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二
2009年12月5日,是臺灣勞動黨20年黨史上值得特別銘記的一日。這支臺灣最“紅”最“統”的政治力量經過20年的積累,終于第一次在臺灣議會選舉中獲得成功,其中央委員高偉凱以“工人不大,團結最大”為競選口號,以4736票成功當選第17屆新竹縣縣議員。
成立于1989年3月,以社會主義為信仰,以勞工階級為主要對象,以黃星綠地滿天紅為黨旗,力主兩岸和解和平統一的勞動黨在臺灣島內幾乎就是共產黨的化身。在20年苦心經營的歷程中,這支被臺灣統左派(堅持左翼立場的統派)視為核心政治力量的政黨,在“社會主義”與“兩岸統一”兩面大旗之下,熬過了備感孤獨的艱難歲月,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高偉凱獲選縣議員便是積極的信號。
臺灣目前有150余個合法注冊的政黨,但絕大多數都是有名無實的泡沫黨。但在一直長期活動,且有一定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政黨中,勞動黨卻是最為特殊的一個。
據勞動黨中央委員、創黨黨員汪立峽介紹,勞動黨目前有積極黨員3000余人,核心黨員500余人,領取報酬的黨干黨工共計52人。其黨員構成,主要包括1950年代臺灣白色恐怖時期被捕的左翼老政治犯和家人,1987年解嚴前后開始到今天一直參與勞工運動的工人及領袖,以及一批支持統一的左翼知識分子。創黨時,核心干部曾考慮起名臺灣共產黨,但鑒于當時解嚴不久,反共思潮仍很普遍,遂定名為勞動黨。值得注意的是,勞動黨3000余名積極黨員中,臺灣本省籍的勞工階級占多數。
在創黨初期,勞動黨主要投身于臺灣工運。隨著勞工立法逐步完善,臺灣勞工維權的階段性目標實現,工運開始轉入低潮。勞動黨逐步將工作重點調整為反獨促統。2000年民進黨成為執政黨之后,勞動黨內部曾經出現危機。汪立峽說,當時黨內曾有人提出解散,因為通過臺獨黨綱的民進黨獲得政權,促統工作愈發艱難,部分同志產生消極情緒,但經過討論與協商,度過危機后的勞動黨重新振作起來。
在過去20年的歷史中,勞動黨周圍亦有多家統派組織與其并肩戰斗。成立于1988年的中國統一聯盟一直站在打擊臺獨促進統一的最前線,其前任主席、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呂正惠對記者說:“統聯內部意見不太一樣,既有左派,又有右派,但統一訴求是共同的。”起步于1976年的《夏潮》雜志后于1986年正式成立的夏潮聯合會,目前集中于青年學生的促統工作。著名統派作家陳映真創辦的人間出版社,則專注于兩岸的文化出版和交流。
除黨費外,勞動黨的活動經費主要依靠白色恐怖幸存者、老政治犯及其家屬的捐贈。勞動黨內有左翼政治犯及家屬近千人,其中部分老政治犯出獄后,或因家族事業或因自主創業具有較好的經濟實力,而對勞動黨給予大力資助,汪立峽說,自稱為“老同學”的老政治犯,是勞動黨幕后最核心最堅定的支持力量。
曾有臺灣獨派人士質疑勞動黨暗中接受中國共產黨經費支持,汪立峽說:“你要想一想,北京和我們有沒有那么傻?不管民進黨也好,國民黨也好,他們的情治單位肯定全天盯著我們的經費問題,北京會做這個傻事嗎?我們會做這個傻事?我們會讓他們抓住這個辮子嗎?除非我們有本事讓他們抓不到辮子,但我們沒這個本事。”談及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汪立峽說,中共曾表示,臺灣內部的事務他們自己處理,中共不會插手,但中共將勞動黨視為友黨和同志。
勞動黨現任黨主席吳榮元1949年生于臺南,1972年就讀臺南成功大學時,接觸到《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的經典,遂與同學數人秘密籌組成功大學共產黨,并自制五星紅旗、印刷《共產黨宣言》,事發之后,先后被判死刑與無期徒刑,1975年因蔣介石過世遇特赦,減刑為15年,1986年出獄,投身臺灣勞工運動持續至今。200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慶閱兵,吳榮元曾與中國統一聯盟現任主席紀欣等6位臺灣同胞一起,在國臺辦主任王毅陪同下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禮閱兵式。
為了更深入了解勞動黨的歷史和未來,本刊記者特別訪問了吳榮元先生。
背負歷史的十字架
《南風窗》:吳主席,20年來勞動黨的路線方針是否有一些階段性的調整?
