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前,李 東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南京 210016)
人力資本的基本要素為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和體力等,凡是能夠提高這些要素的投資均可稱為人力資本投資[7]。這里給出本文關于區域人力資本投資的定義:引起區域內人力資本發生變化的各項投資活動。對省域的人力資本投資,可以從投資主體和人力資本獲取途徑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其中從投資主體角度可以劃分為政府、企業、家庭與個人,從獲取途徑可以劃分為衛生保障、教育培訓、科技研發、遷移配置。由此,我們可以擴展省域人力資本投資的定義:省域內政府、企業、家庭和個人,為了或者使得省域人力資本發生變化,而對衛生保障、教育培訓、科技研發、遷移配置等方面進行的投資活動。根據上述定義,將人力資本投資從兩個維度同時進行分解,以保障指標體系的相對完備性。第一層根據投資主體維度分三類:政府、企業、家庭與個人;第二層根據投資途徑分四類:衛生保障、教育培訓、科技研發、遷移配置;即三大投資主體都分別從四種投資途徑進行相應的人力資本投資。我們可以稱之為人力資本投資分析的“二三四”模型,即二個層次、三大投資主體、四類投資途徑。
計量省域人力資本投資,首先要設計表現它們的指標體系,選取樣本省域,采集和處理樣本指標數據,應用有關分析和計量方法進行運算分析。本文以人力資本投資“二三四”模型為基本分析模型,選擇20項計量指標,建立了一套綜合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作為度量我國省域人力資本投資狀況的標準。對于計量指標的選取設定了如下原則:符合性(所選指標符合所屬細類);可得性(統計資料可得);全面性(在前面兩者基礎上使得指標完備)。各項計量指標的符合性是指:計量指標是可用于衡量上級類別投入的細分指標(投入金額或者投入用于該方面的資源權重和、或者平均性計量指標等)。根據各項計量指標的選取原則,我們首先盡量用直接投資貨幣統計量作為指標,在沒有該項統計指標的情況下,用其他相應的統計指標替代,如用規模指標進行替代(基于假定:投資量與規模正相關——可以用規模替代投資量)。

表1 省域人力資本投資指標體系
本文選取了國內29個省市為樣本省域。它們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新疆(西藏和青海因缺乏資料,未列入)。指標數據直接取自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2008》、《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08》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8》[8]-[10],部分數據是由以上統計資料的多項統計指標綜合而得。
指標之中,家庭和個人在科技研發中的投入在統計資料中沒有相關統計資料,主要原因是來源于其投入相對太少,故而可以忽略該項指標。其中有四項指標:各地區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經費、各地居民年醫療保健消費總額、各地居民年教育消費總額、各地居民年交通消費總額,都不是直接來源于統計資料的計量指標,而是根據多個統計指標進行換算可得的計量指標。
本文采用的統計方法主要是主成分分析。由于各項指標數據的量綱不同,所以首先對所有指標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然后進行最大變異法進行正交轉軸變換,以使得數據規律顯示更加明晰。然后運用SPSS(V13.0)軟件編制的主成分分析法程序,輸入省域人力資本投資數據,計算省域人力資本投資表現要素的相關矩陣,通過相關矩陣得到特征值和累計特征值,及主成分的載荷。根據最初的幾個特征值在全部特征值的累計百分率大于或等于給定百分率的原則,決定選取主成分的具體數值,假定前m個主成分分別為:

將第Ⅰ省域經過標準化變換后的各解釋變量數值代入,可得到Z1、Z2..Zm 的數值,然后根據這m個主成分的對應的特征值進行加權累加即構造一個省域的人力資本投資指數(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Index,HCII),數 學 表 達 式 是 :Ei=[λim Zi1+λi2 Zi2+..λim Zim], 其中 Ei為人力資本投資指數;λi1..λ1m為前m個特征值。根據以上的計算數據,可進行一定的實證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構建的人力資本投資指數有一部分為負值,這里的負值并不代表人力資本投資狀況的真實含義,而是說明該省域在被選所有省市中的相對地位,即是處在平均水平之下的。
如表2所示,顯示KMO及Bartlett’檢驗結果。KMO是Kaiser-Meyer-Olkin的取樣適當性量數,當KMO值愈大時,表示變量間的共同因素愈多,愈適合進行因素分析。根據專家Kaiser(1974)觀點,如果KMO的值小于0.5時,較不宜進行因素分析,此處的KMO值為0.7503,表示適合因素分析。

