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內憂”和“外患”上下其手,才是造成A股“飛流直下”的真正根源,股指期貨不過是“替罪羊”罷了。
2010年的冬天尤其漫長,對于A股市場的投資者來說更是如此。
在北京、西安、哈爾濱等地,經歷過4月飛雪的極端天氣之后,自然界的寒冷方才戀戀不舍地遠去,A股市場的極度深寒又接續而來。
從表面上看,股市此輪接近700點的急劇下跌和股指期貨上市在時點上有著驚人的巧合,后者遂被部分投資者認為是大跌的“罪魁禍首”。
但是,在更多的市場人士看來,宏觀調控的“內憂”和歐洲債務危機的“外患”上下其手,才是造成A股“飛流直下”的真正根源,而股指期貨所擔當的角色不過是“替罪羊”罷了。
股指期貨“魔咒”
4月16日,股指期貨上市日,A股市場迎來劃時代的變革。
首批上市合約為2010年5月、6月、9月和12月合約,以滬深300股票指數為標的,掛盤基準價均為3399點。截至4月15日,累計開戶9137個,其中自然人8944個,一般法人193個,機構身影寥寥。
股指期貨上市當天,全日成交額達605.38億元;參與客戶5154個,占客戶數的56.5%。從全天運行情況來看,股指期貨早盤各合約均高開,但收盤價均較開盤價下跌。
與股指期貨高開不同的是,當日的上證指數卻絲毫不給“面子”,低開低走,最終錄得1.10%的跌幅,深證成指也表現萎靡,最終以0.77%的跌幅報收——傳說中的股指期貨行情并沒有到來。
股指期貨行情不但沒有到來,反倒讓它的信奉者們深受傷害。在北京CBD一家跨國公司就職的吳靜(化名)正是受害者之一。
有著近5年投資經驗的吳靜將自己歸類于“價值投資者”,作為“價值投資者”的吳靜對大盤藍籌股情有獨鐘,并認為股指期貨的推出必將帶來市場風格的轉換:小盤股的狂歡戛然而止,被低估的大盤股將重見天日。
2010年1月8日,A股收盤之后,證監會在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宣布,國務院已原則同意開展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試點和推出股指期貨品種。
經過一個周末的深入思考之后,吳靜決定買入將極大受益于股指期貨的大盤藍籌股——中信證券(600030.SH)。1月11日早晨,由于觀測到買盤活躍,吳靜決定以漲停價參與集合競價并最終成交。
然而,中信證券在開盤后不久便高開低走,走出了技術派所稱的“墓碑線”行情:雖然指數是翻紅的,但是K線上一根大大的陰線和成交量讓人一看好似墓碑,而墓碑代表死亡之意。
墓碑線出現當天,中信證券的漲幅僅為3.6%,此后便開始了寓意死亡的連綿下跌之旅。
但吳靜對權重股行情的熱情并未就此泯滅:股指期貨獲批并不構成實質性利好,其上市卻會對現貨市場帶來切切實實的影響,因此,上市之日,將是權重股行情呼之欲出之時。
4月初,獲悉股指期貨上市日程后,吳靜再度出手,買入PE估值極低的銀行股,期待股指期貨的上市能夠帶來一波“糾錯”行情。然而,吳靜再一次失望了:整個4月,銀行類股跌幅達9.61%。
失望者并非只有吳靜一人。從股指期貨上市前一日3164.97的收盤點位,到5月21日創下今年以來的行情新低2481.97點,上證綜指大跌683點,跌幅達21.58%。一時間,數萬億市值灰飛煙滅,深受其害的投資者們已將股指期貨視為“吞金怪獸”。
但中金所總經理朱玉辰卻并不這么認為。他在IF1005首個到期交割日稱:“目前股指期貨的市場規模還很小,投資者人數只有2萬多,日均占用資金規模只有不到30億,與流通市值13萬億、賬戶數1.4億的股票市場相比微不足道,螞蟻不可能撼動大象,構不成實質性影響,不可能牽動A股下跌?!?/p>
首都經貿大學證券期貨研究中心主任徐洪才對記者表示,目前的股指期貨參與者都是中小投資者,大量機構套期保值還未介入。小的投資者在現貨、期貨市場不能形成聯動,大的機構可以在期貨、現貨市場很好地聯動。因此,股指期貨引導現貨的功能還發揮不出來,目前只能是被動地追隨現貨市場。
湘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康也認為,從一個多月的交易來看,基差基本上處于負價差運行,表明現貨拉動期貨下跌,而不是期貨拉動現貨下跌。
如是看來,大跌慘劇發生之際,股指期貨正在現場,于是就成為當然的“替罪羊”。那么,真正的元兇又是誰呢?
