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華 劉 亮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際政治經濟及其它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全球化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是經濟自由化。尤其是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流行,民族國家在政治、經濟疆界的權威與影響力都受到空前的挑戰。新的經濟政策著眼于進一步開放市場和吸引外來投資,而本國的一些限制性規定、進入標準、許可制度很大程度上被廢止。
全球范圍內,國際商業的基本要素,生產、貿易、投資、資本、技術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跨國公司作為全球生產體系的引擎,在推動市場由民族國家向全球化網絡轉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
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跨國公司通過水平化和垂直化擴張,同時在不同國家進行直接投資和組織生產,以最低成本滿足世界市場需求,從而構成全球性生產體系。跨國公司還在全球生產體系基礎構建全球貿易網絡。同時隨著信息通訊技術飛速發展以及世界主要資本市場相互連接,特別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跨國資本流動性增強,國際金融體系朝著一體化方向邁進。另外,信息技術革命也對知識結構及獲取方式帶來巨大沖擊,互聯網打破了國家疆界并構建了全球性知識結構體系。所有這些變化催生了新的生產、貿易、金融、技術知識體系。而其中,生產技術、服務、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主要掌握在市場的主要角色跨國公司手里。在此情況下,一方面,跨國公司在全球市場上影響力不斷上升。另一方面,在占主導地位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國家自愿或被動地從全球商業領域退卻。
與跨國公司不斷上升的權力及對全球生產經營鏈逐漸加強的控制相對,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很少有國家、地區或全球性組織制訂具有強制力的法律規范來約束跨國公司。對此,弗洛林妮給出了恰當的評論:“這是跨國公司自由馳騁的好日子”。然而由跨國公司在全球化生產及銷售過程中引起的一系列在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貧困化、用工及婦女權益方面的問題日益顯現。這引起了全球消費者,非政府組織,以及公民社會的憂慮。跨國公司在非洲原始深林的原木采伐導致全球氣候變化。在發展中國家進行礦產、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加強了這些國家對外的政治經濟依附,也抵消了其進行可持續發展的努力。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發生在印度博帕爾的毒氣泄漏事件至今影響還在。與此同時,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生產鏈或采購鏈上的血汗工廠事件則屢屢曝光。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報告,在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加工區,仍存在著勞資關系和人力資源開發兩大主要問題。由于缺乏可靠和有效的勞資管理和人力資源開放能力,出口加工區的競爭力很難得到提高,待遇與工作環境相應較差。而在這些出口加工區里,婦女勞動力占很高的比例。因此,在這些地方婦女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一方面,雖然一些區域性組織甚至聯合國一直呼吁出臺規范跨國公司行為的規則。但期望這些機構來解決問題顯然過于理想化。雖然也出現過一些區域性的規則,但其覆蓋面太小,而且這些規則大多沒有強制力與約束力。經合組織商業行為守則也只能靠跨國公司的自愿自覺遵守。發展中國家曾試圖建立全球性規則來規范跨國公司的行為,但遭到發達國家的阻擾。由聯合國頒布的全球契約也只是對跨國公司行為的一般性指導原則,而無任何強制力。對此契約,國際商會主席曾辯解道“商業不應該被要求承擔起政府應該負擔的社會責任”。歸根到底,國際統一的規范跨國企業行為的規則之所以沒能產生,是因為各國在規范跨國公司行為上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
另一方面,消費者和非政府組織對跨國公司必須承擔相應社會責任的呼聲越來越高,并催生了企業社會責任這一企業治理行為。正如巴瑞恩托斯所指出的,道德性貿易的出現得益于消費者與非政府組織對跨國公司施加的壓力。在分析企業社會責任演變的過程之前,很有必要了解清楚什么是企業社會責任。雖然對此有各種不同的定義,但其最顯著的特征體現在商業與社會的關系上,穆勒瑞特對此給出較為精確的定義:企業社會責任可以定義為企業在開展自身商業活動時自覺自愿尊重和保護廣大的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并通過與社會有關方面的互動、合作,一起為環境保護和促進社會進步做出努力。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治理過程中自愿地、負責任地管理自身商業行為。也是與員工及其家庭成員、所在社區一起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最大程度上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的行為。企業社會責任也體現在政府、公民社會與商業相互合作上。
