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允生
(作者為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教授)
國際金融危機與世界經濟大調整,已經從整體上改變了中國以及浙江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如何看待2010年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成為科學認識與正確制定2010年經濟發展政策與措施的前提。
由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大調整,被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稱之為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問題的嚴重性在于本次世界經濟調整不是由市場供求關系變動引起的過渡性調整,而是世界經濟與國際貿易嚴重失衡所引發的結構性調整。市場供求關系變動是影響經濟增長的短期因素,由此引起的經濟調整時間短、過程簡單,調整并不會改變經濟增長的原有格局。經濟結構失衡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長期因素,通常情況下,由此引發的經濟調整時間長,過程復雜,調整會改變經濟增長的原有格局。盡管目前國內外主要研究機構對本次世界經濟調整的形態看法不盡相同,但對于結構性調整的屬性并無異。由于世界經濟與國際貿易失衡的矛盾由來已久,由此引致的世界經濟調整的時間與難度有可能遠超出人們的預期。
發達國家近期經濟企穩更多是銀行信貸與證券及期貨市場得以回復正常運行所帶來的結果,而世界經濟的結構性矛盾以及實體經濟增長趨緩的狀況遠沒有得到解決。實際上,目前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的主要困難已不是金融緊縮,而是實體經濟增長乏力。美聯儲等主要發達國家央行大量貨幣投放之所以沒有對實體經濟增長產生持續與顯著的推動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國等發達國家正面臨著一般制造業外移與高新技術產業增長效應弱化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并不是單純增加資金供給就能奏效的。它有待于通過新的技術革命來催生和培育新興戰略產業。而重大技術創新與新興戰略產業培育難度大、時間長,因此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的過程會比人們預期的時間更長,過程更曲折。
有必要指出的是,世界經濟調整與復蘇,美國的地位與作用舉足輕重。多年來全球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美國的進口和消費,這一方面緣于綜合國力的強大;另一方面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與貿易結算貨幣,使美國可以通過發行國債與增發美元來吸納外來投資和進口產品。亦即美國作為全球經濟中的最終消費者,是通過財政赤字與貿易赤字的累積來維持進口與消費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世界經濟復蘇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有待于美國切實減少它的財政與貿易赤字,但也需要盡快恢復它的進口與消費能力,問題是美國如何提高它的進口與消費能力。美國近期出現的貿易逆差下降與居民儲蓄增加的現象,一些觀點認為美國進口與消費的收縮,必將給世界復蘇帶來不利影響。從市場供求關系看,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問題是讓一個已經背負巨額財政與貿易赤字的國家,再去承擔通過擴大進口、增加消費和拉動世界經濟復蘇的重任,可能么?可行么?
從結構調整的角度分析,美國減少貿易赤字與增加居民儲蓄對于世界經濟復蘇來說是必要的,畢竟美國減少貿易赤字與增加居民儲蓄,有助于美國經濟復蘇與提高美國潛在進口與消費能力。同時美國進口下降也會促使主要產品出口國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經濟發展從外需拉動到內需推動的轉變,從而使主要經濟體逐步實現國內經濟平衡。無庸諱言,對于經濟調整代價與經濟復蘇收益的搏弈,使各主要經濟體都希望世界經濟調整與復蘇按照有利于本國經濟增長的方式與路徑去進行。然而,這種良好愿望是難以替代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所形成的利益協調機制的,也無法跨越經濟發展規律。不管各主要經濟體的訴求是什么,形成新的利益平衡與經濟均衡,亦即主要產品進口國擴大產品出口,減少貿易赤字,主要產品出口國擴大產品進口,減少貿易順差,保持國內經濟相對平衡與國際貿易的均衡,是世界經濟調整與復蘇的基本內涵與主要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假如美國實體經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新的增長動力,同時美國的財政與貿易赤字有所下降,從而提升美國的進口與消費能力,那么國際市場需求與世界貿易就會較快復蘇。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美國仍然深受財政與貿易赤字的困擾。顯然,世界需要在耐心中等待美國經濟完成它的自我調整過程,而以自由市場著稱、自我調節能力著名的美國經濟是否會給世人一個驚喜,人們將拭目以待。
