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香,劉新鳳
(東莞市清溪醫院浮崗門診,廣東東莞 523660)
靜脈采血是護士基礎護理操作的重要內容,也是臨床疾病護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靜脈采血一般選擇肘正中靜脈、頭靜脈或貴要靜脈,體檢者在采血后由于沒有掌握好按壓方法和按壓時間,往往引起皮膚局部出血、青紫、瘀斑、甚至皮下血腫等現象[1]。這給體檢者精神和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給護理服務帶來負面影響。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對在我院門診部采血的體檢者實施了積極的護理干預,經比較,效果顯著,現將方法及結果報道如下:
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在我院門診進行健康體檢的13 700人,隨機分為對照組6 800人,其中,男4 660人,女2 140人,年齡18~49歲,中位年齡38歲,干預組6 900人,其中男4 680人,女2 220人,年齡18~50歲,中位年齡39歲。兩組體檢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采血方法 在同一環境,由同一操作者對體檢者進行靜脈采血,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實施以下護理干預。①護士主動熱情接待體檢者,充分與其交流、溝通,耐心細致地介紹有關體檢的事項和流程,通過語言和心理的交流,使體檢者盡快地熟悉環境,減輕由心理緊張帶來的負性情緒。②創造舒適良好的環境,保持抽血治療室空氣流通,特別是成批次的體檢,做到隊伍整齊,按序采血,采血后設置了區域就坐,并安排護士進行宣教。③熟練掌握靜脈穿刺技術,靜脈穿刺動作輕柔,盡量做到一針見血,減少刺激及因反復穿刺造成血管的貫通,引起局部血腫。④出針及按壓時間和按壓方法,采用無痛拔針法,即一手固定針頭及出針方向,防止針頭擺動以刺破血管壁,拔針時角度和出針方向要平行。按壓時間以4 min為宜,護士耐心地指導體檢者,采用小魚際肌按壓法[2]或四指并列聯合按壓法,防止皮膚穿刺口與血管穿刺口距離較遠所引起的局部血腫。⑤重視采血后的宣教,采血后主動幫助體檢者放松袖口,不要將前臂舉得過高或過低,最好與心臟齊平,防止局部血管壓力過高或過低,并指導體檢者在24 h內避免上臂劇烈運動或提重物,防止穿刺處血管重新破裂引起出血,形成皮下血腫。
1.2.2 判斷標準 拔針按壓后,穿刺點皮下無滲血,只有針眼痕跡,表示無出血,拔針按壓后,皮下滲血,針眼痕跡擴大,皮下淤斑或皮下形成血腫,表示出血。
1.3 統計學處理方法
采用χ2檢驗。
兩組體檢者皮下出血和血腫形成的發生率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體檢者皮下出血和血腫形成的發生率比較
3討論
3.1.1 按壓的部位不準確 由于采血者指導不當,采血的穿刺孔與進入血管的穿刺孔距離較大,造成采血后體檢者按壓針眼部位不正確。
3.1.2 按壓力度不夠 大部分體檢者對采血后按壓針眼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按壓針眼時力度不夠,有的靠彎曲肘部來止血,就易引起血腫的發生。
3.1.3 按壓時間不夠 大量臨床研究表明:按壓時間與針眼出血,皮下淤血的發生率有直接關系,如黃琳[3]有關靜脈拔針后按壓血管時間的臨床研究顯示:至少3 min才能有效地防止皮下出血。曾龍英[4]有關研究也顯示:不同的按壓時間其皮下出血的比例不同,<1min時,皮下出血的發生率為11.4%,≥1 min為5.6%,2~3 min為2.7%。其3組出血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部分體檢者在采血后按壓針眼未達到足夠的時間就停止按壓。
3.1.4 護士責任心問題 靜脈穿刺拔針后穿刺部位是否出現針眼出血和皮下淤血,不僅與按壓時間、按壓力度等因素有關,還與護士穿刺技術和責任心有關[5]。個別護士穿刺技術不當、工作責任心不強,對體檢者實行盲目性穿刺,在采血時造成穿刺血管的貫通,導致血管損傷引起局部血腫。
通過對皮下出血和血腫的原因分析,對體檢者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在采血前、采血中和采血后予以人文關懷措施,使體檢者得到更好的護理服務,有效降低了靜脈采血后皮下出血和血腫的發生率,達到保護體檢者的血管和提高護理工作質量的目的,從根本上減少護理糾紛事件的發生。在不斷提高醫療護理質量的同時,把加強細節管理作為護理工作的重點,可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和積極性,確保護理服務安全,使體檢者受益。
[1]李曉惠,黃小梅.靜脈輸液拔針按壓方法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4A):1-3.
[2]洪蕊,吳選萍,方玫.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方法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6B):47-48.
[3]黃琳.靜脈拔針后按壓血管時間的臨床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1998,13(12):9.
[4]曾龍英.2種靜脈輸液拔針按壓方法的效果比較[J].護理研究,2004,18(1):155-156.
[5]呂淑玲.80例靜脈穿刺局部淤血原因分析[J].實用護理雜志,1996,12(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