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蘭清 黎藝華
目前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如火如荼,項目化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可行的教學模式,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逐漸完善,產生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項目化課程實施需要相應的教材作為載體。然而目前我國高職高專使用的教材在內容和結構體系上均跟不上項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變化。因此,為了保證項目化課程教學改革的開展和完成,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我們必須致力開發相應的項目式教材。這幾年,我們在深入開展以項目教學為主體的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中,經過反復實踐、總結、提煉,開發了電子技術類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項目式教材,編寫的《電子技術項目教程》和《數字電子技術項目教程》項目式教材已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下面我們就以《數字電子技術項目教程》為例,對項目式教材的開發原則、開發過程、教材的使用進行分析。
(一)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項目式教材是項目課程實施的載體,教材的開發應以項目課程標準為基本依據,要堅持“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的高職教育理念,打破傳統的學科體系的教材組織形式和編寫思路,根據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定位的職業技能和崗位要求以及相關國家職業標準,緊緊圍繞生產項目和工作任務來組織教材內容,將必備的知識、技能、行為態度要求進行融合。[1]
(二)教材要體現實用性。項目式教材的開發要從內容上講究實用性。課程的內容應緊密聯系職業實踐,所傳授的知識能在生產、管理和服務工作的第一線直接應用。課程內容上強調直接經驗的獲取;強調具備從業能力所必須的基本職業技能的訓練以及與之緊密相關知識的傳授;強調規范、價值和事實的主導作用。因此,在選擇和組織教材的內容時,應遵循“必須”和“夠用”的原則。
(三)教材要體現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在項目化教學中,要求學生應當是課程實施過程的主體,因此,項目式教材內容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只有學生對這些項目任務感興趣,才能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
(四)教材要體現素質教育。現代社會對于職業能力的理解,除了基本的職業技能外,更加重視從業者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合作意識、溝通交流能力、決策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教材在設計中以適當方式呈現出來。
(一)分析職業能力,確定工作項目。按照行動導向的教學觀,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課程內容必須要對應職業崗位的工作和活動,在組織編寫教材之前首先要對專業對應的工作崗位(群)的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進行分析。為此,我們邀請了本專業領域的企業專家,要求他們以崗位工作為出發點,闡述在崗位上做哪些工作?怎么做這些工作?通過專家們的描述,我們清楚地了解了各項工作的過程及內容,以及各項工作的重要程度、難易程度以及相互關聯程度。依據這些職業崗位工作任務,結合本課程教學要達到的知識、能力及素質目標,同時考慮工作項目的趣味性、可操作性、通用性等綜合因素。我們在《數字電子技術項目教程》教材中選擇了簡單搶答器的制作、產品質量檢測儀的設計與制作、一位加法計算器的設計與制作、電動機運行故障監測報警電路的設計與制作、由觸發器構成的改進型搶答器的制作、數字電子鐘的設計與制作、叮咚門鈴的制作、數字電壓表的設計與制作、鋸齒波發生器的設計與制作等9個數字電子產品為載體的行動化工作項目。
(二)以項目為單元,分解工作任務。按照完成工作項目的流程,將每個項目的工作過程進行細化分解為以下具體的工作任務:(1)小組制訂工作計劃;(2)識讀電子產品電路原理圖、畫出裝配圖;(3)元器件的選型與檢測;(4)電子產品電路的安裝與測試;(5)工作過程評價、考核及總結。每個教學單元均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線,鏈接相應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實訓。這樣的教材雖然知識體系不連貫,但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是系統的。學生通過對項目的研究,“在做中學、學中做,邊做邊學”,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訓練了能力,學到了知識,同時訓練了職業素養能力。[2]
《數字電子技術項目教程》項目式教材總體框架如表1所示。
項目式教材是為高職教育開展項目化教學而開發的特色教材。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對使用項目式教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表1 《數字電子技術項目教程》總體框架表[5]
(一)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模式。教師要不斷學習職業教育理論,在教學中堅持“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的高職教育理念。采取“教、學、做”一體化的項目化課程教學模式,通過項目引領、任務驅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授之以魚”,更強調“授人以漁”,通過引導激活學生的思維狀態,傳授思維方法,提高思維能力。突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高職教育理念,全面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3]
(二)改變教學策略,充實教學資源。使用《數字電子技術項目教程》項目式教材的教學活動必須在可以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訓室完成,由理論教師和實踐教師共同指導。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首先是對學生進行分組,一般學生2~3人為一組,設組長1人,分組原則是小組之間綜合能力相當,同組成員之間能力、個性存在差異,以便發揮他們的互補性。[4]
(三)改變課程考核方式,重視工作過程評價。課程的考核要體現課程應用性、實踐性,突出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因此,課程考核應貫穿整個課程教學實施的始終,分為工作過程評價、綜合考核和期末理論考核。[1]
工作過程評價主要考察學生在學習和工作活動中的表現,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獲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工作責任心、職業道德素養、團隊協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自信心等給以充分地評價。可采取自評、互評、教師評的形式。教師要創建一個自主平等的氣氛,適時引導學生暢所欲言,使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學會比較,學會思考,學會表現自我和敢于創新。學生完成了工作任務,都會獲得一定的成就感,這時教師的及時表揚與鼓勵,可以刺激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增強自信,使其在不斷地建構與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的同時,也提高自我認識與對自身的評價,讓學生在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下不斷學習、進步。教師評價要肯定成績,同時也要指出不足及改進措施,在刺激學生積極性與增強信心的同時,也讓學生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學會謙虛謹慎,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
[1]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開發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戴士弘,畢蓉.高職教改課程教學計劃案例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陳雅萍.專業基礎課程項目式教材開發[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5).
[4]謝蘭清,黎藝華.數字電子技術項目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5]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