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岱,江濱,韓晟,史錄文,2#,趙振東(.北京大學藥學院,北京市 0008;2.北京大學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北京市 0008;.中國價格協會,北京市 0087)
2006年以來,社會輿論頻頻反映,部分療效確切、價格低廉的藥品已經從醫藥市場上逐漸消失,并且導致了臨床正常的藥品需求受到影響,患者用藥受到限制,形成了藥品短缺現象,也成為“看病貴”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我國藥品短缺問題,探討解決方案具有現實意義。本文采用文獻調研、問卷調研和實地考察的方法對我國短缺藥品現狀進行了深入調查分析。
作者確定“短缺藥品”、“短缺藥”、“廉價藥”為關鍵詞,通過中國期刊網數據全庫、北京大學醫學部圖書館等電子資源,以及搜索引擎谷歌和百度,檢索了1997年6月~2007年6月間的相關資料,收集曾被報道過的短缺藥品,以便分析。
1.2.1 調研對象。我國藥品使用和銷售的主渠道是各級醫療機構,因此本次研究將調研對象確定為醫療機構的藥學部門。
1.2.2 調研抽樣。本次抽樣調查時間為2007年4月~6月,選取北京、上海、天津、遼寧、江蘇、浙江、廣東、湖北、陜西、四川10個省或直轄市的177家醫療機構為對象,樣本覆蓋我國的經濟發達省份和欠發達省份,含三甲綜合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縣級綜合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等各級醫療機構。
1.2.3 問卷制定。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從北京部分醫院藥劑科了解的藥品短缺情況制定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包含4方面問題:短缺藥品的通用名稱;主要適應證;是否屬于《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簡稱《基本目錄》)、《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藥品目錄》(簡稱《醫保目錄》)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藥參考目錄》(簡稱《社區目錄》);生產廠家、短缺原因等備注信息。
作者實地考察了我國藥品流通領域中最有代表性的3家流通企業:湖北九州通醫藥有限公司(簡稱“九州通”)、安徽華源醫藥股份公司(簡稱“華源”)、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簡稱“國藥”)。在3家企業中逐一核查了文件調研與問卷調研中得到的短缺藥品品種的經銷情況。這3家企業規模大,并且擁有通向全國的銷售網絡,進行實地考察可以反映短缺藥品在市場上的流通情況。
各搜索工具共檢索到人民日報、醫藥經濟報、健康時報、中新網等41家媒體,自2002年1月到2007年6月間,一共報道短缺藥品品種數累計72種[1~11](因篇幅所限只列出部分文獻)。
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114份,有效回收率為64.4%,根據114家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的問卷調查結果,筆者統計得到短缺藥品品種數共計244種。
合并文獻調研與問卷調研的短缺藥品品種,有32個藥品重合,匯總后共計得到284種短缺藥品。
《基本目錄》、《醫保目錄》以及《社區目錄》中所收錄的藥品,是經過國家有關部門和專家審定的,其價格相對低廉,且具有臨床必需性和使用代表性。筆者將調研得到的短缺藥品按各目錄從屬情況進行了分類,結果見表1。

表1 短缺藥品按3種目錄分類統計Tab 1 Classification statistic of drugs in short according to 3 directories
表1結果表明:(1)調研得到的短缺藥品有222種在我國《醫保目錄》內,占總數的78%;(2)調研得到的短缺藥品中屬于3個目錄內的藥品有236種,占總數的83%;(3)調研得到的短缺藥品有180種不在《社區目錄》中,占總數的63%。
依據《醫保目錄》中的治療類別,對文獻調研和問卷調研所得短缺藥品中屬于該目錄的藥品進行分類統計,結果見表2。

表2 短缺藥品中屬于《醫保目錄》的藥品按治療類別分類Tab 2 Statistics of drugs in Medical Insurance List according to treatment category
表2結果表明:(1)調研得到的短缺藥品治療領域覆蓋廣,種類較全,幾乎覆蓋全部的治療領域。(2)化學藥中調節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藥物中有8個短缺品種,占目錄內該類別總品種數的50%;生物制品中有4個短缺品種,占目錄內該類別總品種數的25%。這2類藥品短缺比例較高。(3)中藥中各類短缺藥品比例較低。(4)調研得到的短缺藥品集中度較低,各個治療領域基本都會出現品種短缺的現象,但是除上述2個治療類別外,基本上沒有某個治療領域出現藥品嚴重短缺的情形。
為理清我國各類短缺藥品在地理層面的覆蓋范圍,筆者將醫療機構反饋的244種短缺藥品在各省市的集中度進行統計,結果見表3。

表3 醫療機構短缺藥品各省市集中情況Tab 3 Status quo of drug in short in provinces and cities
根據調研得到的284種短缺藥品,筆者在3家流通企業對相關品種進行逐一核查,結果見表4。

