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司空見慣的方盒子建筑突然跳起了舞。原來,解構的精髓,就是要讓建筑變得像身體一樣性感。
看到世博會西班牙館的第一印象是,哇塞,好像是出自解構主義大師弗蘭克·蓋瑞的手筆啊!
絕對的西班牙天馬行空風格。一定是畢加索和達利靈魂附體,才讓設計師有如神助一般將建筑玩弄于股掌之間:扭曲的鋼管骨架在空中盤旋起伏,仿佛龍飛鳳舞的書法走筆,又像一個女郎的身體一樣玲瓏剔透凹凸有致,那樣地肆無忌憚出人意表,可是又絲毫不會覺得這建筑是空中樓閣時刻就要傾覆,像極了蓋瑞的畢爾巴姆博物館,司空見慣的方盒子建筑突然跳起了舞,或者是拋一個媚眼過來。
原來,解構的精髓,就是要讓建筑變得像身體一樣性感。
已經有幾塊山東運來的手工藤板掛在上面,尚不能窺其全貌,但記者了解到,日后鋼管上要掛滿這種藤板,整體效果嘛,大概就像個大籃子。
天外來客一般,突然在世博園里落下一個超級大籃子,那感覺,很驚心動魄了。站在尚未竣工的西班牙館前的水泥空地上,記者仰面望去,心中已經充滿了“蔥白”之情。
跨時空三部曲
怎么看,西班牙國家館都像是未來科幻電影中的角色。
可是偏偏,西班牙人說,他們國家館的主題是:“我們世代相傳的城市”。人家說了:“通過這一主題,我們對西班牙的過去進行了回顧,同時也展示了當代的西班牙,以尊崇之心展現我們燦爛的文化遺產和現代文明。”
西班牙的建筑和藝術都太過輝煌,一說出高迪、米羅、布努艾爾等等大師的名字,誰不肅然起敬?
如今,西班牙的13個城市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城市”名冊,正是出于對自己國家歷史的民族自豪感,西班牙館的三個展廳(面積為2500平方米)將從不同的視角出發,來表現西班牙城市的變遷。
大籃子的里面,是西班牙館的三個展廳,其中的展示內容,不再是建筑師的工作,西班牙三位著名的電影導演——比格斯·魯納、巴西里奧·馬丁·帕蒂諾和伊莎貝爾·庫阿謝特——將分別擔綱三個展廳的布展工作。由電影導演來布展,會不會讓空間也變得靈動起來,就像是電影的三部曲,讓游客在此來一次跨時空之旅?
打頭陣的是比格斯·魯納。這位總是喜歡戴著墨鏡的導演胡子已經花白,酷斃了!他無色不歡,又熱衷于口腹之欲。那么,這位以飲食男女為自己電影主題的巴塞羅那電影狂人,在世博會的舞臺上,又將導演一出怎樣活色生香的好劇?
飲食男女關乎人類最原始的生理欲望,現在,他將帶你進入一個宇宙洪荒時代。西班牙的阿塔普埃卡(Atapuerca)是歐洲最早的古人類發源地,光這一點,西班牙人就有理由把開天辟地與西班牙一國的歷史聯系起來。你看這里:火、海洋和地球、本質的、遠祖的、塵世的……歐洲遠古時代的神秘往事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一種原始的、生生不息的創造力撲面而來。
如果說魯納的開篇之作是一座橋梁,那么這座橋梁將人們引向的,就是紀錄片名導巴西里奧·馬丁·帕蒂諾布展的第二個展廳——城市。西班牙的城市,狂野之城,就讓喜歡安安靜靜畫畫的帕蒂諾在五塊巨大的畫布上畫出最美的圖畫。那是關于遙遠異國的一抹印象,也許你從來也沒有去過西班牙,然而,就是這驚鴻一瞥,西班牙繁復繽紛近代史的片段也能讓你感到目眩神迷,那是西班牙最輝煌的時代,在人類文明史上早就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說過了“昨天”和“今天”,西班牙人也要像本山大叔那樣來思考一下“明天”。伊莎貝爾·庫伊謝特布置的第三個展廳主題是“孩子”——西班牙人的未來。
