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音
近10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迅猛發展,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我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不可或缺的力量。在量的迅速擴張后便提出了如何走向質的飛躍,走一條內涵式、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顯的有為重要。當前,高職院校的發展需要戰略性的規劃、培養戰略型的領導、形成高職辦學特色,只有這樣,才能引領高職院校健康、持續、有效的發展。
如果有清晰的愿景和高質量的支持,學校的改進就大有希望。[1]學校愿景是學校未來某個具體的時間內狀況的描述,它就像指南針,是每個成員行動的導向。為此,創建一個共享的愿景尤為重要,它是對學校明確的展望,愿景的創建要明確學校的辦學定位,專業布局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辦學特色定位,是學校工作改進的靈魂。
領導與管理不同,領導的作用是能充分挖掘人力,發揮他人的能力,然后統一認識,帶領員工共同努力,最終實現共同目標。但事實上目前我們很多領導,是把領導看作為權利的象征,他們扮演者指揮家的角色,高高在上,以自己的意志左右他人的言行。為此,重新定義領導概念,徹底轉變領導者觀念,提升領導能力是學校戰略構建得以順利實施的首要條件。學校的戰略規劃更呼喚戰略型領導,他們的特點是:不安于現狀;重視自己的戰略思維和學習;用心智模式來建構他們自己的見解和工作;有強大的個人和專業聯系網。
在人類歷史中,文化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影響人們感受、思考方式、價值判斷和行動,它影響者人們交往、決策、解決問題。文化有教育意義的文化也有毒害心靈的文化,它對我們的戰略規劃起著促進和阻礙的作用。領導戰略智慧首先就要理解和發展文化,并讓大家分享價值觀和信念,它是領導能力的體現。因此,領導者對學校文化的理解、洞察和塑造能力是領導者能力的重要標志,是學校戰略規劃得以實施的第二個源動力。
重要的是把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不是以教師對革新的看法作為衡量改進成功與否的標準。迄今為止,許多學校改進的項目對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新近研究表明課堂層次的因素比學校層次的因素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更大。???關注教與學是戰略規劃的中心和目的。學校保證上課時間的質量是學校的首要任務,課堂教學要樹立整體優化的思想,優化教學過程,要真正面向全體學生。
學校的戰略規劃順利實施必須要有系統的評價機制。在我們當前的學校工作中對監督和評價重要性認識很不夠,監督和評價的重要在于它是規劃得以順利實施的助推器。規劃制定后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在監督和評價下不斷適時的調整、完善。所以,對于每一個致力于建立戰略的學校,建立一個有力的監督機制,一套可供操作的評價辦法具有統攬全局的意義。
學校的改進沒有一條最佳的道路。經驗告訴我們,學校都是根據各自的現狀和文化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規劃。任何學校的改進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也沒有一個可供完全效仿的模式。學校之間的基礎條件如所出的環境、發展歷史、師資條件和辦學方式等都千差萬別,為此學校的規劃更要展個性,凸顯特色。目前中國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院校近千所,要在這千所院校中競爭,求生存、求發展,就要創造自己學校的獨特性,以特色立校是戰略構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每個學校也正是在制定各自戰略規劃中描繪著屬于自己的那個圓。

概念圖說明:
1.創建共享愿景。三角型的頂點,它像指南針,是學校戰略規劃的靈魂。
2.提升領導力。三角型的一個角,表明學校戰略規劃的第一源動力。
3.塑造校園文化。三角型另一個角,是學校戰略規劃實施的第二個源動力。
4.學生為本,關注教與學。它在三角型的中心,是學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戰略規劃的目的。
5.評價、監督。一個循環往復的小圓圈,表示評價和監督貫穿學校規劃始終,是動態的過程,是學校戰略規劃的助推器。
6.學校特色。用一個大圓圈表示它是一所學校,是所有的因素構成了一個特色的學校,每個學校也正是在制定各自戰略規劃中描繪著屬于自己的那個圓。
1.轉變模式,強化參與。愿景的創設應該突出“共同”兩個字,它包括學生的需要、教師的需求、企業要求和社會期望。為此愿景規劃的模式應該由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方式變為自下而上的顛倒的金字塔型。學生位于金字塔的最頂層,下面是一線教師,再下面是中層管理人員,最后才是高層領導。這種模式說明愿景創設的過程中的互動、探討甚至是爭論比結果本身更重要,因此只有當愿景和目標變的鮮活和生動時,讓每個在校的人員都覺得是自己思考和參與的結果,那時創設的愿景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2.明確方向,準確定位。愿景的創設,關鍵是方向的準確。有了準確的定位我們在創設愿景時不會盲目求全求大,而是在準確定位的基礎上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重點,發展各校優勢,最終形成每所高職學校的辦學特色,增強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1.學會傾聽和交流,帶領員工創設共同愿景。我們的領導習慣了師生按照他意志執行,我們的師生也習慣了絕對服從上級的指示。在這樣根深蒂固的傳統思維形態下,領導者首先要去掉戴在頭上那頂隱形的“皇冠”,摘掉面無表情的假面具,以學校普通教師的身份在那些非正式的場合與員工交流和溝通,這樣他會聽到最真實的聲音和有價值的建議。
2.做個學習型的領導,培養自己的戰略視野。如今這個“變化”為特征的時代給教育部門領導的工作增加了新的難度。在動態環境下執政需要領導者不斷追求有效的知識,從經驗和教訓中不斷總結、反思,激發教工勇于冒險和嘗試,以自己豐富學識、遠見卓識、激進變革為整個組織樹立榜樣。
