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邵樂韻



在云南邊陲,在美麗的雙江,這個太陽轉身的地方,正悄然實現著醫療水平的一次華麗轉身。
最終到達云南雙江縣人民醫院的時候,窗外漆黑一片,“帕拉丁”里的6位醫生不約而同地看了看表——凌晨2點。
這支來自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的對口支援醫療隊,經過“上海-昆明-臨滄”兩程飛行后,下午3點從臨滄市區坐上越野車直奔雙江縣城勐勐鎮。醫生們誰也沒有預想到,臨滄-雙江,國道80公里,竟一路顛簸了11個小時。
“上海醫生真是好運啊!今天一路順利!”打開車門時,到臨滄接機、同車返回的雙江縣政府工作人員的這句“行程總結”,還真把上海醫生們嚇到了。
醫生們這才驚覺,剛剛一路觀賞的險峰風光著實讓人后怕。這段盤踞在崇山峻嶺中的國道,沿途路面大多九曲狹窄,有的地段由塊狀的石頭鋪成,有的路段邊緣已經斷裂坍塌,有的只是普通的泥巴路,只要天空中飄起雨點,道路就變得一片泥濘,濕滑不堪。路面上靠山的一側,從山上滾落下來的小碎石隨處可見,更有無數危石懸嵌在半空,似乎隨時會沖落到路面。而道路的另一側,峰回路轉間,車中人只要稍一側目,黑魆魆的懸崖和深谷就盡收眼底。真的是多么幸運啊,這里常見的山體滑坡、泥石流、塌方等災害,醫療隊一件也沒遇上。
后來,隊員們笑言:一走過80公里國道,我們就知道,雙江,令人一生難忘。
初來乍到
國家級貧困縣——雙江,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瀾滄江、小黑江匯合于縣境東南而得名,全稱“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事實上,這長長的縣名并不足以概括雙江,這里總人口16.5萬,近一半為少數民族人口,大大小小各種少數民族多達23個,有“民族文化活化石”之稱。而且,總面積2165平方公里的雙江,95%以上是山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人口結構使雙江縣一直列于國家級重點扶貧縣名單上。
在新一輪醫改大背景下,根據衛生部有關“東部地區醫院省際對口支援醫療落后地區城鄉醫院”的通知精神,今年建院100周年的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與云南省雙江自治縣人民醫院建立了對口支援關系。與上海其他18家醫院的赴滇對口支援醫療隊相比,十院所對口支援的雙江縣最為偏遠,也最為貧瘠。從今年起的3年里,十院將調撥6批隊伍赴滇支援雙江,每批為期半年,目標是使受援的雙江縣人民醫院達到二級甲等醫院水平。
今年3月底,正逢云南遭遇百年罕見的全省性特大旱災時,由5名骨干醫師組成的十院首支對口支援醫療隊出發了。心胸內科黨支部副書記張戟擔任隊長,肝膽外科張逖、骨科吳興、婦產科周健紅、放射科冷永新等隊員都是具有副高職稱的高年資主治醫生。誰家“拿”不出點現實困難呢:第一個主動請纓的吳興,新婚才5個月,這一走卻是半年;患有嚴重糖尿病的奶奶,離不開張戟的照顧;而周健紅的女兒才5歲,出發那天,女兒一直閉著眼睛佯裝熟睡,一聲不吭,后來丈夫告訴她,媽媽出門后,小女孩一骨碌起身趴在窗臺上遠遠地看著媽媽離開,眼淚啪嗒啪嗒地往下落……
帶著王興鵬院長、費苛書記及全院醫護人員的牽掛和叮嚀,鄭軍華副院長把醫療隊一路護送到了雙江。
熱情的雙江人已經為遠道而來的上海專家們準備好了當地最好食宿。第一頓飯就端上了款待貴客的風干臘肉、野山胡椒和熏黑烤肉,不過說實話,上海人吃起來偏辣偏酸,再加上高原反應,大伙兒腸胃有點不適應;單身宿舍改造的住處,看得出已盡主人所能,但無論如何也只能用“簡陋”兩字形容。
雙江的第一個黑夜很快過去了,當醫療隊隊員們感受到雙江的第一縷陽光時,他們聽說了雙江另一個美麗的名字——“太陽轉身的地方”。在雙江縣城,地球北回歸線橫穿而過,走在這片土地上,很可能一腳踩在熱帶,而另一腳踩在北溫帶。每年6月22日夏至日這天,這里是太陽光直射點向北移動的終點,也就是說,這天后太陽光直射點開始轉身向南移動。“太陽轉身的地方”由此得名。
美麗的雙江在晨曦中向上海醫生展開了如田園詩般的畫卷,這里仿佛就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草經冬而不枯,花非春亦不謝”,一抬頭便與綠水青山相撞,跨幾步就融入阡陌交通的詩篇,耳邊時時雞犬相聞,處處可以感受淳樸民風,而生活節奏更是與上海大都市特別是繁忙的醫院有著天壤之別。
這不就是忙忙碌碌的都市生活中日思夜想的“慢生活”嘛?只是,當醫生們一腳踏進當地最大的綜合性醫院——雙江縣人民醫院時,他們知道,即便在這里,“慢生活”也與他們無緣。
各施醫技
