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資深記者 劉亮 攝影 · 楠楠

記者在位于北京東南四環的林達海漁廣場等待片刻之后,李曉林如約而至,他剛剛參加完下午的分組討論。李曉林告訴記者,今年他提了四個提案,其中兩個涉及到房地產行業,另兩個是關于公益事業的。其中關于房地產方面的提案分別為:建議將土地出讓收入交由中央統一管理,以抑制地方政府的賣地沖動;以及建議適當放寬對于商業地產投資的限制。
“今年兩會關于房地產市場的提案特別多,對相關話題的討論也很激烈,出什么招的都有。代表委員們的愿望是好的,都希望通過建議、提案,讓房價降一降,讓老百姓的意見少一點,但能否被政府采納,重點要看提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李曉林說。
而作為房地產行業的業內人士,李曉林的提案顯然更具有貼近性和可操作性,這一點經過分組討論之后,得到了多位代表委員的認可。
李曉林表示,去年的宏觀經濟目標是“保八“,結果全年的經濟增長達到了8.7%。溫總理將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8%,有些人覺得怎么越來越少了,但我覺得穩步發展可能并不是壞事,這樣經濟增長的質量可能會高一點。降低經濟增長的預期,相應就會降低投資,才有可能將通貨膨脹率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總的來說,去年是中國經濟發展非常困難的時期,今年的經濟形勢應該更樂觀一些。
李曉林常說的一句話是“低調做人,踏實做事”,因為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等社會職務,他才偶爾在公眾前亮相,接受記者的采訪。平日除了必須進行的調研以及參加公益項目、扶貧活動之外,李曉林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了扎扎實實經營自己的房地產項目上面。
林達海漁廣場位于北京東南四環,是李曉林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開發的第七個項目,雖然這個行業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但李曉林還是希望在項目開發上,能不斷取得突破和創新。所以,當李曉林買了這塊地以后,對地形地貌進行了仔細研究,發現這塊不規則的地特別像一條魚。這給了他靈感。他特意請來德國的設計師把整個項目設計成了一條魚的形狀,而其中的每棟建筑都是魚的一部分。
李曉林坐在自己的辦公室里,指著窗外的建筑物向記者介紹,整個項目建成之后,那里將有一條“金龍魚”和一條“銀龍魚”。
林達海漁廣場自2009年6月部分建成后,已經賣掉了兩棟。為了不讓這條“魚”絕版,2010年李曉林計劃在北京的石景山區再置地,建設第二個海漁廣場。
林達海漁廣場在內陸建海洋仿生建筑,不但吸引了很多內地城市的注意,而且也吸引了一些沿海城市的目光。海南瓊海市市委書記曾經來這里參觀,對李曉林的創新非常贊賞,他認為瓊海市的建筑大部分缺乏特色,所以力邀李曉林去珠海建一個一模一樣的項目。李曉林表示,如果要走出北京去外地擴張的話,一定會首先選擇去東南沿海城市。
很多人都說,李曉林外貌很像他的哥哥李曉華,兄弟倆都是寬臉高鼻。李曉華曾經是中國首富,兄弟倆的早期經歷也比較接近,都去過北大荒插隊,李曉林回京后,在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分行工作11 年,然后下海經商。李曉林說,他們家兄弟四個,都在自己從事的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李曉林不愿意將自己的成功和他哥哥扯上關系,“雖然我們兄弟關系很好,但成年之后,我們都是各自獨立發展的,我下海經商并非是受他的影響,也沒有獲得他的資助。”李曉林說。
盡管如此,臨分別時,李曉林還是同意,將來找個時間,拉上他哥哥,一起接受《中國新時代》的采訪,談談他們各自的成長故事、智慧人生。

中國新時代 2010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