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利婭,秦銀波
(湖南省益陽市中心醫院,湖南益陽 41300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以進行性的左室收縮和或舒張功能不全為特征的一種臨床綜合征,是心內科最常見的臨床綜合征之一,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因機體器官功能的老化和生理環境的改變,老年CHF患者有其特殊的心理問題。有研究表明[1],大多數CHF患者都存在著焦慮、悲觀絕望、憂郁等負性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及治療效果。對老年CHF患者而言,僅僅依靠藥物、手術等軀體治療方法是遠遠不夠的[2]。作者對65例CHF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旨在進一步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CHF患者的心理狀況和心功能的影響,為建立CHF患者的精神心理輔助治療和完善整體護理模式提供理論依據。
選擇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入住我院心內科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0例,其診斷均符合2005年歐洲心臟病學會修訂的關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除外標準:意識不清楚;精神智力障礙;肢體運動障礙;語言表達障礙者。 其中,男 74 例,女 56 例,年齡 70~81 歲,平均(76.8±3.2)歲。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48例,Ⅲ級82例。病因:高血壓性心臟病28例,冠心病42例,擴張型心肌病60例。按住院時間先后順序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5例。兩組在年齡、性別、基礎疾病和NYHA分級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抗心力衰竭藥物治療和基礎護理,實驗組在此基礎上按護理程序分步驟進行心理護理干預。
1.2.1 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及其成因 護理評估應在規范化的基礎上做到個體化,評估內容包括心力衰竭類型、血容量狀態、是否存在合并疾病、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心理健康狀態(緊張焦慮型或悲觀抑郁型)等。
1.2.2 做出護理診斷 采用名稱、病因、癥狀和體征(PES)公式來表達,并根據病情、時間特點等按其重要性和緊迫性將護理診斷排出主次,從困擾患者的主要矛盾入手。
1.2.3 制訂護理計劃 根據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特點制訂相對應的護理措施。
1.2.4 實施護理計劃 ①健康教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個別宣教和集體治療的形式對患者及其家屬在活動、休息、飲食、識別誘因、加重先兆、用藥指導、自我保健措施等等方面給予系統、全面的健康教育。根據患者的自身心理特征介紹相關知識和心理調適技術,使患者掌握調整負性情緒的技巧,協助患者樹立信心,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同時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治療。②支持性心理護理。針對患者的主要心理矛盾,采用支持性的語言和行為來影響患者,以交談、暗示等手段來改變患者的不正確的認知和情緒障礙。合理解釋患者出現的心理問題及其成因和心理問題對身體和生活的不良影響。③認知行為療法。教會患者一些行為訓練技術和心理應對策略和技巧,幫助患者消除消極和歪曲認知,正確認識自身所患疾病的相關知識、發病誘因,懂得正確的生活行為。如采用深呼吸訓練、應對技巧訓練、放松訓練、音樂療法和催眠療法等認知行為技術,以調整生理和心理的緊張狀態,保持情緒穩定。④尋求家庭和社會的支持。讓患者和家屬了解社會支持的重要性,使家庭成員明白如何建立良好家庭環境和給予患者社會支持,同時協助患者感知社會支持,懂得積極、主動地獲取社會支持。
1.2.5 評價護理效果 護理效果的評價應從患者滿意度、臨床護理和健康教育效果以及護理工作對醫院質量、形象和經濟效益的影響等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真實反映護理效果的本質內容。尤其要注重患者的心理和知識需求、經濟狀況以及社會支持系統等方面的問題。并根據護理效果調整護理計劃。
①于干預前后采用Zung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況,先由患者自評,然后將原始分換算成量表分,以我國常模的上限為界[3],SAS量表分>50分表明有焦慮癥狀;SDS量表分>53分表明有抑郁癥狀;②6 min步行距離測驗(6MWT)[4],受試者在安靜及空氣流通的長30 m走廊上來回行走,在初始試驗時進行2次適應性6MWT,以便受試者熟悉試驗過程,2次試驗間隔1 h;在適應性試驗之后再進行2次,共4次;若4次走距的差異在10%以內,則以4次走距的均值作為6MWT的結果;若差異>10%,則需增加1次試驗,取其均值。
采用SPSS16.0統計分析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或 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和6MWT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均明顯高于國內常模[3],P<0.01(t=15.780,15.900,16.102,16.350)。干預后實驗組的SAS和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且6MWT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t=11.920,5.031,9.243)。 見表 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和6MWT比較(x±s,分)
CHF患者受軀體癥狀、日常活動力下降以及慢性疾病的長期性等因素的影響,較易發生且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狀態。目前焦慮和抑郁癥狀發生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遺傳、生化、生理、心理和社會等諸多因素有關。李杰等[5]采用心理健康臨床癥狀自評量表 (SCL-90)調查了218例CHF住院患者,結果顯示,心力衰竭患者的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等因子得分明顯高于中國成人常模。本組資料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均明顯高于國內常模,進一步證實了CHF患者存在明顯的心理問題。因此,對CHF患者而言,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應重視和加強心理護理干預。心理護理是指護理人員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通過語言、表情、行為舉止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引導患者逐步改變其不科學、不正確的思想認識與生活方式的活動,促進其全面的身心康復[6]。陶菊等[7]的研究表明,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心理護理能顯著改善CHF患者的抑郁癥狀。劉芳等[8]的研究證實,對CHF患者接受常規抗心力衰竭藥物治療和基礎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和行為指導可有效控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本研究在常規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按護理程序分步驟對CHF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干預后實驗組的SAS和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后CHF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明顯改善,提示在常規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按護理程序分步驟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改善CHF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及治療效果。因此,護理人員應重視和加強CHF患者心理護理干預,以促進其盡早康復。CHF患者由于病程長、病情重且反復發作、生活自理受限等原因,長期處于焦慮、抑郁狀態,繼而影響心臟功能,而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又可與心力衰竭形成惡性循環。6MWT是一種運動量較小的次極量運動試驗,與運動峰耗氧量有很好的相關性,是一種簡單、易行并與日常生活接近的具有重要性、可靠性評價心功能的方法[9]。本研究采用6MWT評估心理護理干預前后CHF患者的心臟功能,結果顯示,干預后實驗組的6MWT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表明按護理程序分步驟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后,CHF患者的心功能明顯改善,提示在常規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按護理程序分步驟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有利于其心臟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干預能明顯改善CHF患者的心理狀況,促進其心臟功能的恢復。
[1]劉春利.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狀態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6):113-114.
[2]吳小平.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對策[J].心腦血管病防治,2008,8(1):71-72.
[3]王長虹,叢中.臨床心理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575.
[4]劉國仗,吳寧,胡大一,等.心血管藥物臨床試驗評價方法的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8,26(6):5-13.
[5]李杰,黎頻,吳紅金,等.心力衰竭患者年齡、性別及心功能分級與心理因子的相關性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8):622-624.
[6]劉杰.心理護理在臨床工作中的應用進展[J].包頭醫學院學報,2008,24(2):219-220.
[7]陶菊.心理護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癥狀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07,13(5):23-24.
[8]劉芳,方淑華,趙強,等.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情緒及心功能影響的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32):2952-2953.
[9]郭新勝,孫留濤.心功能NYHA分級與6 min步行試驗及射血分數的對應分析[J].中國實用醫刊,2008,35(1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