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蕙蘭



專家表示,民企投資的一些野生動物園根本名不副實,統共只有幾百頭甚至幾十只動物,沒有獨特的展出風格,更沒有科研項目,缺乏動物園必需的四項基本功能。嚴格說來不能冠以野生動物園的名稱。這些企業可能會為了節省成本,讓大象吃不上香蕉蘋果的美味,而老虎也不能吃到每天十斤以上的牛肉。人力上也可能會走“廉價路線”,導致飼養技術很難過關。
暖意漸濃,汽車穿過上海野生動物園的散養區,40多只東北虎或躺或坐,散在虎園的草地上,漫不經心地打量著過往的觀光車,懶洋洋,肥嘟嘟,倒有些家貓的神態。
它們不知道,對一些掙扎在饑餓邊緣的同類而言,這樣無所事事地飽食終日是一種奢侈。
虎年,沒給老虎帶來好運。
過去3個月,沈陽森林野生動物園11只東北虎因長期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力下降而病死,另有20只老虎處在生命垂危邊緣。媒體爆出,該動物園長期處于虧損狀態,于是大家有了解釋:動物園是“差錢”才讓老虎挨餓的。然而,如果動物園的經營狀況可以決定動物的福利的話,老虎被飼養在遠離市區,游人稀少的二、三線城市野生動物園,豈非注定了饑寒交迫?
或許,事實并不簡單。
“老虎比人吃得好”
在過去兩三年中,沈陽森林野生動物園的老虎每天僅以兩三只雞架果腹,人們在解剖死虎時發現,老虎的皮下脂肪幾乎燃盡。
一只東北虎每天應該吃多少肉?上海野生動物園(上野)主管動物的副總吳鋒告訴記者,正常情況下,老虎的食量范圍在8~20斤。以上野為例,一只東北虎每日食譜包括:15斤食物,其中牛、羊肉10斤,雞殼3斤,活雞1只。每周二、周四、周六增喂活雞一只。另外添加各種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
“游客經常講,你們的老虎吃得比人還好。”上野高級工程師許建中肯定地表示,近幾年上海野生動物園沒有出現老虎非正常死亡現象。
飼養人員告訴記者,上海野生動物園動物是全國最重視動物福利的動物園之一。動物的食物涵蓋了肉、魚、蛋、奶、谷物、干果、瓜果、蔬菜等幾乎所有人能食用的品種。為了滿足某些動物的特殊需要,上野還提供了竹葉、女貞葉、苜蓿草等。
這些口糧不便宜,但要養一只動物的花費還遠遠不止這些。
上野企劃發展部經理潘偉華告訴記者,除了飼料上的花費,動物園在飼養方面比較大的支出還有籠舍建設和綠化布景,營造環境豐富度,動物醫療保健等。僅1996-2006年之間,上海野生動物園用于景點生態化改造,籠舍、場地改建的資金高達3000多萬元,移栽大樹8000余株,改建綠地面積近100萬平方米。
“對大熊貓、金剛鸚鵡、黑猩猩、山魈等對溫度有特殊要求的動物,還要為它們裝空調、電熱板、鍋爐等設備,讓它們能安然度過嚴冬和酷暑。”一位飼養人員透露。
動物醫療保健也是支出的“大頭”。據介紹,上海野生動物園獸醫院配有7名專職獸醫,24小時值班,隨叫隨到。除人力成本外,化驗室、手術室、藥房、X光機室等硬件設施也一應俱全。
可以說,動物獲得的“天堂般享受”必須依靠經濟實力來支撐。
上海野生動物園目前在動物飼養上的花費大概在每年1000萬元左右,占總支出的14%。按照這個數字,簡單計算一下,野生動物園一年的總支出在7000多萬。這么大一筆花費,僅靠門票能賺回來嗎?
根據上野提供的資料,2009年野生動物園年收益9000萬元人民幣,足以維持收支平衡。“除門票收入外,我們還有一些服務性收入,比如餐飲、商務、廣告、導游等。上野是自負盈虧的,政府不需要補貼。”
換句話說,上野“不差錢”,但這是國內野生動物園的普遍狀況嗎?
