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軍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把西安列為經濟區的核心城市,提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賦予了西安新的歷史重任,為西安指明了發展的方向。西安的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面臨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
自2009年6月國務院頒布《規劃》以來,西安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抓好《規劃》的實施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高端謀劃,精細準備,起步順利,開局良好。我們重點做了以下工作:
1.加速推進西咸經濟一體化。今年2月掛牌成立了灃渭新區,初步明確了新區發展定位和目標,目前正在編制發展規劃。同時,加大同咸陽的對接力度,共同推進了渭河橫橋、渭河治理、灃河治理等一批重點項目。
2.調研制定統籌科技資源改革方案。去年11月以來,開展了建市以來規模最大、最深入的科技資源調研,初步形成了西安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研究報告和西安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3.編制相關配套規劃。全面啟動“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對西安貫徹實施《規劃》做出進一步的安排部署。配合省上有關部門編制《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已經省政府研究,正在修改完善。
4.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圍繞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制定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構建西安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以產業集群升級創新為目標,加快產業基地(園區)建設,正在編制基地(園區)發展規劃。
5.完善實施《規劃》的政策措施。為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我市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常務副市長為副組長的工作機構,并設立了專項資金。同時,圍繞產業布局、財政稅收、項目投資、土地利用、深化改革、金融政策等,分別制定了具體的政策措施。
2010年是西安全面推進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第一年,市里將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把握重點,抓住關鍵,力求在銜接規劃、建設載體、完善功能、轉變方式上下功夫、求實效。
1.按照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要求,做好規劃銜接,拉大城市骨架。主要思路是,以西安鐘樓南北線為中軸、渭河為水脈,秦嶺和渭北為生態屏障,北跨、西接、東拓、南融,形成主城區、衛星城和城市組團相結合的空間結構,加快西咸一體化進程,推進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按照省上即將頒布的《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城市發展戰略規劃》,重點做好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修編工作。
2.加快建設灃渭新區。建設西咸新區,是推進西咸一體化、打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戰略舉措。由西安負責建設和管理的灃渭新區,是西咸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市將堅持高起點規劃、大項目帶動、板塊化運作,圍繞“兩河兩心三園五基地”的城市空間布局,盡快實現三年成型、五年成勢、十年成城的目標。今年,重點是出臺灃渭新區發展規劃,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3.全面啟動統籌科技資源改革。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配置、先行先試、重點突破、分段實施”的思路,形成建設西安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實施方案,年內要在體制機制、政策措施等方面有所突破。力爭通過兩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立我市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戰略框架。
4.繼續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加快城市交通、供水、供氣、污水處理建設,特別是軌道交通的建設,我市將抓住國務院辦公廳55號文件出臺的機遇,抓緊修編軌道交通規劃,2011年建成二號線、開工三號線,2013年建成一號線,力爭四號、五號線早日開工。同時,加強生態建設,繼續實施藍天碧水、大水大綠工程,加大灃河、渭河治理力度,改善提升城市生態環境。
5.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是加大五大主導產業發展力度,著力建設以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旅游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二是堅持組團式發展,重點建設“五區一港兩基地”、皇城發展區、秦嶺北麓生態休閑旅游區、渭北產業聚集區、區縣產業園十二大產業發展平臺,推進產業向園區集中,走集約節約資源發展路子。三是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做好節能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和淘汰落后產能等工作,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到今年底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
西安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貫徹實施《規劃》,加快經濟區建設,既是西安義不容辭的職責,也需要經濟區內所有地市的協作和努力。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同經濟區內各地市、楊凌示范區的聯系和協作,充分發揮西安對于輻射區及西北地區的帶動作用,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