已有50多年歷史的雙江縣人民醫院的情況幾乎可以一目了然:整個醫院,醫生僅150余名,其中大學本科學歷的寥寥無幾;只設立了大內、大外兩個科;只有簡易門診,沒有急診;雖有一些如核磁共振之類新購置醫療設備,卻因為沒人會操作而閑置著。這家二級乙等醫院,其軟硬件實力甚至不及上海的社區醫院。
十院的醫生們明白,要在3年時間里,幫助雙江縣真正擁有一家二級甲等水平的綜合性醫院,為這個邊陲縣城培養出一支“永不撤走”的醫療隊,十院的擔子很沉很沉,而他們一定要開響這第一炮。
5名醫生馬不停蹄地展開了更深入的調查,他們走遍了縣醫院下屬的各個鄉村衛生院,很快摸清了當地的醫療狀況,迅速展開了業務幫帶工作,創下了雙江縣一個又一個“第一”。
到雙江的第一周,骨科的吳興博士就在沒有牽引床、C-臂機、固定架等骨科基本器具的情況下,成功開展了首臺手術。
由于地勢險峻,當地百姓開山筑路經常發生高空墜落事故,導致胸腰椎骨折。之前,人民醫院的外科醫生根本無法完成脊柱骨折手術,患者往往要轉送到80公里外的市級醫院,或者干脆自己敷些草藥、回家臥養,結果往往是腰背畸形,甚至殘疾,喪失勞動能力。
如今,在吳興的幫助指導下,人民醫院已經有能力為這類患者提供恰當的治療了。4月上旬,吳興成功救治一名因車禍而粉碎性骨折的患者,使其免受截肢之苦;5月中旬,再次救治一名車禍患者,完成雙江縣人民醫院首例腰椎骨折內固定手術……
普外科張逖醫生是位“腹腔鏡技術”的高手,為了讓這項技術早日在雙江落地開花,當地政府特意投入了40多萬元扶貧資金,購置了第一臺腹腔鏡設備。6月10日,張逖完成了首例膽囊切除術,并一鼓作氣進行了多臺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把這項外科微創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的年輕醫生。雙江醫生們說:“今天真是大飽眼福!”到目前為止,雙江縣人民醫院外科已經開展了20多臺腹腔鏡手術。
婦產科周健紅醫生是醫療隊里唯一的女將。她很快與當地的醫生打成一片,把自己多年來學習和掌握的婦產科疾病治療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療法傳授給大家。由她主刀的雙江縣首例“經陰道行全宮切除術”,填補了“雙江的空白”。她還把各種新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手術時間大大縮短,解決了用老手術方法創傷大、出血量多的難題,不僅節約了醫藥費用,而且患者術后切口疤痕小,恢復快。一位佤族老人曾為子宮頑疾困擾了20多年,在周醫生的治療下,終于擺脫病痛,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由于少數民族習慣在家分娩,設備和專業知識的缺乏,嬰兒死亡率居高不下。為了幫助更多患者,周健紅常常下鄉為產婦接生。當一個個新生命健康地誕生在周醫生手中時,當地人歡喜地稱她為“送子觀音”。
心內科張戟醫生坐診第一天,就有許多病員慕名而來,醫院還排起了小小的長隊。
在張醫生到來之前,縣醫院雖有心電圖設備,但醫生既不會操作也不會讀片。心肌梗死患者被送到醫院只是靠基本用藥緩解。為了盡快改變這種狀況,張戟一家一家地走訪鄉村衛生院,手把手地教會當地醫生使用機器,再普及基本理論知識,培訓心肺復蘇等操作,并且自編了一套簡易心血管診療規范教授給當地醫生。
冷永新醫師所在放射科雖然是臨床輔助科室,但他的工作業績卻是一流的。縣醫院放射科新近購置了一臺螺旋CT,當地醫生對新機器束手無策。冷永新上班第一天就一口氣完成了20余例CT檢查,讓當地同行驚嘆不已。
可是,由于當地經濟落后,很多病人不愿進行必要的CT增強掃描,這讓冷醫生深感遺憾。在他的帶領下,縣醫院放射科業務學習氛圍濃厚,人人努力學習新技術,短時間內CT診斷水平取得了長足進步,影像報告的規范書寫、科室診斷質量得到明顯提高。
5月,5位上海醫生還聯手為一位來自山區的布朗族老太太成功實施了胃癌根治手術。手術后一個禮拜,老人沒有出現任何并發癥,自己就能下床、進食,很快就“神奇”地出院了。這一“奇跡”經過口口相傳,雙江縣鼎沸了:“縣醫院里的上海專家神了,以后不用再去市醫院、省醫院啦!”就連鄰近縣的百姓也紛紛慕名而來。康復后的病人還常常把上海醫生拉到家里去做客。
隊長張戟說,現在上海醫療隊還利用遠程網絡,給周邊的縣醫院醫生開設遠程講座,擴大幫帶群體。授人以漁,3年后哪怕醫療隊離開了,“技術留下了”。
還有更多的好消息傳到雙江,十院的王興鵬院長說,在不久的將來,十院將邀請雙江醫生到上海來進修,免費傳授給他們新知識新技術,讓他們給更多的雙江各族人民送去健康,使美麗雙江的衛生醫療水平真正上臺階,實現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