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記者 周勵
在西部大城市紛紛進軍國際化的發展中,西安的征程正處于質變的拐點上,陜西正在舉全省之力、匯全省之智,推動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
西咸新區如何發展?5月15日,陜西省推進西咸新區建設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在西安召開了“西咸新區暨西安灃渭新區發展戰略研討會”。來自國內的多位著名專家、學者為西咸新區及灃渭新區發展戰略把脈獻策。
在戰略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官員紛紛就灃渭新區以及西咸新區的發展規劃提出了觀點和建議。
吳敬璉(中歐寶鋼經濟學教席教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要避免攤大餅現象,必須搞清楚基礎分析和研究,研討要深入,規劃要謹慎。避免走攤大餅的道路,這需要我們專業部門、政府機構,包括學校來共同研究,開一些專門的討論會。我們現在城市化的成本太高了,用這樣的成本來實現中國的城市化,可能是我們承擔不了的。第二個就是產業發展,基礎的工作要分析本地的優勢,有些產業可能現在是完全沒有基礎的。
西安搞國際化大都市建設,有北京、上海、香港的經驗教訓做參考。從西安融入世界的戰略發展來看,是要充當一個世界東方文化中心、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方內陸地區的國際門戶的角色。
趙正永(陜西省代省長):西咸新區的建設必須要有一些和其他的城市不同的地方。一個是把特色怎么樣挖掘得更好,第二是如何打造新的引領我們現代發展的特色。這是一種戰略上的考慮,理清思路才能有一個好的規劃。
在推進關中—天水經濟區這個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就是推進西咸一體化,為了推進西咸一體化,在西安和咸陽之間規劃了一個西咸新區。灃渭新區、西咸新區、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西咸一體化、關中—天水經濟區彼此相互依托。灃渭新區規劃的重要性源于它是未來西安的起點。
按照方案中提及的時間表,灃渭新區的建設就需要十幾年到二十年,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需要的時間會更長。這不光是一個城市在空間上的擴大,更重要的是在城市發展當中,讓居住在西安的人幸福地生活。

歐曉理(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副司長):西咸新區發展具有歷史因素,有幾個建議:要做好規劃,在規劃做出來后,最好能通過地方立法的形式,把它固定下來。第二在產業的層次上,要制定高標準,在產業的層次上有一些高要求。第三要整合資源上的優勢,使之成為西部地區乃至在全國都有自己區域特色的地區。最后希望能夠在這個區域里,在內陸開放上取得大的突破。
張宇燕(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所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訪問教授):提到高科技知識產權保護方面,西安可以做一個調查,我們使用正版軟件的比例是多少,這是制度建設重要的內容。
第二是觀念,我們到底要干什么,我們在價值取向上要追求一個什么理念,這個非常重要,我們的包容性、我們的公正性等。
另外一個關于高科技,什么叫高科技?有一個很經典的例子,美國生產薯片的工廠,除了工人開車把土豆往大機械里一倒,所有的工序一個工人都看不到,那邊成品就出來,然后裝車拉走。生產芯片的工廠,人員非常多,什么是高科技呢?很多經濟學家就這個案例看,認為薯片是高科技,關鍵是要有利潤,不但要賺錢,而且要在市場上長久持久的獲得利潤,穩定利潤,這叫高科技。
王洛林(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常務副院長、研究員):在落實規劃的時候,要充分吸收國際、國內的經驗和教訓。比如說紐約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美國人沒有一個人講紐約好話的,紐約城市規劃是一個問題,但是要改變很困難,已經定型了。我們特別需要注意吸收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大城市發展的教訓。北京、上海和沿海一系列的城市交通都非常擁堵,西安一定要借鑒這些經驗。
再一個,我們今天制定和執行規劃,特別需要有前瞻性。現在發達國家進入了一個低速增長、深度調整的時期,說明在結構方面的調整是規模很大、很深入的,這些調整將來對我們國家有什么影響,是要考慮的。原來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再走下去,留給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了,所以我們不要等到哪一天GDP上不去,再投更多的錢調整經濟結構。
劉吉(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董事、名譽院長、原中國社科院副院長):第一大家都在談城市化,實際上城市化是表象,城市化的本質是工業化。要把工業化搞好,首先就是要選好產業。產業不一定要做大,大是全球企業走向世界,還有一種小而強,小而強的企業也是全球企業,因此規劃的是我們的產品市場占有率是多少,這才是我們的規劃,關鍵是產品和市場的占有率。
第二,要建生態城市是對的。一下子就建成綠化城市、花園城市,這當然很好,問題是花園城市建起來,工業怎么發展?國際化城市不同于北京、上海,國際上也有很多的經驗,比如說芝加哥就是內陸型國際化城市,它們的經驗和教訓我們應該學習。
既然向世界開放,首先是向全國開放,必須跟全國關聯。要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應該加強絲綢之路城市的聯系,將來發展成中心,然后沿著絲綢之路可以一直輻射下去。
第三人才是關鍵,不能吸引那些敢于冒險的發明家是不行的,不能吸引有開拓精神的企業家是不行的。需要改革戶口制度,戶口制度要創新,全中國的人才可以到西安來發展,全世界的人才來西安發展。容納不同的思想,我們建設創新型城市,要有這樣的標準。
高世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要把灃渭新區放到西安看,西安也不是陜西的西安。我們要利用這么好地方,聚集高端的人才、中端的人才,要發揮西安聚集人才的功能。
如今城市化土地擴張的速度,遠遠高于人口聚集的速度,從區域發展的角度看,很多地方經濟發展的高地,不是人口聚集的高地,城市化的效率沒有充分體現。要實現區域發展,一定要使經濟活動分布和人口分布高度相關,在考慮灃渭新區規劃、西安規劃、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的時候,應該放在省里長期、可持續、可協調的規劃中去。
肖耿(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全中國都在建國際城市,實際上面臨幾個問題,過去北京、上海、深圳有幾個非常有利的因素,這幾個城市在建設過程中,中國的勞動力是非常便宜的。第二個對城市的建設標準要求不是很高,將來這個要求會越來越高,一定會增加城市建設的成本。第三資本目前在中國還是便宜的,今后10年、20年可能發生非常大的變化,主要的原因就是全中國都在進行城市化,過去主要是沿海大城市外商投資帶動城市化,現在大家都意識到了必須城市化,全國都在建大型的城市基礎設施,這實際上對資本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西安既要學國際的經驗,制定很好的規劃,又要對本地問題深入的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岳華峰(陜西省推進西咸新區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區管委會主任、灃渭新區管委會主任):當前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對于地處內陸省份的西安來說,挑戰與機遇并存,一方面和世界有名的國際化大都市相比,西安目前還有不小的差距,一是經濟實力不夠強,產業國際化程度比較低,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比較小;二是國際開放度低,進入西安的國際大企業少,常住西安的外國人比較少;三是城市的國際化水平低,還不能提供完全適合國際化標準的服務;四是城市的規劃偏小。因此要把西安建成國際化大都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