內憂
在徐洪才教授看來,由于房地產泡沫嚴重而引來宏觀調控之手,由此引致的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成為此輪股市大跌的根源之一,可謂之“內憂”。
2010年4月,針對日益膨脹的房地產泡沫,國務院先后發布4號文和10號文,打出重拳予以調控。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在社科院的一次內部講座上對此評價稱:“在國務院的層面上,在一個月內相繼出臺兩個針對同一個行業的文件,這是前所未有的。”
前所未有的不僅是文件出臺的密集程度,還有文件的嚴厲程度。
國務院于4月17日發布的被稱為“國十條”的《國務院關于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中規定,為堅決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要實行更為嚴格的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
通知稱,對購買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下同),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對貸款購買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貸款利率不得低于基準利率的1.1倍;對貸款購買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貸款首付款比例和貸款利率應大幅度提高,具體由商業銀行根據風險管理原則自主確定。
在此指引之下,地方政府出臺了更為嚴厲的措施。
以北京為例,繼4月17日“國十條”下發后,北京市政府制定并發布“京十一條”,其最為引人注意之處在于實施更嚴格的差別化信貸政策:明確要求商業銀行根據風險狀況,對第三套及以上住房和不能提供1年以上北京市納稅證明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的非北京市居民暫停發放購房貸款,且自政策發布之日起,同一購房家庭只能新購買一套商品住房。
如此疾風驟雨之下,房地產這一“堅硬的泡沫”開始出現裂縫,并首先在房地產股上表現出來。徐洪才稱,此次房地產新政,力度之大之猛前所未有,市場擔心房價下跌、泡沫破滅,地產股因此領跌股市。
大智慧行情數據顯示,房地產板塊自4月6日起就已經開始掉頭向下,到5月18日創下此次下探的新低2972.09點,其間跌幅高達32.25%——無論從開始時間還是跌幅看,均可稱得上是此輪A股大跌的發動機。
牽一發而動全身,地產股的連綿下跌,首先影響到的就是為房地產企業提供金融支持的各大銀行。因此,盡管部分銀行公布的壓力測試結果顯示,房價下跌30%-40%,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不會出現大的波動,但市場對此顯然并不買賬,自4月15日收盤到5月21日創下本輪下探新低,占全部A股近四成市值的銀行類股跌幅達15.12%。
與此同時,銀行的天量再融資接踵而來,農行上市也有快馬加鞭之勢,市場的資金壓力日增。
墻倒眾人推,隨著地產、金融兩大支柱板塊的頹勢,與房地產密切關聯的鋼鐵、建筑等板塊也開始走上了漫漫熊途,A股大跌進入自我強化階段。
與徐洪才的觀點相同,尹中立也認為,宏觀調控之下,宏觀經濟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未來的大趨勢一定與宏觀經濟的基本面相符合。尹認為,2010年的經濟形勢與1993年極為相似,都是在前一年出現極盡擴張政策,之后進入通脹周期,因此,在股票市場上要防止出現類似1993年后的大熊市之狀。
外患
和1993年不同的是,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中國股市的國際化程度已經大為提高,這就決定了:它不僅在國際市場上擁有了一席之地,也必然會受到國際市場上凄風苦雨的侵擾。
5月10日凌晨,歐盟成員國財政部長達成一項總額7500億歐元的救助機制,以幫助可能陷入債務危機的歐元區成員國,防止希臘債務危機蔓延。
這套史上最龐大的救助機制由三部分資金組成,其中4400億歐元將由歐元區國家根據相互間協議提供,為期3年,600億歐元將以歐盟《里斯本條約》相關條款為基礎,由歐盟委員會從金融市場上籌集,此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提供2500億歐元。
7500億歐元相當于1萬億美元,超過了2008年10月美國推出的7000億美元救市規模,顯然茲事體大。徐洪才指出,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去年底以來,歐元對美元急劇貶值,實際推動了人民幣對歐元升值,勢必會影響到我國對歐洲出口;同時,歐元危機必然影響到美國金融機構和美國經濟恢復,進而間接影響我國對美國出口。
出口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三大馬車,在經濟轉型“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之際,出口若受阻無疑將對中國的宏觀經濟構成打壓。
在對中國的宏觀經濟構成打壓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浮現已經為全球股市,包括中國的股市帶來了切切實實的壓力。
某通訊社引述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由于歐洲財政不安,全球股市一個月來跌跌不休,縮水約7兆美元,跌幅高達14%。中國股市的暴跌,顯然也在很大程度上拜外圍市場所賜。
更為令人焦慮的是,歐洲區域內的政策態度是歐洲債務問題的核心,而政策面的分歧化、不確定仍在增加著市場的擔憂情緒。
瑞銀證券5月19日發布的全球證券研究報告稱,盡管歐盟-IMF出臺了對希臘的緊急救助計劃,但投資者對于歐盟內部爭端表示擔憂,也擔心危機可能擴散至其他歐盟成員國。因此,未來希臘債務再融資可能繼續令股市承壓。
對中國股市而言,自5月21日上證綜指創下本輪下探低位2481.97點以后,反彈已經一觸即發:24日,在房地產股的帶領下,上證綜指狂飆89.90點,漲幅達3.48%,成交量也重回千億規模。
但是,在“內憂”和“外患”依然難以消解之際,這樣的反彈究竟能持續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