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衛江

大力發展新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絡、節能環保等產業,努力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
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2010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預期目標、指導原則和主要任務。并著重強調做好2010年經濟工作,關鍵是要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真正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有機統一起來。要把更多精力放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優化產業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在發展中促轉型,在轉型中謀發展。這一決策部署,具體有以下幾個重點需要我們去領會和把握:
重點之一:“四大”優勢和“四大”建設并重。民營經濟、縣域經濟、塊狀經濟和專業市場是浙江的特色和優勢所在。必須進一步創新理念、創新體制、創新舉措,繼續推進民營經濟、縣域經濟、塊狀經濟、中小企業更好發展,不斷鞏固和提升浙江的特色優勢。同時,我們必須清醒看到,相對于江蘇、山東、北京、天津等兄弟省市而言,浙江缺乏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大支撐帶動作用的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這是我們的劣勢。抓好一批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不僅有利于保持2010年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而且是事關浙江大局和長遠發展的大事、要事。
重點之二:培育新興產業和提升傳統產業并舉。加快經濟轉型升級,不僅需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好存量文章,更要注重培育新興產業,做好增量文章。新興產業是引領發展方向的戰略性產業,要著眼于國際國內大市場,加快發展重大成套技術裝備、高性能輕工裝備、數控機床和汽車制造業等,擇優發展石化、鋼鐵、船舶等臨港重化工業,大力發展新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絡、節能環保等產業,努力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搶占發展的制高點。傳統產業是浙江的優勢所在,要積極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加以改造提升,大力推動產業鏈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兩端延伸,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
值得關注的是,浙江在物聯網及相關領域擁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具備較強的發展潛力,物聯網產業有望成為浙江年產值超千億的新興產業。一是物聯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處于全國前列。在浙江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52研究所、36所、中船重工第715所,是國內較早從事物聯網相關技術研究與應用開發的軍工類企業,在國內處于技術領先地位,代表了國家水平。中控集團、浙大網新、家和智能等一大批創新型企業在物聯網及相關領域不斷開拓,是引領浙江物聯網產業快速發展的主力軍。二是產業發展已進入市場成長期,產業基礎雄厚。目前,浙江已創建了12個國家級信息產業特色園區(基地)和一批省級信息產業特色園區(基地),具備對物聯網產業發展形成專業化、規模化的配套支撐能力,特別是一批具有核心技術的物聯網關鍵元器件、設備生產商和系統集成、內容服務提供商,成為浙江在國家層面不可替代的關鍵支撐。三是部分地區已確定了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思路。杭州市提出了“感知杭州”的發展愿景;嘉興市出臺了《嘉興市無線傳感網絡產業發展規劃》,籌建物聯網產業園區;寧波、紹興等市在傳感網產業化方面也開展了相應的推進工作。浙江應當進一步加強規劃引導,整合資源,推進發展,加快培育和形成新的產業優勢。
重點之三:質量強省和品牌強省齊推。近年來,浙江制造總體質量水平穩步提高,品牌建設不斷推進,產業素質明顯提升。目前,擁有中國名牌產品289個,中國馳名商標148個,中國世界名牌產品1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9個,均居全國前列。2008年,全省及省以上工業名牌產品實現銷售收入9110.5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銷售收入的24.1%,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22.6%,拉動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3個百分點。但是,浙江缺乏品牌價值高、國際著名的大品牌,質量水平和品牌經濟發展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需要進一步理清“十二五”時期“質量強省”和“品牌強省”建設的思路,全面提升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水平。
重點之四:擴內需和拓外需相協調。新的一年,需要繼續千方百計開拓國內外市場。充分發揮海內外浙商眾多的優勢,建立健全市場營銷網絡,大力推廣電子商務,不斷擴大浙江產品的市場份額。加快農產品流通網絡建設,繼續做好家電、農機、汽車摩托車下鄉工作,推進“千鎮連鎖超市萬村便利店”建設,積極培育新的消費熱點,繁榮活躍省內消費市場。深入實施“四個多元化”戰略和以質取勝戰略,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努力改善外貿發展環境,引導支持企業應對國際貿易摩擦,保持出口穩定增長。同時,要以重大項目建設、民間投資和“兩房”建設為抓手,進一步擴大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推動民間資本更多地參加政府主導性項目建設,強化金融、工商、稅務等對民間投資的支持和服務。

浙江制造總體質量水平穩步提高,品牌建設不斷推進,產業素質明顯提升
重點之五: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聯動推進。加快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是浙江統籌城鄉發展的目標任務。在提升大城市功能和對周邊地區經濟的帶動作用的同時,更加注重農房改造與中心鎮建設的有機結合,大力實施中心鎮培育工程,推動擴權強縣向中心鎮延伸,提高中心鎮規劃管理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中心鎮加快發展成為小城市,進一步提升中心鎮在統籌城鄉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吸納有條件的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轉為城鎮居民。
重點之六:做好山與海的文章。浙江海洋資源豐富,山區資源眾多,山與海是下一步發展的潛力所在、優勢所在。要加快推進“海上浙江”和“山上浙江”建設,努力把沿海和海島地區、欠發達地區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優化海洋經濟空間布局,推動沿海產業帶建設和沿海地區加快發展,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海洋經濟核心競爭力。深入開展新一輪“山海協作”和結對幫扶工作,扎實推進“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山區、庫區和海島經濟社會發展。
要全力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突出推進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大力推進改革開放自主創新
重點之七:森林浙江與人文浙江。“森林浙江”建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舉措,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維護生態安全的戰略選擇。要圍繞節能減排的目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大幅度降低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充分發揮林地資源、物種資源、人力資源的巨大潛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加快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質量,建設覆蓋全省山地、河流、海島、城市、鄉村的森林浙江。
文化已越來越多地滲透到產業、企業和產品中,成為提升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推進文化大省建設,貴在有文化自覺,重在從實際出發,難在能持續推進。要充分發揮浙江的人文優勢,深入推進“文化大省”建設,繼續著眼于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提高文化軟實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