上海只是例外
據業內人士介紹,全國大多數的野生動物園并不盈利。更具體的說法是,全國將近30家野生動物園,能達到收支平衡的只有幾家,主要分布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
離市區遠,門票貴,優質旅游產品缺乏,經營不景氣……這些普遍存在的原因導致野生動物園舉步維艱。在北方二、三線城市,游客本身有限,天寒地凍,為了給動物保溫,必須造高院厚墻,加上暖氣開支,建筑成本、經營成本就上去了,盈利更為艱難。
上海野生動物園位于浦東新區南六公路,幾乎與浙江江蘇“雞犬之聲相聞”,票價高達120元,能夠逃脫“入不敷出”的命運,可以想見,這離不開上海地緣優勢的支撐。
據悉,上野每年游客接待量都在100萬人次以上,其中外國游客占10%,全年約接待10萬人次;外地游客占45%。一般情況下,野生動物園接待的主要是周邊游客,外地客支撐起“半壁江山”的,大概只有上海等少數幾家了。
吳鋒將上海野生動物園的人氣旺盛歸因于上野優秀的動物展區、妙趣橫生的動物表演、成功的宣傳策劃和市場營銷。潘偉華說“現在,我們的網絡單位已發展到2000余家,市場不但覆蓋江、浙、滬,還深入到皖、魯、閩、贛等縱深地區,有力地保證了我園的客源。”
客源足,動物園就有經濟實力開發旅游產品。
據介紹,2009年上野投入1000萬元從世界各地引進15種珍稀動物,另投入1000萬元為新動物種群建造仿原生態新展區。2010年,上野準備在世博會開幕前展出金絲猴、節尾狐猴等十大珍稀種群,并推出浸入式展區、熊貓林等十大特色展區。
產品豐富,反過來帶旺動物園的人氣。動物園的經營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于是,人們很容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動物在上海野生動物園生活得比較滋潤,只是因為上野“不差錢”,養得起動物。然而,沈陽森林野生動物園出事前,自去年11月起,沈陽棋盤山管委會每天撥付1.5萬元給動物園,今年2月1日后,每天增加到1.8萬元,專用于喂養動物。照理說,沈陽野生動物園應該也“不差錢”,至少不差飼養動物的錢。
可是,老虎餓死了。應該指責沈陽野生動物園沒有“專款專用”嗎?但是,為什么沒有力量去保障動物園“專款專用”?
出事的總是“民營”?
監管動物園的運作,不外乎外部力量——法制監管、上級部門監管;以及內部力量——企業內部監控制度。
以上海為例,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及上海野生動物保護站等單位會共同監督野生動物園的運作,保證動物的生活質量。
然而,動物園內部制衡措施更有效。“上野是國有單位,各項制度比民營性質的野生動物園完善。”據悉,上海野生動物園是由國家林業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投資興建,資產全國有。而國內大部分野生動物園都是由地方政府招商,民營企業投資管理的。
而動物忍饑挨餓的事件,大多脫不開“民營”的陰影。2005年,湖北仙桃太子湖野生動物園8只非洲雄獅死亡,經調查,園內缺少基本飼養經費和養護技術。這是一家由三方組建的民營股份制公司。1998年,珠海市一家民營野生動物園因資金短缺,將動物散養在大林山區,導致1只華南虎,5只蜂猴先后死亡。發生“餓虎事件”的沈陽森林野生動物園,也是由當地政府與一家民營企業合資的。
“野生動物園和動物園不同,動物園是事業單位,由國家額定撥款。而野生動物園大都是企業化運作,自負盈虧。”
“自負盈虧”這把利劍懸在頭上,民企不免以利潤為導向,為了改善經營,往往會采取減少動物口糧、削減養護投入等辦法,又缺乏有效的內部監管制度來制衡。
要杜絕沈陽這樣的事發生,“大多數野生動物園應該由國家來投資和管理。”吳鋒建議,“像沈陽這樣的地方,不是旅游大城市,游客少,收支本來就很難平衡,由大型民企或者政府作為公益項目投資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