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亦蕉


他是長寧區文明“巡訪團”的一員,被稱作“洋啄木鳥”,平時有事沒事愛挑些“刺兒”。
上海長寧區外國人志愿者團的團長諾揚·羅拿長著一張標準的土耳其人臉,深邃的雙眼,筆挺瘦窄略帶鷹鉤的鼻子,他辦公室書櫥里滿滿的都是中文書,問他是否有閱讀障礙,他的臉上透露出一絲“傲慢”——“我是中國的大學歷史系畢業的碩士,我用中文寫了4萬字的論文,還會有障礙嗎?不像有些老外,他們是文盲,只能說,不能閱讀和書寫。我繁體字、甲骨文都學過。土耳其總統來中國,我替胡錦濤當翻譯。中國人寫錯字,我替他們改……”
確實,羅拿有驕傲的資本和底氣。他是長寧區文明“巡訪團”的一員,被稱作“洋啄木鳥”,平時有事沒事愛挑些“刺兒”,比如交通問題、服務禮儀、市容整潔、標語路標等等。他不僅能在餐廳菜單上發現英語翻譯上的錯誤,還能在商場里發現中文標志甚至拼音上的疏忽,讓人不得不嘆服。而這一切,源于他對上海這座城市的熱愛,他在這里已經居住了十多年,是真正的老“上海人”了。
在土耳其時羅拿就學習了中文,30年前他到北京語言大學進修,又在武漢大學讀了研究生,畢業后在北京土耳其大使館工作。土耳其總統德米雷爾來華訪問,希望在上海建立土耳其總領事館,這個任務就落在了羅拿身上,1996年他在新建立的土耳其駐滬總領事館并擔任總領事。3年后,他棄政從商,現在他的身份是土耳其擔保銀行駐上海代表處的首席代表。
在羅拿辦公室的書架上,除了那些《中國稅收制度》、《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白皮書》、《中國經濟問題報告》、《上海對外開放》等專業書籍外,還有一排排的榮譽證書和獎杯獎章。其中,2005年獲得的“白玉蘭榮譽獎”最讓他感到自豪,市長韓正親自向他頒發獎牌和證書,表彰他為上海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的特殊貢獻。
世博宣傳片里的老外
要說羅拿與世博結緣,那是在10年前了。2000年,上海拍攝申辦世博會的宣傳片,那里面就有羅拿的鏡頭。
“因為我住在長寧區的古北,那里是上海外國人集中居住的地方,然后我又比較有名,經常參加居委會街道各項活動。宣傳片目的是要介紹上海是一個國際大都市,所以要找一個長期居住的外國人,需要這么一個鏡頭來展示城市形象,他們就找到了我。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關心上海世博會了。”
由于這段特殊經歷,羅拿對世博的感情比一般人更深。上海世博會600天倒計時,長寧區政府,還有上海市政協組織召開了幾次座談會,聽取外國人特別是駐滬領事館官員的意見。羅拿受邀參加會議,積極發言提建議。他是文明“巡訪團”的成員,羅拿把“巡訪團”和世博外國志愿者團的工作結合在一起,一群老外對上海的各個環節——市容、環保、禮儀等等進行明查暗訪。比如他們來到大型購物中心,對中英文標志說明進行核對,發現“英文錯得很多,甚至有些是中文的錯誤,意思不明確,還有方向箭頭指錯等等,都一一指出來”。對于公園里的公共設施——垃圾箱、椅子等的設置、公園門口的介紹等等也進行了糾正。還有高檔辦公樓的大堂,停車場,公共廁所,從語言、環境、布置各方面進行了查訪監督。
“我們舉辦了一些說明會,邀請普通居民參加,提倡文明出行,教授一些外國禮儀。”羅拿介紹說,他們還在不同地區的十字路口,早上高峰時幫助交警指揮交通,發放關于交通法規、文明出行和世博會宣傳的手冊。老外當交通協管員?真是很難想象啊!“我們對亂穿馬路的行人和車輛進行了勸說,他們還挺配合”,羅拿笑說,“現在的中國社會,傳統的禮讓被忽略了,這是最大的問題。”
