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課題組
2010年4月14日~23日,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課題組赴四川、山東兩省考察調研,學習當地加快土地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經驗。通過考察了解了兩省在加快土地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主要模式和具體做法,如下幾點值得陜西借鑒:
一是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成都市穩步推進土地向農業龍頭企業、農村集體經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種植大戶集中,截至2009年底,全市農用地流轉面積285.6萬畝,占農用地總面積的20.5%。土地規模經營總面積195.6萬畝,占農村流轉土地總面積的68.5%。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全市2009年農業增加值比2002年增加一倍多,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1.1%。山東省創新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模式,目前,全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514.6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5.71%;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3萬余家,入社農戶占總農戶的14.3%。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全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7100家,銷售收入8600億元,創匯99.81億美元,占全國農產品出口創匯的1/4。規模經營使農民戶均增收2000余元,使大量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向城鎮和二三產業集中,促進了農村社會結構的變革和城鄉一體化進程。

二是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應因地制宜。農業規模化經營不能拘于一個模式,不能一刀切,必須適應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因地制宜,有序推進,在依法自愿有償流轉的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從四川、山東推行的情況看,有數千數萬畝規模的大農業,有“一村一品”規模的特色農業,也有一二十畝規模的家庭農場式的精細農業。從形式上看,有成都市三圣花鄉的“大園區、小業主”模式;郫縣戰旗村的“土地入股,村企合作經營”模式;山東壽光的“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希森集團的“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寧陽鄭龍村的“土地量化入股,龍頭企業+農戶+合作社”模式;三元朱村樂義蔬菜示范基地的“農戶家庭經營,區域化規模種植、公司社會化服務”模式;以及種植大戶租用、家庭農場、土地銀行、土地托管、調劑互換等多種模式。
三是民營企業投資現代農業大有可為。浙江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說,從傳統農業剝離出來的現代農業,“是一片沒有競爭、合作共贏的廣闊藍海。”他們抓住成都三圣花鄉休閑旅游和觀光農業發展的機遇,2007年投資1300余萬元,建設占地167畝的多功能生態花卉科技示范基地。經過幾年的發展,已成為成都花卉行業內最具影響力的種苗育苗商之一。山東希森集團董事長梁希森,看準了發展現代農業的巨大商機,投資20億元發展土豆種植產業,年實現銷售收入40億元,凈利潤6億元。這些事例都表明,企業投資現代農業前景廣闊,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