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助朋,陳 寧,李輝華,陳結能,周曉帆,劉東彪
(廣東省臺山市人民醫院,廣東臺山 529200)
前列腺增生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礙原因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良性疾病[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前列腺增生發病率不斷上升,嚴重影響了中老年男性的生活質量。本研究通過對我院收治的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經尿道等離子雙極氣化術治療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07年8月~2009年9月收治的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年齡60~80歲,平均(70.2±8.8)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難、急性尿潴留、尿路感染、血尿及膀胱結石。依據Rous的直腸指檢標準:前列腺增生Ⅱ度35例,Ⅲ度增生40例,Ⅳ度增生5例。并發癥:高血壓10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12例,肺氣腫4例,肺氣腫支氣管哮喘2例,膀胱結石10例。
持續硬膜外麻醉下,取截石位,鋪手術巾,采用英國佳樂GYRUS等離子雙極氣化系統,電切功率160W,電凝功率80W。生理鹽水為沖洗液,液平面距手術臺平面90 cm,持續灌注沖洗,合并膀胱結石者先行經尿道碎石。首先在5、7點處各切一標志溝,深達前列腺外包膜,后在精阜近端以點切方式切開前列腺黏膜層,以推切方式尋找增生腺體與外包膜間隙,以內鞘陶瓷頭將中葉腺體組織從外包膜層剝離,向膀胱頸方向上翻,其間可看到腺體的供應血管和纖維帶,分別做電凝并切斷,使中葉從外包膜層分離剜出,留下膀胱頸部分相連,然后用電切袢快速將已剝離的腺體切成碎片。其次,在12點處切一標志溝,從前列腺尖部兩側分別以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沿外包膜剝離右葉和左葉,并由淺入深將腺體切碎,最后修平創面和徹底止血。撤鏡前用組織沖洗器沖洗出組織碎塊。術中監測電解質的變化,術后留置導尿管,持續沖洗膀胱。
對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治療前后依據國際前列腺癥狀(IPSS)評分,生活質量(QQL)評分、最大尿流率(Qmax)及參與尿量(PUV)進行比較。
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治療前后IPSS評分、QQL評分、Qmax及PUV的比較見表1。

表1 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治療前后IPSS評分、QQL評分、Qmax及PUV的比較
前列腺增生為中老年男性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常合并心、腦、肺、肝、腎等臟器疾病,非手術治療效果不理想。近年來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TURP)被公認為是治療前列腺增生的“金標準”[2]。它采用單極高頻電熱能切割,電切溫度高,尿道外括約肌易被熱穿透損傷,并且止血效果欠佳,易引起閉孔神經反射,易發生TURS。
等離子雙極氣化是目前第三代TURP設備,給臨床治療前列腺增生提供了一種更安全、高效的方法[3]。它由一個工作電極和一個回路電極組成,利用高頻電流通過兩個電極產生回路釋放射頻能量,將鹽溶液轉化為高聚焦等離子體區,可以將前列腺組織的有機分子鍵打斷,使接觸的組織破碎、氣化,深層組織產生2~3 mm均勻凝固層,使深層小動脈、小靜脈、毛細血管迅速閉合,止血效果優于TURP[4]。靶組織表面溫度40~70℃,熱穿透較淺,大大減少了尿道并發癥的發生。其次,等離子雙極氣化切割的組織效應與人體組織的阻抗有關,由于前列腺包膜和增生的腺體組織阻抗不同,對前列腺包膜切割率低,而對增生的組織切割率較高,形成對包膜的特異識別能力,增加手術的安全性。另外,等離子雙極自體回路,術中無需電極板,采用生理鹽水沖洗,避免發生TURS[5]。
經尿道前列腺等離子雙極氣化匯集了經尿道電切和經尿道氣化電切的優點,具有創傷小、痛苦少、療效好和恢復快等優勢,隨著等離子設備的不斷改進,很可能成為治療前列腺增生的新“金標準”[6]。本研究通過治療前后IPSS評分、QQL評分、Qmax及PUV的比較,結果表明,治療后IPSS評分、QQL評分、Qmax及PUV各項指標較治療前均有明顯的好轉和恢復(P<0.01)。
綜上所述,經尿道等離子雙極氣化術治療前列腺增生臨床效果顯著,預后良好,具有創傷小、痛苦少、療效好和恢復快等優勢,值得推廣應用。
[1]那彥群.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67-204.
[2]吳階平.吳階平泌尿外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187-1197.
[3]梅驊,陳凌武,高新.泌尿外科手術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99-705.
[4]王行環,王懷鵬,陳浩陽,等.經尿道等離子體雙極電切術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腫瘤[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3,24(4):318-320.
[5]吳偉江,王行環,王懷鵬,等.經尿道等離子體雙極電切與經尿道普通電切對前列腺增生癥的療效比較[J].中華醫學雜志,2005,85(47):3365-3367.
[6]陳潛,時俊偉,韓健樂,等.經尿道手術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三種術式的療效比較[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7,28(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