吳榮元:我們總的路線是兩個。第一就是反獨促統。從臺灣整體前途來講,兩岸關系是臺灣社會的主要矛盾。這20年我們—直背著歷史的十字架,站在反獨斗爭的前線,這是政治上主要的戰線。另外一個,就是以工人運動為主的社會運動。最近這些年,我們也開始關注新生的臺灣弱勢階層問題,大陸配偶的問題。但主要的社運戰線還是勞工運動,面對勞資矛盾,個別的、集體的都有。
《南風窗》:該如何理解臺灣統左派所背負的“歷史的十字架”?
吳榮元:我們是從日據時代延續下來左翼的統一路線和愛國主義的傳統,是臺灣1950年代那批在戰后加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左翼政治犯將火種延續下來。1980年代前,臺灣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社會運動并起,有了《夏潮》這樣的左翼雜志,統左派倉促成軍。
倉促成軍之后,我們又立刻碰到臺灣社會一個主要的新生力量,在臺灣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跟國民黨官僚資產階級集團對立的臺灣本土資產階級,他們的力量非常強。1970年代臺灣資本主義發展很快,對照于國民黨對政權和關鍵產業的壟斷,臺灣本土資產階級出現強烈反彈是必然的。而1971年因為聯合國席位被取代,臺灣的資產階級整個恐慌起來,認為不獨立不行了,因為美國還很強勢,就要依靠美國,跟大陸徹底分隔。
我們統左派本來體質就弱,因為臺灣在白色恐怖鎮壓之下,沒有左翼的社會基礎了,一出土就先天不良,后天失調;出土后又碰到一個強勢的資產階級民主運動,所以我說背負十字架是在這樣一個社會前提之下背負的,但我們有堅定的理念,還有對歷史的認同,所以才堅持到現在。
《南風窗》:勞動黨以及其他的統左團體,是否面臨后備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
吳榮元:我們這20年發展面臨的問題確實很多。臺灣統左派的組織就干部的培育來說,都不是很理想。但在統一戰線的架構下,彼此人力的支持和參與很多。
在民進黨執政的8年里,臺灣的自主工會運動的成果被民進黨收割了。因為整個反對國民黨的社會運動過程中,民進黨是政治性的主導力量,民進黨執政后,又有資源,一下變成大磁場把各種社會運動都吸納了,特別是工運,譬如臺灣產業總工會就被納入體制內。我們這些年,像高偉凱都算比較年輕的干部。
從運動的發展來看,民眾中的積極分子就是我們的儲備干部。現在我們的點主要集中在臺北,要拓展,建立線,然后構成面。過去一年多,為了迎接兩岸的新局面,我們以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備會的名義辦了很多次活動,廣結善緣,讓臺灣各方面對于兩岸和平有認同的人士都能共襄盛舉。目前客觀環境相當有力,預計今年三四月論壇就要推動成立。
大陸必須照顧臺灣勞工
《南風窗》:臺獨派認為臺資轉移到大陸是造成臺灣中下階級生活受損的主要原因,作為一個勞工政黨,勞動黨對臺獨派這種觀點怎么看?
吳榮元:在臺灣有工運團體不統不獨,有的則主張臺獨,主要就是臺灣勞工陣線。這個問題,20年前我們勞動黨就跟他們辯論過。在全球化背景下,臺灣的資本主義體制是邊緣化的,20年前臺灣的資本就已經面臨不走就生存不下去的情況了。臺灣的勞工階級必須面對一個整體的臺灣形勢,你不愿意讓資本走,那么你是不是愿意接受資本的剝削?他不走,好,那些苛刻的勞動條件你要接受!
臺灣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是和全球經濟聯結在一起的,勞工的生存問題,不是讓臺資不去大陸就能解決的。而是要整體看待臺灣的出路和臺灣的前途到底在哪里。現在兩岸關系這個臺灣社會主要矛盾是被國民黨和民進黨這些資產階級的利益集團所掌握的,如果不從解決兩岸問題著手,不讓勞工去碰兩岸關系,就悶著頭,說要跟資本家斗,斗得了什么?
