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秀萍
(揚州市婦幼保健院,江蘇揚州 225002)
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醫院感染的問題也變得日趨嚴重和復雜。新生兒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差,防御力低下,很容易發生醫院感染。為探討新生兒醫院感染的特點、危險因素,采取有效的護理,對本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住院分娩的3 441例新生兒進行了分析研究,現報道如下:
2008年9月~2009年9月,在本院分娩的新生兒3 441例,發生醫院感染245例,其中剖宮產分娩2 310例,陰道分娩1 131例。 低體重兒(體重<2.5 kg)119例,早產兒(孕周<37周)173例,發生醫院感染的132例;新生兒窒息43例,發生醫院感染40例;先天畸形18例,發生醫院感染5例。
采用前瞻性加回顧性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參照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排除宮腔已被感染的病例(在入院48 h前發生的),對分娩過程中和分娩后在醫院發生的感染,進行統計,填寫醫院感染病例登記表。
在分娩的3 441例新生兒中,有245例發生醫院感染,感染率為7.12%;感染例次為248例次,感染率為7.2%。而全院醫院感染總人數為411例,平均感染率為4%,其中,新生兒醫院感染人數為245例,新生兒醫院感染的發生占全院感染總人數的59.6%。早產兒分娩數為173例,發生醫院感染數為132例,其感染發生率為76.3%,早產兒醫院感染人數占全院總感染人數的32.1%,占新生兒醫院感染人數的53.9%。
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占97.98%,分布比例見表1。
早產、窒息、低體重、高膽紅素血癥、喂養不當等因素,大大增加了新生兒的易感性,見表2。
248例次新生兒醫院感染的病例中,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為主,占97.98%,其次是胃腸道、皮膚軟組織。發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①主要是因為新生兒在出生頭幾天內尚未建立完善的正常菌群,其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1],尤其是未成熟兒,大腦皮層延髓呼吸中樞對呼吸調節功能差,肺組織分化不夠完善,肺泡少,血管多,易于充血,胸廓發育相對不健全,呼吸肌較弱,呼吸運動表淺,咳嗽無力,抵抗力相對較低。②因胎膜早破或滯產時羊膜處于高度伸張狀態,致使通透性增加,產道細菌容易侵入羊膜腔內或胎內窒息時吸入羊水,致肺部感染。③由于新生兒胃呈水平狀,容易反流誤吸造成肺部感染,所以,護理、保暖、喂養不當等均可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機會。④醫院感染的發生與侵入性操作有很大關系[2],因分娩過程中窒息吸入羊水,或其他疾病,需要氣管切開、吸痰等侵入性操作,在插管過程中可把鼻腔、喉部的細菌帶到氣管繼而發生肺部感染。

表1 感染部位與構成比

表2 醫院感染的影響因素與構成比
從調查結果可知,早產兒、低體重兒發生醫院感染率最高。據報道,體重<2 kg的新生兒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性是體重≥4 kg者的2.5倍[3]。主要原因是其各系統發育不成熟,血漿中IgG水平低,免疫功能差,易發生肺部感染。其胃酸低,胃蛋白酶活性低,腸黏膜滲透性增高sIgA水平低和動力障礙易發生腸道感染[4]。此外,體溫調節功能差,對外界刺激和適應能力弱,早產兒易發生窒息、高膽紅素血癥,加大了醫院感染的機會。
①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5]。新生兒室布局要合理、光線要充足、溫度和濕度要適宜、保持空氣新鮮,每日紫外線照射1次,污染的地面、床單位要用消毒劑擦拭,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程序,每季度對室內環境進行檢測,根據監測結果采取措施。②嚴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盡可能減少侵入性的診療操作,必須操作時應按照規范進行,動作輕柔,減少黏膜損傷,同時加強氣管插管、吸痰管、胃管等消毒,減少感染的機會。③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提高醫護人員手衛生的依從性。檢查和護理操作前后均要用流動水洗手或用手消毒劑消毒手,防止醫護人員手成為傳播醫院感染的媒介,以阻斷和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④加強陪護管理制度,嚴格控制探視人員,母嬰同室提倡“一母一嬰一室”制,定時開窗通風,母親患感染性疾病時與嬰兒隔離,接觸新生兒及用品前應該進行手的清潔消毒,以防交叉感染。⑤加強健康教育,提倡母乳喂養,早吸吮,使新生兒及早獲得抵抗多種疾病的能力,產婦喂奶前要清潔乳頭和雙手,喂養后平放新生兒時要將頭偏向一側,或將其豎起輕叩其背部再平放,以防奶液溢出造成氣管、細支氣管及肺部的感染。⑥提高剖宮產和助產分娩的技術,在新生兒娩出后未開始呼吸前,應及時清除口腔內和鼻咽部的羊水及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暢,減少呼吸道的感染。
[1]牛桂林.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及護理措施[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3):55.
[2]陳紅武,黃錚.新生兒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11):803-807.
[3]周亞玲,曾正義,耿琪智.新生兒醫院感染222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0,15(12):743-744.
[4]張愛芹,王愛國.早產兒醫院感染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雜志,2004,14(9):1001.
[5]楊民招,楊秋容.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院內感染控制的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