入口處,一個投影。畫面上,幾個孩子分別用西班牙語“Hola”和漢語“你好”歡迎參觀者。未來的城市會是怎樣一番情景?對孩子的熱愛和細膩的筆觸是伊莎貝爾·庫伊謝特作為一名女性導演的優勢所在,而她的先鋒性也一點都不輸給男性藝術家,在她身上流淌的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藝術傳統的實驗血脈。正因于此,當年畢業于巴塞羅那大學公共關系專業的她才毅然拋棄了自己的專業,轉而在紀錄片和視頻方面大放異彩。
鋼的骨骼,藤的皮膚
2007年,西班牙國際展覽署對2010上海世博會西班牙國家館的設計方案進行公開招標,共有18家國際知名的西班牙建筑事務所參與競標。最終,曾經在蘇格蘭議會大廈、西班牙天然氣公司總部大廈和圣卡特琳娜市場等項目中中標的米拉耶斯-塔格利亞布(EMBT)建筑事務所脫穎而出,而負責EMBT的,正是多才且靚的女設計師貝娜蒂塔·塔格利亞布。
如果她的丈夫米拉萊斯還活著就好了。2000年,米拉萊斯因患癌癥離開人世,留下了和塔格利亞布一起創辦的設計公司和未來未知的旅途。那時候,她心中唯一的信念就是要挺住。米拉萊斯在西班牙被認為是“最有可能超越高迪”的設計師人選。在今天,在完全已經被神話了的高迪面前,誰能獲此殊榮?也許只有天才的米拉萊斯了。只可惜,英年早逝。不然,他不僅可以親眼看到妻子所設計的這座嫵媚妖嬈的建筑,而且說不定,他還能貢獻一些更匪夷所思的奇思妙想。
西班牙館是上海世博會面積最大的展館之一。這一次,除了性感的鋼管骨骼之外,天然編織柳條又在冰冷的鋼材上,覆蓋上了一層觸手微溫的肌膚。藤條的顏色根據水煮時間的差異呈現出原木色、淺咖啡色、深咖啡色三種不同的顏色,而這些顏色各異的藤條將“繡”出一個個古老的中國文字。想象一下,長達2.5萬米的鋼骨管支撐起8524塊藤編板,該是怎樣壯觀的西班牙范兒?藤編是西班牙的傳統工藝,且在不同地區,呈現不同的編織工藝和流行顏色。但是,柳條與藤板,不正是中國人傳統的拿手好戲嗎?所以塔格利亞布也說:“天然纖維材料,是東西方都常見的全球化的傳統工藝,所以,它將成為西班牙與中國之間的一個重要聯系紐帶。”
西班牙館的這些藤板,全部由山東手工藝人編制,每一塊都不同,都為西班牙館度身定造,上面有編號,也就是說一塊藤板只能在西班牙館的主體建筑上找到一個位置,這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對于敢為天下先的塔格利亞布來說,也是自出娘胎以來的第一次:“據我所知,還沒有哪位建筑師曾經這樣大規模地使用藤編這種建筑材料包裹它的建筑。當然,我們得做一些實驗,實驗的目的則是呈現給觀眾一個美不勝收的藝術品。藤條具有一定的透光性,它能讓光線變得更具魅力。從美學角度來看,有了藤的外衣,建筑的皮膚和骨骼也會更有觀賞性。”
“西班牙館無論從規模上還是造型上來看都非常壯觀,而藤編外墻更凸顯其生機和活力。”西班牙國家館總代表瑪麗亞·蒂娜對藤的創意也激賞不已,“藤條作為一種傳統材料,在中國和西班牙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使用藤條作為建筑材料,意在提醒人們展望未來的同時也須牢記根基和傳統。令人高興的是,這一絕妙的設計理念終于在文明的見證下成為現實。”
妙不可言,建筑在西班牙設計師手中,就像泥塑在中國民間藝人手中一樣千變萬化。穿行在尚未竣工仿佛迷宮一般的工地里,心中幻想著建筑竣工的那一天,走在光與影交疊的空間里,西班牙弗拉明戈火一樣的熱情,已經在我們的心中熊熊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