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薩
無論誰最后上臺,在未來的3年里,澳大利亞政府的外交政策始終難以擺脫一個關鍵詞,那就是“中國”。
隨著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7月17日宣布8月21日為大選日期后,一場政治大搏殺從此在澳洲大地上演。捉對廝殺的是現任總理和工黨領袖吉拉德與在野的自由黨領袖艾伯特。
澳大利亞的大選每3年舉行一次。從幾個方面看,今年的政治角逐都比以往要有看頭。
首先,這是歷史上首次出現男女候選人對決的一次競選。在過去男人一統天下的政治角斗場上,第一次看到女性加入戰斗,雖然比賽規則沒變,但雙方的兵法和招式恐怕會有所不同。譬如過去男人對男人的那種粗魯的揭短式的惡毒語言和下三濫的手法,在這次的戰場上就比較難以出現。
其次,兩位候選人均是第一次正式參加總理競選。吉拉德出任總理還不到1個月,而艾伯特當上反對黨領袖也才8個月,因此都缺乏競選的實際經驗。兩位叫陣的對手雖然都是第一次正面交鋒,但無論是從他們的個人“武功”還是雙方的陣容看,這都將是一場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的決斗。兩位對手不但年齡相仿,而且都是政壇老手,相互了解且雄心勃勃,絕不肯輕易敗下陣來,因此,這次的搏殺注定會比較艱苦和激烈,諸位看客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政治大角逐中定可大飽眼福。
與以往的競選相似的是,今年的兩位候選人也都會把經濟發展作為頭號重點,其次是氣候變化和邊界安全等問題。但畢竟是高手對決,兩人在競選初期都比較謹慎,因此目前還看不出他們在經濟上會采取什么具體措施來吸引選民,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絕不會對經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為什么?因為澳大利亞的經濟狀況目前良好。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一個國家,那就是中國。雖然吉拉德和艾伯特都將外交事務放在次而又次的地位,但與經濟發展有關的外交卻又是內政的延續,因此必須納入決戰的議事日程上來。
去年中國和澳大利亞的雙邊貿易額達到創紀錄的780億澳元,其中210億澳元是中國用來支付澳大利亞鐵礦砂的。到過西澳洲的人都知道,澳大利亞其實是在用西部的土坷垃換取中國的外匯。
沒有中國這個慷慨的鐵礦和煤炭大客戶,澳大利亞的經濟要“頓失滔滔”,老百姓也絕不會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依然過著悠哉游哉的生活。工黨政府曾驕傲地說,澳大利亞是第一個走出全球金融危機的西方國家,但他們的潛臺詞是,“感謝中國旺盛的礦產資源需求”。用“中國經濟打個噴嚏,澳大利亞就要感冒”來比喻兩國的經濟關系,一點也不過分。因此,吉拉德如果要跟對手打經濟牌,怎么能不向中國拋媚眼呢?
另外,前總理陸克文在2007年底上臺時,旅澳的100萬華人華僑可以說功不可沒。他們對有中文名字且會說普通話的陸克文有著天然的親近感,結果大部分華裔澳人都把票投給了工黨。現在,吉拉德能否守住陸克文打下的江山,就看她與華人選民套近乎的本領了。
奇怪的是,吉拉德雖然多次強調重視對華關系,但上臺近一個月,與歐美和周邊十幾個國家的領導人都通過電話,卻獨獨忘記了與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伙伴國中國的領導人說一聲“哈羅”。她的葫蘆里究竟賣的是什么藥,讓人頗費猜詳。
但依筆者來看,這不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的作為。西方人常說,“顧客就是上帝。”現在中國是澳大利亞源礦產行業的第一大買主,而且有14萬中國留學生自費在澳讀書,中國當然是最大的顧客。如此怠慢“上帝”,顯然不是聰明商家的經營之道。
無論誰最后上臺,在未來的3年里,澳大利亞政府的外交政策始終難以擺脫一個關鍵詞,那就是“中國”。同時考慮到中國每年要從澳大利亞進口數億噸的鐵礦和煤炭,中國人關心澳大利亞政治,其實就是關心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