從大的格局講,世界經濟的主體是美國經濟、歐盟經濟與東亞經濟。從歐盟經濟看,盡管歐盟整體經濟規模已經超過美國而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歐盟的凈進口能力與歐元的國際地位遠不及美國,因而難以在世界經濟與國際貿易中扮演領頭羊的角色。歐盟經濟復蘇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實體經濟增長乏力。高勞動力成本使歐盟在一般制造業中,難以與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的新興經濟體競爭;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高端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已相對成熟,難有大的成長空間;新的戰略性產業的培育與發展有待時日。歐盟經濟將會追逐美國經濟,總體上呈現緩慢回升狀態,并不是撬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有力杠桿。
東亞經濟是近期世界經濟關注的對象,尤其是日本民主黨取代自民黨上臺執政,致力于倡導東亞經濟共同體。東亞經濟的主體是中國與日本,這是兩個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體。日本作為成熟經濟體,要保持經濟較高增長水平,并對世界經濟增長產生較為明顯的拉動作用,必須具備相應的經濟競爭優勢以及國內消費增長潛力。對于日本來說,由于創新能力相對遜色,尖端產業與高端服務業發展水平不及美國,高端制造業又遇到歐盟、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等的競爭,在國際市場上難以取得顯著的競爭優勢。正因為如此,大量日本投資涌入中國與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希望通過海外投資來彌補與帶動國內發展。這或許也是民主黨鳩山內閣極力創導東亞共同體的主要動機,更是日本作為全球經濟大國卻難以在世界經濟調整與復蘇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基本原因。

迄今美國仍然深受財政與貿易赤字的困擾。世界需要在耐心中等待美國經濟完成它的自我調整過程
可以預期,與2009年世界經濟起伏不定不同,2010年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將明顯下降,人們普遍關注的是世界經濟何時以何種方式復蘇。樂觀預期會把經濟復蘇與經濟繁榮聯系在一起,認為世界經濟已經在復蘇,并且在2010年出現強勁增長勢頭;悲觀預期很難擺脫經濟衰退的陰影,認為世界經濟仍然沒有走出金融危機的困境,世界經濟2010年仍有可能再度衰退。事實上,世界經濟經歷了金融危機與經濟大調整之后,短期內既無能力形成一個增長高峰,也不可能再出現一個新的衰退低谷。對2010年來說,世界經濟將呈現一個恢復性增長,在國際經濟關系與世界經濟格局調整中,經濟將保持平穩回升態勢。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將會緩慢回升至2%左右,由于國際市場需求依然疲軟,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更多的來自擴大內需的推動,新興經濟體預計會增長6%左右。
2010年世界經濟平穩回升,國際市場上對能源和礦產需求穩定,由國際市場能源與資源品價格過快上漲所引起的輸入性通貨膨脹可能性不大。但是全球為應對金融危機所實行的超寬松貨幣政策,以及美元貶值,會強化通貨膨脹預期,并對2010年全球物價上漲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正是基于這種憂慮,各國政府正在考慮如何實施金融刺激的退出政策,對經濟復蘇與通貨膨脹預期的權衡,是影響2010年全球宏觀經濟政策變動的一個不確定因素。由政策取向變動引起的經濟走勢變化,包括刺激政策過早退出有可能影響經濟復蘇,甚至于再次引發經濟衰退,都需要密切關注。
浙江作為中國出口經濟的大省,經濟對外依存度高達70%,一般貿易高居國內首位,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外需帶動特征,世界經濟環境與國際市場需求變動對浙江經濟發展的影響更為顯著。2010年相對平穩的國際經濟環境使浙江經濟發展的外在不確定性相對弱化,世界經濟復蘇與國際市場回升既有利于浙江出口經濟企穩回升,也有助于浙江通過調整結構增強內生動力,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