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這兩天日本媒體的報道透露了許多日本外交中的重大問題。
中國船長被放還之后,近兩日來,日本政界和媒體開始反思所謂“日本政府對華為何會出現重大外交失敗”。例如民主黨內反對派領袖樽床伸二就說,“拘捕船長時(日本政府)就出現誤判,結果只能是放人”。而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9月25日指出,菅政府沒有充分利用他在任期間建立起來的中日總理熱線,兩國未能實現“推心置腹的交流”。
這兩天日本媒體的報道透露了許多日本外交中的重大問題。首先,此間媒體指出,日本政府中樞存在重量級的對華“主戰派”。例如9月25日《日本經濟新聞》第一版報道《尖閣(指我國釣魚島)沖突:誤算的17天》中指出,現任外務大臣前原誠司(事發當時為國土交通大臣)、現任民主黨干事長岡田克也(事發當時為外相)兩名主管撞船事件負責人,均為對華“主戰派”,態度強硬。據報道,9月7日事件發生后12小時內,官房長官仙谷由人主張放人,而當時主管此事的前原卻堅持“強硬路線”。當時的外交大臣岡田克也同樣強硬,表示所謂“因在我國領海內妨礙公務,必須依法行事”。當時,菅直人自己躲在幕后,把這兩個主戰派推向前臺。
此外,日本媒體分析,民主黨政府一直誤讀中國政府發出的強烈外交信號,例如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深夜召見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大使,轉達中國方面的要求。如果稍有外交常識的人,就會讀懂其中問題重大。因為,對于大使來說,所在國家一般都是由外交部副部長出面召見,但中國政府派出國務委員級官員深夜召見丹羽,這是在向日方傳達事件的重大性、緊迫性,但日本政府卻不以為意,官房長官仙谷由人甚至還反而對媒體嘀咕,指責中方“太鬧人”?,F在,日本媒體開始批評本國政府反應遲鈍。
20日之后,4名進入中國軍事禁區的日本人被捕,日本政府壓下信息沒公布,21日,溫總理在紐約發表講話,消息傳到日本,整個列島終于明白事態嚴重。23日,又從美國傳來“中國對日禁止稀土出口”的消息,日本又被震動了一下。
這次撞船事件導致日本外交遭受重創,是民主黨政府過分強調政治主導、無視外交專業人員意見的結果。本來,在撞船事發12小時內,正是海上保安廳向那霸法院申請拘留許可過程中,此時外務省人員提議放人,而日本政府內部對華“主戰派”卻表示要對中國船員嚴厲處罰,他們無視專業人員的意見,一意孤行。9月26日的《日本經濟新聞》就指出,民主黨政府在尚未想好如何解決就抓了船長,是“莽撞蠻干”。
據日本媒體報道,中國輿論對中日關系迅速轉暖表示悲觀,因為中國網民認為,在鳩山內閣時,中日關系持續在向好的方向轉變。但菅政權組成后,整個外交政策迅速向加強日美安保條約方向調整,中方輿論并不信任日本。
但另一方面,日本媒體最近強調中國海軍活動頻繁的消息,但卻沒傳達中日互信的良好發展勢頭。今年5月底溫家寶總理訪日時,并不在意日本政權是否交替,而是從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角度出發,將東海油田合作開發的大禮交給日本。但自6月以來,菅政權外交政策急速向美國靠攏,并反復強調所謂中國威脅。這也是撞船事件值得思考的背景。
還有媒體報道稱,日本政治家正在醞釀成立超黨派團體,追究政府責任。有關人士說,今后民主黨政權穩定必將受到影響。
這次事件,中日之間以非常形式確認了雙邊關系行為的底線,這必然影響兩國輿論。最近數日,日本媒體大量播報日本應該擺脫過分依靠中國的言論,如應該加強研究稀有金屬替代技術、從中國轉移投資、不要過分倚重中國市場等。
9月24日下午日方決定放還中國船長之后,有一日本教授給我電話說,雖然兩國關系可以松弛一下,但今后最為擔心的是有人會借此機會,鼓吹加強日美安保,為美國駐軍日本制造口實。另一評論家也說,這次博弈,結果是日本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