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莉丹

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錯綜復雜,天空中這些緩緩流動的大氣運動因子,它們千變萬化,共同作用,讓我們所面臨的氣候發生可能的種種逆轉。
新年不久,我國就出現大范圍的降雪冰凍天氣,中央氣象臺發布氣象橙色警報,我國從北到南,遭遇大范圍寒潮。
北京、天津等地的氣溫降至近40年歷史同期極值,降雪量創下1951年來歷史同期最大值。而江西、湖北、湖南等省份,也出現頻繁的雨雪天氣,高速公路上,常常可見醒目的標語,提醒司機要減速行駛。
國人的記憶仿佛被拉回2008年的年初,那年的凍雨災害性天氣,讓大量的車輛堵塞在癱瘓的高速公路上無法動彈,80萬人滯留在廣州火車站,寒風中苦等,回家過年的夢想破碎。
而在更早的去年11月以來,我國就連續遭受大范圍寒潮侵襲。為什么今年冬天這么寒冷?為什么今年極端低溫天氣出現的頻率會這么高?2008年初的冰雪災天氣是否會再度重演?
“因為極地在冬季是極夜,溫度最低,冷空氣最容易在那里生成,今年最大一個特點是,極地的空氣頻繁地向中高緯度擴散,不光是我們東亞地區,包括西歐、北美,都有比較大范圍的頻繁的冷空氣擴散,造成了低溫天氣”,近日,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氣候預測室研究員王永光在接受《新民周刊》記者采訪時解析。
他介紹了一個氣象學名詞,“北極濤動”,這是冬半年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大氣環流尺度最大、最重要的模態,一直到春季,“北極濤動”都很顯著,它對于冬春季北半球近地面許多氣候要素都有顯著影響。
就氣象部門具體的監測數據而言,2010年1月2日夜間至1月3日,北京出現持續降雪,降雪量打破1951年以來1月份日最大降雪量歷史紀錄。北京日降雪量歷史極值為6.2毫米,出現在1989年1月6日。
而1月4日8時,北京南郊觀象臺積雪深度達23.4厘米,突破歷史極值(歷史同期最大積雪深度為16厘米,出現在1951年1月5日)。天津大部地區積雪深度突破歷史同期極值,塘沽積雪深度達26.3厘米,為1951年以來最大值。1月6日凌晨,北京南郊觀象臺監測的最低氣溫跌至零下16.7攝氏度,突破38年1月上旬氣溫最低極值紀錄。
1月10日,中央氣象臺預計,未來兩天中國北方將再遭大風和劇烈降溫,而南方將有大范圍雨雪天氣,局部還有大或暴雪。伴隨著雨雪降溫,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地部分地區可能還會出現冰凍。不僅如此,受近日寒潮大風天氣影響,山東沿海出現嚴重海水結冰現象,渤海及黃海北部沿岸出現近30年來同期最嚴重的海冰冰情。
今冬,西歐、紐約、首爾等地,紛紛打破歷史低溫紀錄。
盡管不少氣象學家們表示,關于今年冬天的冷暖,目前還無法下明確結論。但民眾的感受是,今年冬天,特別冷。
并且,自去年11月份以來,我國北方地區的確冷的時間比較長,“應該算是持續性異常了,北方地區這種持續低溫的情況,差不多不超過一周可能就會有改觀。而我國南方地區,最近幾天還不會明顯好轉,因為南方地區還處于一個低溫雨雪的過程里”,王永光表示。
氣象學家曾有研究表明,厄爾尼諾年是暖事件的標志。去年12月1日,世界氣象組織還曾表示,厄爾尼諾現象目前已經在熱帶太平洋完全形成,并將至少持續至2010年第一季度。
具體而言,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在氣候預測領域,厄爾尼諾是迄今為止公認的最強的年際氣候異常信號之一,它常常會使北美地區當年出現暖冬,南美沿海持續多雨,還可能使得澳大利亞等熱帶地區出現旱情。
與此相反,拉尼娜年是一種厄爾尼諾年之后的矯正過渡現象,這種水文特征將使太平洋東部水溫下降,出現干旱,與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溫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偏多。
盡管今年是厄爾尼諾年,但從現有的數據與事實看,卻出現增多的極端冷事件。那么,新年以來,襲擊我國大范圍的寒潮,是否與厄爾尼諾相關?
王永光解釋,我國江南地區的降雪偏多、甚至發生溫度偏低的情況,是跟厄爾尼諾現象直接關聯的,“厄爾尼諾現象容易造成冬季我國江南地區的降水偏多,包括降雨、降雪偏多”。
但是,厄爾尼諾的影響也并非對全球每個地方都敏感。一些氣象學上總結性的大致規律,也可能是與現實有出入的。
王永光就指出,今年冬天,我國北方氣候有些異常,打破了以往規律,而從現有資料看,用厄爾尼諾現象難以解釋我國北方此次災害性低溫天氣過程,此番出現在我國東北、華北的冷事件,就是由于中高緯度大氣環流的異常,“實際上,我國北方地區從11月以來,基本上處于氣溫持續偏低的狀態,這跟厄爾尼諾現象沒有直接關聯,還是因為北半球冷空氣活動的異常所致,這種情況在2004年到2005年冬季也出現過,當時也是厄爾尼諾年,卻出現了一個冷冬”。
值得一提的是,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錯綜復雜,天空中這些緩緩流動的大氣運動因子,它們千變萬化,共同作用,讓我們所面臨的氣候發生可能的種種逆轉。
諸如,即便是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它們影響的也主要是海洋狀況。而人們通常的統計規律會遭遇現實因素的諸多偶然。
“如果評選2009年最令人感到沮喪的事件,我想自己可能會選擇全球氣候變暖”,杜克大學保護生物學家皮姆如此表示。
在不久前閉幕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各國代表還在轟轟烈烈地討論全球氣候變暖及其原則性的應對措施,而在現實的今天,幾乎整個北半球都在面臨寒冬。相當多的科學家至今堅持,是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了全球極端天氣的增多,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尷尬現狀之下,極端天氣情況更容易出現。
這些極端天氣,表現為極端高溫、熱浪,也表現為極端低溫的寒潮或暴雪的爆發。即使球氣溫偏高的大趨勢下,也會有極端低溫天氣的出現。
“但是不能講,今年的冷,就是因為全球變暖造成的”,王永光說,他介紹,在歷史上,我國從1986年以來23年的冬季,基本上是以暖冬為主,“就全國來講,而非某個地區,這23年里只有4年是冷冬”,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冬季極端低溫天氣也僅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相對于神秘莫測的天氣狀況,目前我國的氣象預報工作人員還只能對10天以內的大氣運動進行預報。
王永光舉了個例子,比如,對于10天以內的降雪,目前我們是可以做預報的,但是對于凍雨,這種雨滴近地面就已在電線桿、樹木、植被及道路表面凍結成一層晶瑩透亮薄冰的災害性天氣,對它的預報則更為復雜,“像貴州山區,經常發生凍雨,這跟特定的地形、特定的大氣層結狀況有關。凍雨是按照現在的水平還很難預報的一種天氣現象,對于凍雨,連中期預報都不可做,目前只有24小時或臨近預報那種短期預報,頂多一兩天預報”。
目前,我國氣象部門正在研究制定對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標準,對強降水、高溫、低溫、干旱等極端事件都準備制定一定的監測指標體系。在未來,人們將很快就能獲知有關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相關信息。
眼前的這個隆冬,泱泱中國,春運來臨,在極端低溫天氣的考驗之下,機場關閉、高速公路封閉、電煤緊張、交通告急,各個行業的應急預警管理也正在直面艱難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