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資深記者 劉亮 攝影 · 楠楠
張全收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全順人力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全收開完當天的全國人大會之后,又與其他幾位基層代表一起,被中部六省聯合廣播電臺請到其設在北京的直播間里,錄制關于建設新農村的節目,晚上九點多才回到駐地——河南大廈。就在河南大廈一樓的大廳里,張全收接受了《中國新時代》記者的采訪。
由于早年在家務農及過外出打工的經歷,張全收深知農民的疾苦。今年開全國人大會議,他帶來了三個提案,分別是關于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體系構建和新農村合作醫療實施的,這些提案都與農民及農民工的利益息息相關。
去年兩會期間,記者就曾采訪過張全收,當時他對形勢還比較樂觀,但后來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全國的就業形勢持續惡化,讓張全收吃盡了苦頭。“去年有幾個月時間,我是四處求企業要人。”據張全收介紹,當時受金融危機影響,很多企業都不招工;一些工廠招了人,由于沒有訂單,不久又將工人退了回來。
全順公司的運作模式是招聘農民工,對他們進行培訓,然后集體派到用工企業去,從中收取管理費。他們對農民工的承諾是“管吃、管住、管工資”,但招收來的農民工卻沒人雇傭,當時公司一個月要賠進去100多萬。
今年春節前后,形勢出現逆轉,不期而至的“民工荒”讓張全收的生意忽然好做了起來,現在全順公司幾乎每天都有新業務。就在兩會期間,公司一下又招了1000多人,張全收不得不臨時向大會請假,飛回深圳去安排工作,次日再飛回北京開會。

在記者采訪期間,張還不斷接到各地企業來要人或咨詢的電話。張全收稱:“現在雖然很累,但有生意做,就很高興。”
張全收認為,“民工荒”說明中國經濟,甚至全球經濟形勢正在好轉,消費需求正在增加,企業的訂單也在增加。而提高農民工待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民工荒”。東部沿海很多省市正在醞釀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很多企業也已經開始用增加工資等方式,招攬合適的工人。不過,張全收預計很多結構性的問題一時還難以解決,因此“民工荒”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趁著目前經濟形勢好轉,企業用工需求旺盛的時機,張全收計劃今年從河南、山東、安徽等省再招募一批工人,使公司的員工總數在目前的2萬人的基礎上,再翻一番,達到4萬人,讓公司的收入也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2009年,張全收幾乎全票當選自己的家鄉——上蔡縣朱里鎮拐子楊村的村委會主任,自從2004年張全收創立深圳全順人力資源開發公司,帶領村民們外出打工掙錢之后,張全收在村民中的威望一直非常高。村民們是想用這種方式,讓張全收帶領他們共同致富。
現在張全收是深圳、上蔡兩頭跑,幾乎每個月都要會回上蔡一次。在深圳時,他也經常跟村里電話連線,召開村委會會議。原來一位村干部一個月工資才200多元,現在張全收每月專門花2000多元,請自己的一位同學擔任村主任助理,主持拐子楊村的日常工作。而張全收為村里建設基礎設施,平整道路,維修小學、養老院等,已經墊進去了100多萬元。
張全收說,他希望國家更多地考慮城鄉協調發展,更多出臺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措施,拉近城鄉之間的差距。因為城市發展了,只能讓一小部分人先富起來,只有農村經濟也發展了,才能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
去年國家出臺了汽車下鄉、家電下鄉措施,這些方式更多是在鼓勵農村消費。但要想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有效擴大內需,就必須增加在農村地區的投入,包括在農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各類教育培訓等,切實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中國新時代 2010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