《南風窗》:20年來兩岸經貿關系越加密切,臺灣的勞工階級是否受惠?
吳榮元:為什么20年過去,兩岸關系是現在這個局面,臺灣人對大陸的認同度反而降低了?因為中下層的大眾在兩岸關系的發展中,現階段是受害者。臺灣的資本家、企業界,在兩岸關系的發展中直接取得了利益,但勞工大眾是間接的,有的更是隔了好幾層,有的根本沒取得。
臺獨會說,你看,大陸只要資本,大陸只要照顧資本家,這種背景下,大陸再多的惠臺政策,反映在民意上都不討好。大陸必須學會怎么樣照顧到臺灣的普羅大眾。臺灣是選舉政治,票票等值。一個資本家和他的一個員工,選舉時是等價的。如果大陸只看到企業界,沒有看到臺灣勞動大眾的處境,做得再多,都沒有辦法取得臺灣老百姓政治上優勢的認同。
成功不必在我
《南風窗》:對臺灣未來的命運,統左派有怎樣的期待?
吳榮元:我們都擔心兩岸和平發展的進程出現波折,我們已經付出多少代價了?夜長夢多,現在50歲以下的臺灣人民怎么看待“一中”?臺灣的主體意識已經成型了,拖下去,到了60歲以下的人都成了“一中一臺”的時候,你說民族怎么統一啊?那時候就是非打不可了。
這會是一場圍城之戰,各條戰線大陸已經把臺灣圍住了,現在—方面是和平發展,另一方面就是經濟戰。我跟民進黨和國民黨的朋友私下講,居安思危,你們不要以為現在的和平發展局面就是永遠的,你這樣下去就是和平分裂啊。60年,大陸變化很多,唯有一樣不變,就是要統一,以前都不變,現在會變嗎?經濟戰的戰略布局現在還沒有完成,我們臺灣必須盡可能爭取時間,和大陸好好談,爭取最好的條件,拖下去,只有兩個代價,一個是臺灣內耗,整體發展—直延后,臺灣會很慘;第二是臺灣當前的結構性失業問題更嚴重,真正會苦了中下層群眾。
當前的兩岸關系,不能只從正面看。大陸給了很多惠臺政策,寄希望于臺灣當局,但臺灣當局并沒有配合惠臺政策照顧到臺灣的中下層群眾,大陸再多的惠臺政策,中下層群眾吃不到看不到,要和平發展,就會落空。現在大陸擺滿了整桌菜,臺灣當局挑東挑西,罵東罵西,吃了還不認賬。我說有一天,到大陸看到沒辦法談了,會逐步把這個菜收掉,讓臺灣社會明顯感覺到經濟衰退的危機,到了一定的程度,會是臺灣社會逼著臺灣當局,不管誰執政,坐下來跟大陸好好談,這個才是真正地寄希望于臺灣人民。
《南風窗》:勞動黨如何看待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
吳榮元:我跟很多朋友講,中共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盡管有各種不同的政策推出,但都標示這個黨還有理想,還有目標在堅持。臺灣有些左派說大陸改革開放之后出現了很多問題,說我們勞動黨是“官府派”,就是對中國共產黨不批評。我說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存在很重要,中國的發展更重要。有壓制帝國主義的人民力量,對國際共運非常重要,時代條件就只有中國,你還能希望誰?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國際共運不就退回到200年前了?
勞動黨在臺灣社會面對很多挑戰,基礎不好,經驗不足,也犯了很多錯誤。就現實而言,我們期待臺灣的勞工階級和臺灣的金權階級進行有效的政治斗爭。兩岸關系與臺灣前途這個最重大的歷史課題,在勞動黨看來,也絕不能只交給國民黨和民進黨。只有臺灣勞工階級形成一個政治勢力,來改變兩岸關系,人民的根本力量能夠發展出來,和平統—才有希望,因為中國共產黨跟臺灣勞工階級的社會觀有本質性的聯結。
但這個過程很漫長,難免夜長夢多,所以我跟年輕一輩講,這是一個傳承,這就是一個傳承而已,我們不必馬上想看到成果。歷史的發展,50年、60年,甚至100年都不算什么,需要好幾代的人延續這個運動,成就不必在我身上。
為什么20年過去,兩岸關系是現在這個局面,臺灣人對大陸的認同度反而降低了?因為中下層的大眾在兩岸關系的發展中,現階段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