3.構建充滿信任感的人際關系,幫助員工成長。在我們學校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讓每個人找到合適的崗位,讓每個崗位找到合適的人?!鳖I導已改變了傳統用人觀,更加尊重每個員工,承認員工的個體差異,看到每個一體的特殊性,用人所長,人盡其才。這樣也改變了傳統的領導和群眾的對立關系,群眾的主體精神、參與意識明顯增強。從內在引導教工,這是學校領導的最佳境界。
1.全體的參與。只要有可能,在與文化行動有關的決策中,都要讓老師和學生參與。因為文化體現了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念,是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忠心認同和共有的價值取向。優秀的校園文化,就要創造一種認同感和使命感,一個在全體參與中形成的奮發向上的心理環境。
2.高度的尊重和信任。在學校工作中我們會發現教師的個人素質都非常好,但他們似乎還沒有把自己的長處充分顯示出來,所以很難高效地改進學校的工作。原因很簡單,他們缺乏熱情和活力。這就需要學校文化能高度尊重和信任員工,給教職員工一定的自由度,建立一種相互信任、融洽溝通的氛圍,激發他們的士氣,開發他們的潛能。這些行動需要有勇氣、責任、遠見、挑戰和創造力。
3.把自己的言行看成是文化的標志。文化塑照中要重視細節的問題,如你和學生如何打招呼?你怎樣和學生交流?你在上課時如何著裝?學校網頁的頭版頭條是什么?看似細節的問題會影響健康、優秀校園文化的形成。目前的高職院校都很年輕,校園文化形成正在雛形期,更應注意每個細節,要把自己的一言一行看成是文化傳播的工具。
1.徹底更新人才觀,承認人才各異。中國高考體制下的人才競爭制,使許多學生從高考開始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他們認為自己是失敗者,是學習的弱者。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實施者我們要徹底更新人才觀,承認人的智力多元,相信人人有才。在教學中尊重每位學生的個體特點與意愿,積極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了解社會需求,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讓學生更多體驗成功的快樂。
2.用情感作為學習的發動機。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高職學生在以前的學習經歷中很少有成功的體驗,導致他們在學習上存在課堂學習依賴教師、課后學習主動性差、學習情緒化的特點。因此要改變高職學生的學習面貌,關鍵是激發他們的主動,用情感作為學習的發動機,喚醒沉睡在他們心中的興趣??梢圆捎媚切┤谌胝鎸嵏星楹腕w驗的辦法,如: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社會實踐調查、企業實訓等。
3.改變教學方式,突出專業核心能力的掌握: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為此要改變傳統的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逐步實現項目化教學、討論試教學和現場教學,設計符合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律的教學方法,使每位學生以專業的核心能力為目標,體現高職學生特色。
1.專業設置。高職教育專業設置應突出地方性,必須按照地方經濟發展的現實和潛在的需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專業和支柱專業,同時按照寬窄并舉的方針,按職業崗位群(類)來設置專業。
2.教學內容。根據培養方向和人才規格要求,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建立以技術實踐和應用能力為專線的課程體系,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之間的關系,把實踐教學作為教學改革的重心,構建科學、完整、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
3.師資隊伍。發展高職,辦出特色,關鍵在“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雙師型教師除了應具備普通高等教育教師所具備的素質外,還要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應用的實踐能力,具備較強的社交能力。從我們當前的實際工作中看,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提高現有教師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到企業進行短期實踐進修、參與企業的科研、革新項目或到企業掛職鍛煉,以達到增強實踐能力的目的。二是規范兼職教師聘任制度,聘請一批既有豐富實踐經驗,又有一定文化素養的兼職教師。
1.重視評價的全程參與。正如Stoll,L.&Fink,D.(1996).認為:“評價在發展規劃的各階段都發揮重要作用。”確實,評價不應只是在規劃的實施后才參與,它是從規劃的開始起就要積極的發揮作用,它是貫穿整個戰略規劃的始終,要把它作為全程的參與者。
2.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對當前高職教育的評價需要制定完整、規范的評價制度,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注重量和質的結合,有效地監控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院校的辦學條件和人才培養質量。
3.倡導積極反思的氛圍。我們的評價和監督機制要想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一個良好的軟環境,那就是在學校內形成一個積極反思、敢于獻言獻策的良好氛圍,發揮每個教職員工的聰明才智。
[1]Harris,A.(2000).What works in school improvement?Lessons from the field and future directions,Educational Research,42(1),pp.1-11.
[2]Harris,A.(2000).What works in school improvement?Lessons from the field and future directions,Educational Research,42(1),pp.12.
[3]Stoll,L.&Fink,D.(1996).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A path to change.Ch.5 in Changing our school.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