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平
日本是中國的鄰國,自上個世紀50年代,日本以質量管理為突破口,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經濟得以快速成長并進入發達國家行列。日本質量管理模式的成功,在20世紀80年代曾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質量管理熱,對我國的質量管理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今天,我國制造業占整個世界的份額越來越大,如何進一步提高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完成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已成為政府和企業家關切的重大課題。重溫日本質量管理模式演進的歷史,梳理和探討其成功的因素,借鑒和學習其成功的經驗,極具現實意義。
一、日本質量管理模式取得成功的原因
日本質量管理模式的演進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和創新的過程。雖然后來在某些領域落后于歐美有些國家,但整個制造業的質量管理水平仍然很高,值得我國認真借鑒和學習。日本質量管理模式在20世紀獲得巨大成功,絕非偶然,其原因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環境因素。日本自然災害頻發、工業資源相對匱乏,生存競爭的壓力巨大。相對貧乏的自然資源環境,催生了日本國民的危機意識、互助意識、共克難關的意識、節約資源的意識,這些意識逐步成為日本國民的一種優秀品質。二戰以后,日本政府、企業和國民都有著強烈的復興意識,激發了日本各界特別是企業家和勞動者的愛國情緒、凝聚力、團隊意識和奉獻精神,形成以科技和質量興國的巨大動力。
進出口是日本的生命線,外向型經濟結構迫使日本企業必須采取“以質取勝”的競爭戰略,才能在國際分工中占據主動地位。二戰以后,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受到了來自美國的大量物資、技術和人才的幫助,美國最先進的質量模式率先在日本得以應用和創新,50年代爆發的朝鮮戰爭也拉動了日本企業的出口,使其企業實力迅速壯大。
2.操作因素。日本企業的質量改進從質量小組到企業整體的質量控制、集團性質的質量控制再到全面質量管理,質量模式的創新和發展都是企業發起的。即使日本科技聯盟和日本社會經濟生產率安定本部兩大質量推進機構也都是獨立法人機構,日本政府只是從法律和政策上向企業提供保護和保障。日本質量管理模式的成功和自下而上的、自覺自發的企業行動是分不開的。
3.企業因素。日本質量管理模式的一大特色是現場管理特別質量小組活動,這和日本企業特有的文化氛圍緊密相關。日本的質量管理小組非常重視人性化管理,著力創造一個心情舒暢、管理透明的工作環境。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啟發、相互溝通、共享知識;員工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為企業改進質量建言獻策。日本企業重視對小組業績的表彰和宣傳,創造條件開展多種形式的質量培訓,推動質量小組和外部的交流,奠定了日本質量管理模式的現場基礎。
傳統的日本企業有著和歐美各國不同的公司治理結構。日本企業重視對企業內部員工的提拔和獎勵,特別是對在質量改進方面有特殊貢獻的技術人員和高級技術工人,安排其擔任重要的管理崗位甚至進入到企業的董事會。日本企業采用終身雇傭的用工制度和年功序列的報酬體系,增強了職工的主人翁意識,職工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企業,不遺余力地為企業做貢獻。
日本企業注重學習歐美優秀的質量管理模式。從最早的統計質量管理到美國的全面質量控制和全面質量管理;從學習和模仿美國設立日本經營質量獎,到后來積極引進ISO質量認證、學習歐洲的全面質量管理理念,日本企業通過不斷學習和創新,調整自己的質量評審規則和基準,始終站在世界質量管理發展的前沿,保持產品質量的國際競爭力。
二、對我國質量管理模式的反思及啟示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走出了一條獨立的質量管理道路。早在建國初期,許多技術專家和生產工人就在企業自發地進行各種形式的質量改進活動。改革開放以來,中日關系改善,我國從日本引進了質量管理小組的管理手法,對于提高產品質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后,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化,外資大量涌入,非公有制企業也得到蓬勃發展,我國的質量改進活動呈現多元化的局面。在原有國有企業為主體的群眾性質量小組活動的基礎上,以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品牌建設、消費者權益保護、質量萬里行、用戶滿意工程等活動為標志,形成了全社會共同重視產品質量的環境。國家通過出臺《標準法》、《產品質量法》、《質量改進綱要》、《消費權益保護法》,通過各種質量標準的修訂和出臺,加強了對產品質量的法律監督。目前已經基本形成了政府依法監管,各級質量協會引導和促進,認證機構公正審核和認證,企業自我約束,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質量管理體系。
