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若麟

在這場大雪之后,你是否還相信氣候在變暖?18000多位法國人投票,55%的人表示——不!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揭起的波瀾尚未平息,一場罕見的暴風雪席卷歐美和亞洲,整個北半球都在瑟瑟發抖!記者在巴黎常駐多年,從上世紀90年代初始,記憶中就沒見過巴黎下這么大的雪,而且連續幾天。距巴黎僅幾百公里的艾索省,前幾天氣溫降至零下20度。英國等歐洲幾個國家都記錄下30年至半個世紀以來的最寒冷冬季。亞洲東北部更是出現60年來未見的低溫紀錄。法國國家電視五臺推出了一個專題節目:“對氣候變暖說的寒冷一擊”。
對很多法國普通人來說,氣溫下降,意味著耗電量的上升,蔬菜水果價格的上漲,上班道路的困境,以及航班的取消和延遲,甚至連歐洲之星高速列車也多次因雪而出現故障……總之,大雪和降溫造成的問題深深困擾著法國人。
在這種背景下,法國人當然很自然地就會問:不是說氣候在變暖嗎?怎么出現這么寒冷的雪冬?這幾天專家們紛紛解讀:有的說這“就是氣候變暖的結果”,有的說“幾天的降溫并不能說明問題”,還有的說“1987年和1956年冬天要比今天冷得多”……事實上,不管北半球嚴寒下雪是北大西洋回流還是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在冰冷的現實面前,還要讓法國普通人繳納反對氣候變暖的“碳稅”(法國當局將從7月1日起征收),反對聲自然是難以壓制的。質疑氣候變暖說的文章,也不時在法國非主流媒體和網絡上進行著“抵抗”。
應該承認,為了讓全球輿論接受氣候正在變暖的命題,全世界環保組織和人士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十幾年來,在歐美媒體上有關氣候變暖問題的報道和分析不斷,更有效的是通過藝術、特別是電影的方式來進行某種意義上的“洗腦”。近年來很多得獎的文藝作品與環保有關。直接以災難形式來恐嚇民眾的大片更是接連不斷。甚至包括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一部風靡全球的《一個影響不良的真相》,顯然是試圖以“諾貝爾和平獎”這個嚇人的大名頭來強行印證一個科學命題……這令人想起聯合國的另一個“科研小組”:“2000年國際合作中心”。
這是美國于1996年率先提出的一個命題,認為全球計算機系統將無法辨認2000年這個新數據,因此全球計算機系統都將在新世紀來臨之際全面崩潰和癱瘓。正是當時領導美國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副總統戈爾率先在美國先成立了類似機構,然后向全球推銷這個“2000大崩潰概念”。1998年7月14日,美國總統克林頓正式向全世界發出“2000計算機系統程序設計錯誤將導致崩潰”的警告。于是,聯合國開始緊張起來。120個國家派出代表團參加了一個特別會議,決定成立一個臨時跨國“科研”小組(IY2KCC),來解決這個問題。很快,聯合國170個國家均加入其中。當時誰敢對這樣一個“科研小組”提出質疑呢?結果眾所周知。根本沒有這樣一個“科學問題”。倒是事后發現,不僅比爾·蓋茨等通過強行將美國最“先進”的操作系統強加給全球而大發橫財外,美國有關方面還通過此舉,滲透到諸多國際機構內的計算機系統,以及很多相信了美國“2000計算機錯誤”說法的國家內部的計算機體系。其后果至今無法理清。
這次氣候問題如同許多其他問題一樣,又是發達國家先制造出一個概念,然后又制定規則,再推銷給其他國家來執行。很多國家的科學界實際上對“氣候變暖說”是懷有強烈懷疑的。一些國家——包括法國在內——都在問,本國科學家為何無法直接獲取全球氣候觀測數據?為何不能在全球范圍內首先提出一場科學大辯論?為何只能被動地接受“跨政府氣候研究專家小組”的結論而不能提出疑問?對“氣候門”的調查為何沒有任何結果?在這些問題沒有得出明確結論之前,盲目接受某些觀念,甚至將其變成一項國家決策,顯然是輕率的。
好在老天是不聽從某些人類的指揮的。一場空前大暴雪的結果是,法國公眾對氣候變暖日益持質疑態度。法國《費加羅報》是少數在其網絡版上進行民意調查的主流媒體,其問題是:在這場大雪之后,你是否還相信氣候在變暖?18000多人投票,55%的人表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