羅拿認為,世博志愿者有很多種,他們屬于自愿參與園區外世博系列相關活動的志愿者。他領銜的這個外國人志愿者團以長寧古北地區為中心,“這個地區所有的外國人都是我們潛在的團員,我們對他們敞開大門,歡迎他們。這是一個自愿參加的組織,沒有報酬,也沒有什么約束性,比較靈活。所以我們沒有固定的成員數量,每次有活動了,我們就發通知,請他們來,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選擇是否參加。所以有的活動來了20個人,有的時候就幾個人。”
這個志愿者團里有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南非人、日本人、韓國人、美國人、印度人、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他們的職業也各式各樣,不少在外資公司工作,也有酒店經理,英文老師,還有家庭主婦。羅拿說,由于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所以他們還可以為從本國來上海參觀世博會的人提供幫助。
搭建中土交流之橋
本次世博會,土耳其將把歷史上最早人類定居的村落(距今已有約9000年歷史的恰塔爾赫于克)的復制品搬來上海,這正契合世博會“城市”的主題。
世博期間,土耳其館將舉辦一系列活動,羅拿代表的土耳其擔保銀行也會提供部分贊助。他還將負責組織其中園區以外的一部分慶祝特別活動,比如他已與古北新區的街道居委會洽談好一處廣場,到時會請來土耳其演員表演民間歌舞,讓更多的上海居民了解土耳其文化。可以預見,世博期間,羅拿將更加繁忙。“6月20日,是土耳其館日,我們的國家領導人會來,核心活動都安排在那天,應該非常熱鬧,還有燒烤、甜品、咖啡等土耳其美食……估計那天會有不少土耳其人飛來上海參加。”
羅拿認為自己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他是長期居住在上海的外國人,可以向從本國來的友人介紹中國、介紹上海、介紹長寧;同時他又是一個土耳其人,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對中國人介紹土耳其的方方面面。
上海共居住著500多位土耳其人,比起韓國、日本等國家在上海的定居人數顯得微不足道。或許正是因為希望進一步推動中、土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經貿往來,當年羅拿才選擇放棄外交官身份,下海經商,在上海建立了土耳其第一家銀行在中國的代表處。“我做領事的時候經貿方面的工作就是歸我管,但是外交官一般不參與到兩國具體的經貿項目中,只可以開拓。”這讓羅拿覺得有點意猶未盡,“原來我像是一直在廚房以外工作,現在我想到廚房里面嘗試一下,這樣靈活性更大,在推動中土經貿往來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因為外交官只能給雙方提建議,但是銀行可以具體執行操作,比如我支持哪一個項目,充當兩國經貿的橋梁。”
雖然中國政府規定銀行代表處不能做營利業務,只能做市場調查,但是羅拿卻利用銀行的身份與各種企業建立關系,土耳其在中國的大部分投資項目都是他的銀行參與操作的。“有一句名言:一個外國人說了解中國,那他肯定在說謊。所以,我不敢說完全了解中國,但我有責任讓土耳其人正確客觀地了解中國,為此我在土耳其好多城市做過路演,介紹中國的投資環境;我們銀行下屬的兩家電視臺,也做了很多有關中國的節目,同時我也把土耳其發展情況介紹給中國的銀行和對土耳其感興趣的企業。”
羅拿對自己現在的身份和生活很滿意,普通商人的身份讓他能更輕松地參與到上海的公益活動中,如果是外交官就沒這么方便自由了。他參與助學本區內的貧困兒童,向地震、雪災等災區捐物、捐款,當然也包括參加文明“巡訪團”和世博“志愿者團”。
采訪結束時,記者忽然想起那天打電話與他預約采訪,電話接通,我問“羅拿先生在嗎?”電話那頭響起一個男中音“在”,“呃,您就是嗎?”“算是吧……”一陣低笑。其實,他是個幽默的土耳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