總的來看,我國企業接觸和接受現代企業質量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并不晚,但后來的發展和創新不夠,與發達國家產生了較大差距。就中日兩國企業而言,造成這種差距的主客觀原因可以歸納為下面幾個方面。
1.中日兩國企業所處的體制、文化、資源、環境不同。日本是海洋國家,資源相對貧乏,進出口是維系其社會經濟發展的命脈。這使日本企業始終站在國際競爭的最前沿,產品要么做到最好要么就沒有市場,始終以背水一戰的姿態看待產品質量問題。經過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國民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質較高,工人訓練有素,為日本企業提高質量奠定了人力資源基礎。建國后,我國的工業化及質量管理基本上是從零起步的,20世紀80年以后才逐步加大對外開放,但總體上說各種資源相對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加之國內市場巨大,企業質量競爭的壓力遠遠小于日本,這是中日兩國企業在質量管理水平上產生差異的基本原因。
2.我國微觀經濟的基本特征是國有經濟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中,企業的市場主體意識還不強,缺乏進行自我質量改進的壓力和動力。我國早期的質量改進活動,主要是靠行政手段由政府發動、自上而下展開的,具有很強的行政色彩。80年代以后,非公有企業大量涌現,市場競爭加劇。但以質量求生存的危機意識不強,質量改進“自下而上”的驅動力仍然不足。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提出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行政手段推進企業質量改進的體制逐步讓位于以法律監督和“第三方”評價為主的質量管理體制。在此過程中,政府直接調控的力度逐漸弱化,質量管理的推進、評價和控制的難度增加。質量認證機構的水平參差不齊,質量協會等機構需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重新定位,才能切實發揮引導、協調、監督的作用。目前,我國企業的質量管理正在經歷一個由強到弱,再由弱到強的過程。在此轉軌過程中容易出現質量管理的真空,導致大量假冒偽劣產品的出現。
3.我國企業對質量管理模式的創新不夠。很多企業的質量理念仍停留在產品質量本身,忽視企業內部顧客和外部相關者利益及社會責任;質量管理還停留在通過設備和工藝來控制質量,通過事后檢驗控制質量,對過程質量重視不夠;現場職工和技術人員對質量問題的精力投入還不夠,一些常用的質量管理工具和手法還不普及;質量體系認證重形式不重內容,重宣傳不重落實,沒有形成持續改進的機制。以質量管理小組活動為例,雖然過去對提高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產品質量發揮了重大作用,但由于國有企業長期虧損,甚至一大批國有中小型企業倒閉、轉型,企業現場的科技創新氛圍和質量改進積極性有所下降,質量管理的群眾性基礎有所弱化。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引進了現代企業股份公司制度,采用了績效主義的薪酬體系,生產現場往往使用較多的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農民工,質量改進缺乏人力資源的保障。
4.我國企業的質量改進缺乏科技創新的支撐。由于體制問題和人才問題、資金問題,我國企業研發投入不足,與質量改進相配套的產品創新能力非常薄弱。一些企業長期生產一種或幾種產品,忽視了產品壽命周期和顧客需求的變化。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薄弱,從根本上制約了我國企業產品質量的提高,也是我國企業產品質量與日美等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
5.集體主義企業文化的淡化。企業產品質量涵蓋設計質量、制造質量和售后服務質量等多個方面,這些方面的質量提高需要現場的科技人員和生產工人投入極大的工作熱情和創造性,需要知識的不斷更新,日本企業現場管理的優勢就來自其獨特的團隊合作文化。過去我國國有企業倡導的集體主義、主人翁意識、民主集中制、群眾路線與日本的團隊合作文化相比毫不遜色。我國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鞍鋼憲法也倡導“兩參一改三結合”,強調領導、技術人員、職工共同參與質量管理,也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需要繼承過去優良的國有企業文化,大膽提拔來自一線的技術能手和勞動模范進入相應的管理崗位,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尊重技術革新、尊重現場工人、倡導質量改進的氛圍。
從日本質量管理模式的成功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產品質量水平既是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反映,也是一個國家企業文化的反映。日本企業的高質量來源于其較高的國民教育水平及高素質的勞動力。因此,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一大批訓練有素的產業技術工人,是提升我國企業質量水平的必然要求。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