地區,突出表現在民族宗教問題。民族關系的親密與隔閡、民族意識的強烈與淡薄、民族權益分配的適度與不公以及宗教教派內部的團結與磨擦、宗教活動的正常與否等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因此,建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失衡預警指標體系時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第二,周邊國際環境變化的影響。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大多與周邊國家接壤,與周邊國家存在大量的社會經濟方面的交往活動,周邊的國際環境變化與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失衡必然會相互影響。

表1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失衡預警指標體系

表2 判斷矩陣1-9標度法

表3 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的值
在充分考慮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從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環境和周邊國際環境五個方面構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失衡預警指標體系。在指標的選取過程中,既考慮了主觀指標,也包含了客觀指標;既考慮了具有統計意義的量化指標,也考慮了非量化指標,如表1所示。
對經濟社會發展失衡預警指標體系中指標權重的確定主要采用層次分析法(AHP)與德爾菲法,具體步驟如下:
(1)建立層次結構模型。首先將發展失衡問題層次化,把發展失衡總程度作為目標層,各個子系統作為準則層,系統指標作為方案層,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2)構造判斷矩陣。進行指標間的兩兩比較,得出單個指標的相對重要性,確定判斷矩陣A(aij)n×n的元素。矩陣A中的aij元素反映針對上一個層次,指標ai對aj的相對重要性,其值由專家根據資料數據以及自己的經驗用判斷尺度來確定,一般采用1~9級標度法。
根據判斷尺度建立n階判斷矩陣A(aij)n×n:

(3)指標權重的確定。根據判斷矩陣A,計算滿足Aw=λmaxw的特征根λmax和特征向量w。w為對應于λmax的歸一化特征向量,即為同一層次中各指標對于上一層某個目標相對重要性排序權值。計算特征根λmax和特征向量常用的方法有冪乘法、幾何平均法、積法等。
(4)一致性檢驗。以上得到的權重值是否合理,還需要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檢驗公式為:
CR=CI/RI
式中CR為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比率,CI為判斷矩陣的一般一致性指標,它由下式給出:
CI=(λmax-n)/n-1
RI為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1~9階的判斷矩陣RI的值參見表3:
當判斷矩陣A的CR<0.1或λmax=n時,認為A具有滿意的一致性,據此而計算的值是可以接受的;若不滿足CR<0.1或λmax=n,則認為判斷矩陣不符合一致性要求,需要專家重新建立判斷矩陣進行相應計算,直到一致性檢驗獲得過。
根據前面所設計的指標和確定的權重,可計算出發展失衡總評價值和各子系統發展失衡評價值,用以評估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程度,以及各子系統發展失衡狀況,以便于進行科學監測、預警和預控。
發展失衡程度總評價值V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wi為各子系統在發展失衡預警系統中的權重,xi為第i個子系統的分值。同理,定義各子系統發展失衡程度的評價值Vi為:

wij為評價指標在各子系統中的權重,xij為子系統中各指標的分值。
采用簡單分類評分法對發展失衡預警指標體系中的指標分值進行量化處理,指標分值的設置均使用五級計分法,五個分值為:1、2、3、4、5。分值的大小與發展失衡事件發生概率呈正比;分值的給出是由專家進行打分。在處理專家打分時,對專家的偏好進行綜合,過濾極端分值,具體方法是采用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后的平均分作為該指標的得分值,第i項指標的最終得分Ii為:

其中,Xj為第j個專家在第i項指標上的評分值。
通過上述方法計算出發展失衡程度,并用相應的預警信號燈予以標識。如表4所示:

表4 發展失衡預警評估表
根據信號燈所顯示的顏色,政府與有關管理部門應采取行動,實施恰當的預控措施,達到科學預警的目的。
本文基于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目標設計了由5個子系統23個具體指標構成的經濟社會發展失衡預警指標體系,并初步探討了指標體系中指標權重的確定、發展失衡的評估和預警信號的設置問題,為發展失衡預警機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但是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指標建設過程中還應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預警指標體系的維護工作。由于經濟社會發展失衡預警機制是一個比較敏感的研究領域,在社會轉型期,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存在各種突發性與伴生性問題,它們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因此,隨著社會發展所處的不同階段和社會形勢變化,已建成的指標體系也要與時俱進,進行深度開發和修正完善——對指標的數量、內容及其權重進行適當的修正,必要時甚至會對指標體系的框架結構進行調整。
(2)做好指標信息采集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失衡預警指標體系中,有一部分指標是不能夠從統計報表中得到,需要通過問卷調查和其它方式才能獲得,因此必須圍繞指標體系的內容建立能夠滿足特定需要的專門信息渠道,形成專用、暢通、可靠的信息采集系統。
[1]黃榮清.西部少數民族人口與發展[J].人口與經濟,2001,(6).
[2]陳遠章.社會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及其實證研究[J].系統工程,2008,(9).
[3]閻耀軍.超越危機——構建新的社會預警指標體系及其運行平臺的設想[J].社會學研究,2005,(3).
[4]上海《社會穩定指標體系》課題組.上海社會穩定指標體系綱要[J].社會,2002,(12).
[5]鮑宗豪,李振.社會預警與社會穩定關系的深化——對國內外社會預警理論的討論[J].浙江社會科學,2001,(4).
[6]宋林飛.社會預警系統的設計與運行[J].東南大學學報,1999,(1).
[7]朱慶芳.社會指標的應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2.
[8]Tambunan.Building“An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Indonesia with the Signal Approach[J].Final Report EADN Regional Project on Indicators and Analyses of Vulnerabilities to Economic Crises,2002,(3).
[9]Seibold.E.Natural Disasters and Early Warning[J].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2003,(3).
[10]Don Gunasekera,Plummer N.,Bannister T.,et al.Natural Disaster Mitigation:Role and Value of Warnings[C].ABARE OUTLOOK 04 Conference Disaster Management Workshop,2004.
[11]Emmitsburg,Maryland.Developing A Unified All-Hazard Public Warning System[J].A Report by The Workshop on Effective Hazard Warnings,2002,(2).
[12]Conning J.Community-Based Targeting Mechanisms for Social Safety Nets: A Critical Review[J].World Development,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