表4 短缺藥品在3家藥品流通企業中考察結果統計Tab 4 Situation of drug in short in 3 drug distributing enterprises by investigation
表4結果表明:(1)284種短缺藥品中,3家流通企業經銷的品種數均有約200種,占短缺藥品總數比例都在70%左右;(2)284種短缺藥品中,只有40種是3家流通企業均未經銷的品種,占總品種數的14%。
首先,根據調研結果,調研得到的284種短缺藥品中,83%的品種屬于我國的3個藥品目錄《基本目錄》、《醫保目錄》和《社區目錄》。而且《醫保目錄》中幾乎全部的治療類別都出現了藥品短缺現象,短缺品種數目占各類別總品種數的百分比集中在10%到20%不等。其次,根據實地考察的結果,我國的3家大型藥品流通企業都未經銷的品種數有40種。可見,我國確實存在著藥品短缺現象。尤其是3個目錄內的藥品具有臨床必需性、使用代表性和價格相對低廉性的特征。它們是治療某種疾病具有相同或相近效果的臨床必需藥品中價格低廉的藥品,屬于廉價藥品范疇,緊密貼近大眾的藥品需求,這種短缺在局部地區會一定程度上影響臨床用藥。
我國媒體曾經一度熱議,國家發改委的價格控制使得廉價藥品逐漸從市場上消失。根據本文調查結果,我國的短缺藥品在流通領域供應正常,有86%的短缺藥品在3家流通企業都有經銷,這3家流通企業是國內藥品經營的典型企業,規模較大,流通網絡覆蓋全國,可見我國的藥品供應基本正常。根據調查結果,僅有40種藥品在3家流通企業中沒有經銷。經過深入調查分析,這40種藥品的短缺原因如下:(1)2006年3月我國進行單采血漿站轉制,2007年4月國家對血液制品企業提高產品標準,實施批簽發和原料血漿檢疫期制度。血液制品在監管嚴格后導致血源不足從而造成短缺,如人血白蛋白注射液。(2)部分藥品只有單一廠家或少數廠家生產,廠家因為《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不達標停產,致使藥品供應不足,如熒光素鈉。(3)部分孤兒藥供應量有限,遇突發事件則供應不足,如A型肉毒抗毒素。(4)部分藥品因為效期短,工業上難以生產而以醫院制劑為主,從而產生短缺,如阿托品滴眼液。(5)還有部分老產品因為不良反應被安全性更高的新產品淘汰出市場,等等。綜上所述,40種供應不足的藥品均是個案,而且沒有與我國的藥品價格建立直接的聯系,我國短缺藥品的生產供應基本正常。
我國短缺藥品的最顯著的特點是局部短缺。表現在沒有呈現流通領域內的大范圍短缺,而是各醫療機構之間不同品種的短缺,也表現在沒有呈現全國范圍內多省市的共同短缺,而是各省市之間不同品種的短缺。根據調查結果,284種短缺藥品中,有222種是只在1~2個省市出現了短缺,而單一短缺藥品覆蓋5省市以上的僅有8種,這8種藥品還全部為血液制品,因為特殊時期的血源緊張才造成的跨省市大范圍短缺。
根據調研結果,我國近年來的藥品短缺與某類疾病關聯不大,不同治療領域均有藥品短缺現象,而且基本上沒有某個治療領域出現藥品嚴重短缺的情形。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調節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藥物中有8個品種短缺,占《醫保目錄》內該類別總品種數的50%,這部分短缺是由于大輸液產品的成本和價格調整造成的,現在已經恢復正常;生物制品中有4個品種短缺,占《醫保目錄》內該類別總品種數的25%,這部分短缺也是由于特殊時期的血源緊張才造成的。
由此可知,我國的藥品短缺不是由我國疾病譜的變化造成的。我國短缺藥品廣泛分布在各個治療領域,呈現出不同領域皆有分布,卻又沒有在某個領域集中的態勢。這說明,在我國短缺藥品與某類疾病關聯不大,并不是某領域、某疾病、某種治療策略用藥的短缺,而是各領域普遍存在的現象。
我國的藥品短缺呈現出局部短缺的特點,而生產供應方面又基本正常,且與我國的某類疾病沒有直接的聯系,在多領域、多治療類別均存在短缺。這說明,我國的藥品短缺背后會存在某些特定原因等待發現。至于究竟是政策原因,是醫療體制原因,是藥品流通原因,還是醫療機構用藥行為原因,現在還言之過早,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筆者認為,我國這種藥品短缺現象與我國醫藥衛生領域生產和流通環節“多小散亂”的特點有著直接聯系。我國4600余家藥品生產企業遍布全國,如此眾多的企業,導致每家企業所供應的藥品品種與產量極不穩定。并且廠商之間充斥著大量的惡性競爭,低價投標,中標后卻無法供應藥品等打壓競爭對手的行為屢見不鮮。這些都會導致各地醫療機構所需藥品發生短缺。
如今我國新“醫改”方案細則即將出臺,隨著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加速推進,整合我國醫藥工商業也將迫在眉睫。改善我國制藥企業“多小散亂”的格局,重點發展有實力、有信譽的制藥企業,對保證我國人民群眾的用藥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1]童 心.市場為何少見廉價藥[J].上海醫藥,2004,11(25):6.
[2]烏日圖.廉價藥短缺問題突出,亟待建立短缺藥品管理制度[E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70416/t20070416_11049064_1.shtml.2007-04-16.2007-06-01.
[3]華琳月.高效廉價藥醫院難覓蹤影[N].南京晨報,2006-01-11.
[4]新華社.經典廉價藥為何難覓蹤跡換副面孔身價百倍[N].新聞晚報,2007-03-13.
[7]傅雪嬰,謝東星.多家藥店醫院發怪狀降價剛發布廉價藥就失蹤[N].武漢晚報,2006-11-08.
[9]田青瑤.廉價救命藥緊缺政協委員欲搶救廉價藥[N].東方早報,2006-11-13.
[10]吳 語.數十種廉價藥在夏斷貨[N].海峽導報,2006-11-21.
[11]楊速炎.廉價藥退市背后的利益博弈[J].中國社會導刊,2006,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