表2 主成分分析檢驗

表3 人力資本投資主成分的特征值及方差比重

表4 人力資本投資主成分載荷矩陣
此外,Bartlett’s球形檢驗的值為899.33,自由度為190,達到顯著,代表母群體的相關矩陣間有共同因素存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表3給出人力資本投資主成分的特征值、各主成分方差在總方差中的比重。表中顯示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值為7.15,方差在總方差中的比重為35.73%;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值為4.20,方差在總方差中的比重為20.98%;;第三主成分的特征值為2.97,方差在總方差中的比重為14.87%;第四主成分的特征值為2.79,方差在總方差中的比重為13.95%。前4項主成分方差在總方差中的比重超過85%,說明了這4項主成分可以替代原來的20項指標,從而可以更簡單地利用各省域4項主成分的特征值累加形成其人力資本投資指數,并相互對比。
表4給出了各表現指標對主成分的載荷矩陣。從載荷矩陣看,各地區政府醫療衛生財政支出、各地區政府教育培訓財政支出、各地區工傷保險基金支出情況、各地區社會團體或個人辦學教育經費、各地區社會捐贈教育經費、各地區科技活動企業籌集經費、各地居民年醫療保健消費總額、各地居民年教育消費總額、各地居民年交通消費總額,均在第一主成分中有較大載荷??梢钥闯觯@些因素都是對全部省域人力資本產生直接影響的,而且分屬于各類形式的人力資本投資,因此,可以將第一個主成分理解為“直接因子”或“基礎因子”。
第二主成分中,各地區政府社會保障與就業財政支出、各地區養老保險基金支出情況、各地區失業保險基金支出情況、各地區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基金支出情況、各地區生育保險基金支出情況,它們的載荷較大,這幾項內容都屬于對全省域人力資本的保障方面,可以理解為“保障因子”。
第三主成分中,各地區政府交通運輸財政支出、各地區民辦職業培訓機構自有經費、各地區職業介紹機構個數、各地區職業介紹機構工作人數,四項指標所占比例較大,且均屬于對省域部分人群產生影響的投資,因此,可以歸結為“局部因子”。
第四主成分中,各地區科技活動經費籌集來源于政府資金、各地區技術市場成交額兩者的載荷較大,這兩者都是與科研方面有關的,而且對全部省域人力資本產生的影響屬于間接的,可以將其稱為“間接因子”。
綜上所析,數據是適合做主成分分析,所選4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超過了85%,計算結果顯示的主成分的構成能較好的解釋省域人力資本投資,可以利用各省域特征值累加得出相對的人力資本投資指數,并進行排序。表5給出了我國29個省市人力資本投資指數得分和排序。從表5可知:
(1)人力資本投資指數最高的前6個省市為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北京、上海;最低的省市為內蒙古、新疆、貴州、甘肅、海南、寧夏。從區域排序來看,基本上是東部地區在前,中部地區在中間,西部地區在后。這樣的排序與GDP排序有較高的相互對應關系,說明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對區域GDP能產生正向影響,這也說明本文所得的HCII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排在前列的省份之中,第1位的廣東和第3位的浙江主要是基礎因子起作用,說明其人力資本投資強調直接投資,并且力度大;第2位的江蘇是唯一一個所有主成分因子都是正值的,說明其人力資本投資安排較為均衡,不僅考慮投資的全局性而且考慮投資的長遠性;第4位的山東主要是基礎因子和保障因子起作用,說明其人力資本投資充分考慮了全局性;第5位的北京,其間接因子遠遠高于其他省域,而其他三個因子作用不大,說明其對科研的投資遠遠高于其他省份,在人力資本投資上充分考慮了長遠性。第6位的上海,其保障因子和間接因子也是明顯高于其他省份,說明其充分重視人力資本投資的保障方面,并且強調人力資本投資的長遠性。
(3)排在后面的6個省市之中,基本上所有因子都是負值,說明其所有因子排序都是相對靠后,人力資本投資普遍性力度過弱。其中較為突出的是最后兩名:寧夏和海南,它們都在保障因子和局部因子方面遠遠低于其他省份,說明他們不僅普遍性力度過小,而且安排不均衡。同樣貴州在保障因子方面遠遠低于其他省份,也說明其過于忽視人力資本投資的保障方面。
(4)有些省市表現異常,體現在人力資本投資方面有失均衡。其中遼寧在基礎因子和間接因子得分方面靠后,而保障因子和上海類似遠遠高于其他省份;江西在基礎因子和保障因子得分方面靠后,而局部因子遠遠高于其他省份;排在中間的陜西和安徽,去局部因子分列于4、5名,而其他三個因子都是負值,說明其人力資本投資都只強調局部方面。
(5)東部的天津排名靠后,而西部的四川靠前。它們的四類因子得分較為均衡,只是反映出人力資本投資的強弱有別。這種投資強弱區別,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本文所選計量指標都屬于總量指標,而四川的8127萬人口遠遠大于天津的1115萬人口,故四川在總量上所體現的投資強度遠遠高于天津。
[1]加里·S·貝克爾,梁小民譯.人力資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2]雅各布·明塞爾.人力資本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3]Lucas,Robert.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
[4]楊建芳,龔六堂,張慶華.人力資本形成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一個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內生增長模型及其檢驗[J].管理世界,2006,(5).
[5]李濤.我國35個城市人力資本投資與城市競爭力實證研究科[J].科研管理,2005,(1).
[6]陳浩.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結構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8).
[7]Johnr,Hanson II.Human Capital and Direct Investment in Poor Countries[J].Explorations in Economics History,1996,33.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0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