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佑至
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后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通脹、收入分配不公,加上貪污腐敗,可能造成社會不穩定,甚至影響政權的鞏固。這讓他感到憂慮。他還說,經濟增長、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三者不可偏廢。后兩者是經濟增長的目標,也是他接下來的任期里要盡最大努力的事情。
影響公平正義的因素有很多,溫家寶提到了收入分配不公和司法不公。正如本刊的報道和評論所示,收入分配是今年“兩會”中關注度最高的話題。會前會后,溫家寶多次談到這個話題。溫總理將這個問題上升到關系社會和政權穩定的層面,無疑是在說,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得到解決,一切有前功盡棄的可能。
要制止和扭轉當前的不公正局面,需要調整目前的利益格局。但什么是當前利益格局的核心呢?
中國的財政收入和增長水平已經達到歷史性的高位。大量實證研究證明,在二次分配時,不透明的行政開支、高的政府投資以及官員貪腐,擠占了在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方面的開支,是抑制居民消費,導致民眾生活水平提高緩慢的重要原因。在教育和醫療內部,又存在高等教育與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的不平等,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的投入不對稱,城鎮和農村不平等。這些不公平的做法擴大了城市內部和城鄉之間的差別。
在一次分配過程中,公務員、事業單位和壟斷企業與一般企業員工之間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是壟斷本身會強化壟斷。越來越多的實例證明,行業和職業流動的壟斷在強化。政府官員、事業單位和壟斷行業的親屬,比其他人有進入這些行業的優先權。地方政府壟斷了改變土地用途的權力,與房地產商坐享土地升值利益,而將居民和農民排除在外……
權力的影子無處不在,指示了癥結和瓶頸:權力在中國的利益分配中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一旦它本身缺乏制約和透明度,就會帶來各種不公。包括分配的不公平。中國已經證明了自己在發展經濟方面的能力,但要想實現公平正義,關鍵在于馴服權力。
其實,持續了不到兩周時間的“兩會”本身,已經足以讓人們看到,如果權力不加以制約,就會造成浪費、不透明和傲慢。
2000多名政協委員,每人領到一臺嶄新的電腦,總價值超過750萬。會務解釋說,這只是為了節省紙張。許多委員是帶著自己的電腦(更加不要說秘書了)赴會的,而為了節省紙張,事實上有許多更好的選擇,不管是設立臨時性的網吧還是租賃,都可以避免這種浪費。但浪費本身無關緊要。因為只要包括“兩會”開支在內的政府開支得不到有力的監督,浪費是不可避免的。
試圖在“兩會”上馴服權力的做法,常常都失敗了。全國政協委員蔣洪要求會后仔細查看預算報告,卻被工作人員告知,這份報告屬于國家機密,當天就要收回。蔣洪實際上要求預算報告草案在“兩會”之前就應該公布。對人大代表來說,情況也不例外。審核預算報告是代議機構最重要的職責,但他們有沒有足夠的意愿、能力和時間來履職,是一件倍受懷疑的事情。作為最高立法機關,人大代表的權力受制于政府對法律的解釋(什么是國家機密),而不是相反。這種情況常常給人挫敗感。
另一些插曲則見證了權力的傲慢。國家質檢總局原紀檢組長郭汝斌認為,毒奶粉再現,追責只應該到生產企業,而不應該追究質監部門的責任。更不要說在這種場合,怎么保證新聞媒體的采訪和報道的權利了。
只有權力得到了合理的制約,才有可能避免最壞的可能性——有人稱之為“拉美化”,也有人叫“權貴資本主義”或者“封建資本主義”——少數人通過壟斷權力而得利,同時將大多數人排斥在收益之外。這種前景既沒有公平和正義可言,也正如溫家寶所說,不能保證社會和政權的穩定。
為了維系權力,必須馴服權力;為了馴服權力,必須開放權力,放棄對權力的壟斷。全國人大對《選舉法》的修訂,確認了一個政治原則:每個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權力。但要把這個原則變成事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在一個不可能壟斷信息的時代里壟斷權力,是不現實的。因此,必須把國民對政治的關切變成政治制度的一部分。通過公信的媒體,人們能夠看到并且討論,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選舉,人們能夠推動變化。非如此,經濟增長不能持續,公平正義難以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更加是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