正如前述,企業社會責任的產生與消費者與非政府組織開展一系列運動有關。但在一定程度上,跨國公司也會自愿承擔一部分社會責任。跨國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主要通過實施企業自我規范實現,而自我規范又是依靠行為準則來具體實施。
(二)
跨國公司通過制定實施企業行為準則來實現企業社會責任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是為了規避風險。跨國公司可以通過快速啟動行為準則框架內的因應措施減少因戰爭、動亂或其他突發事件所帶來的政治經濟風險。其次,通過實施企業行為準則來承擔相應社會責任可以贏得消費者和非政府組織的認可與信任,也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從而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市場基礎。另外,在所在國沒有具體規范監管跨國公司行為的情況下,企業可以通過實施自身的企業行為準則建立起穩定的人力資源隊伍,增加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通過自愿實施企業行為準則承擔相應社會責任來規避所在國政府部門的干預。總之,跨國公司自愿實施企業行為準則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保護和擴大自身利益。
盡管如此,在一部分人看來企業自愿實施企業行為準則還是具有一些積極作用。科克與圖爾多認為:“如果適時地加入一些補充條文,在行為準則的價值標準上還是可以達成一些共識的”。道德性貿易已經引起了公眾與企業界的重視就是例證,同時也提醒跨國公司在全球化生產經營時應該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有所貢獻,這也為調和自由市場經濟與社會體制機制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新的形式。客觀地看,在沒有外部強制力作用的情況下,跨國公司自愿實施的行為守則改善了企業的行為。與此同時,跨國公司自愿實施的行為守則也遭到廣泛的批評和質疑。隨著自愿實施行為守則的企業越來越多,其影響也逐漸增強。人們對行為守則的具體內容及其涉及事項,議程設計參與度,程序民主,行為人責任,強制力及監督機制等方面提出疑問。很明顯,絕大多數有影響的跨國公司的母國是發達國家。如果說在全球生產鏈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不存在不均衡的權力和資源的分配是不客觀的。發達國家處于優勢地位,而發展中國家不可避免地處于劣勢地位。當然,其中也存在互惠。正如布魯菲爾德所言:“如果沒有發展中國家的參與,尤其是決策權沒有由南北共享,公平道德貿易將是一家之言,而且會損害本應受益的不發達國家利益”。
另外,什么樣的指標將會被跨國公司引入?企業行為守則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遵守這些規范取決于企業自身的意愿和道德水準。盡管也存在著一些非政府組織和國際標準機構的外部審核和監督,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很難延伸到整個全球生產鏈和層層分包商。而且這些外部審核和監督沒有法律上的強制力。跨國公司自愿實施行為守則主要是考慮到自身利益,應對來自公民社會和非政府組織的輿論壓力。更深層次目的就是規避所在國有可能出現的剛性政策法規。
(三)
要解決跨國公司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并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靠企業自身行為守則,自律與道德層面提升是遠遠不夠的。跨國公司總部或分支機構所在的民族國家仍可在各自的疆界內運用權力制定有法律效力并具強制力的政策法規來約束規范跨國公司的行為,促使其履行社會責任。這就迫切需要一個負責任的政府為其人民合理地平衡短期與長期的利益。特別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政府應具戰略性思維,在不平衡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追求發展,在這方面,我國政府也開始采取了一些措施,外資企業法和新的勞動法對規范外資企業保護環境與用工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時對轉變經濟增加方式,實現產業結構升級也具積極影響。正如勞動法專家郭軍所言,真正影響中國經濟的,是對勞動者權益的過度侵犯影響了勞工素質的提高,使得中國經濟只能在低水平的量的方向發展。中國政府提出科技創新戰略,也提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要全民共享,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維護勞動權益來提高勞動者素質。
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及國際社會對跨國公司在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形式與內容方面缺乏共識,具有強制力的全球統一規范還未出現的情況下,盡管全球契約及企業自身行為守則的出現對影響跨國公司行為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靠這些非強制力的指導性原則解決不了由跨國公司生產經營過程中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具有法律效應與強制力的國家規范不可或缺。
(作者單位:安徽省對外科技交流中心 安徽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