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樂韻


站在舞臺中央,就會成為被評論的對象,有贊美聲,也免不了有批評。中國,要學會泰然處之。
2009年,世界局勢風云變幻,國際力量此消彼長。隨著單極主義式微、多邊合作成為高頻詞,世界格局呈現出新的輪廓。中國,正成為國際舞臺上最引人注目的角色。
但是,正如資深外交家吳建民所說,站在舞臺中央,就會成為被評論的對象,有贊美聲,也免不了有批評。中國,要學會泰然處之。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國“自鴉片戰爭后首次走到世界舞臺中心”;站在第二個十年的開端處,中國力量將如何演繹?
中美:穩定之下有隱患
中美關系無疑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奧巴馬政府上臺以來,中美高層互訪交流不斷升溫,并在奧巴馬訪華期間達到了高潮,兩國一致同意建立“應對共同挑戰的伙伴關系”,相互尊重、理解和體諒。
然而才時隔一個多月,美國政府卻于1月6日正式批準雷神、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執行布什政府2008年10月宣布的軍售計劃,向臺灣出售“愛國者-3”反導系統等武器裝備。
中國外交部、國防部罕見地在三天內五次就美對臺軍售表達強烈反對,要求美方尊重中方核心利益,立即撤銷有關對臺軍售項目,稱中方保留采取進一步措施的權利。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釗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實際上,自中美建交以來,美國一直實行雙軌政策,一方面講三個聯合公報,跟中國大陸發展各方面的關系,另一方面講《與臺灣關系法》,保持同臺灣的實質關系,包括商貿投資、民間往來以及對臺軍售等。”即使現在美國對中國有很多需求、兩國共同利益比以前明顯擴大的時候,美國對臺灣的態度也一直未改變。
美國政治可看作是利益集團的政治,各利益集團關注的面非常狹窄,但是訴求強烈,如軍工利益集團一直鼓吹向臺灣賣武器,而國防、情報等部門鼓吹中國威脅論。“這些利益集團一定會在政治上有所表現,影響行政當局的決策。”
美國對臺軍售無疑與兩國關系發展趨勢背道而馳,但陶文釗并不認為中美關系會就此逆轉,“它讓我們更加清醒地看到中美關系的復雜性,在中美關系發展較順利的時候要看到潛伏著的隱患,需要雙方共同努力來排除干擾”。
近期美國《外交雜志》預測2010年十大政治風險,其中中美關系位列第一,認為雙方關系中存在太多結構性壓力,經濟發展矛盾較為突出。對此,陶文釗說,中美關系在今年引起這么大的關注,因為奧巴馬政府上臺第一年與中國外交過度順利,有人擔心會“高開低走”。
“2010年中美外交確實存在負面情況:一個是對臺軍售;第二,奧巴馬可能會見達賴;第三是中美之間貿易摩擦會增加。但我們也要看到正面因素,例如,去年奧巴馬總統邀請胡錦濤主席今年訪美,現在還在磋商當中;其次,今年夏天第二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在北京舉行,它的成功有望進一步推動中美關系的發展;另外,今年下半年美國要進行中期選舉(在兩屆總統選舉之間舉行的國會選舉),但從2008年美國大選過程來看,我認為中期選舉不會對中美關系造成大的沖擊。”
陶文釗強調,中美關系從來都不是一番風順,就是在不斷克服障礙中前進的。
中歐:看問題要大氣
在吳建民的外交生涯中,有15年在歐洲度過,其中9年擔任大使工作,見證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歷程。有人曾形容2004年的中歐進入了蜜月期,也有人形容2008年的中歐關系曲折動蕩。吳建民卻說,這種說法只看到了某一時期的某一個現象,而忽略了中歐建交以來關系大發展的事實:
1975年中歐貿易額僅24億美元,而2008年中歐貿易額突破4000億美元大關,達到4255.8億美元;人員交往方面,以中法為例,1998年在法中國留學生僅5000人左右,現在中國留法學生約有3萬;1965年,吳建民第一次到法國,街上幾乎看不到中國人,現在,每年到法國旅游的中國游客至少50萬……
吳建民說,2009年國際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走到國際舞臺中央,而占據舞臺重要位置百年多的歐洲難免有失落感,中歐關系中難免有雜音,“但是我們看問題要大氣,這些并不妨礙中歐關系越來越密切。而且每次出現問題歷時不長,也說明雙方不希望僵持太久”。
2009年末,法國《觀點》雜志推出中國特刊,更有不少西方媒體把中國擺在2010年中歐關系中的“主角”位置。那么,怎么理解他們對“主角”的看法呢?
吳建民認為,歐洲一百多年來處在世界中心的位置,現在在國際事務中影響力相對減弱,心里總是不大舒服,有失落感?!拔覀円吹绞虑榈膰谰?但換一個角度,這也是中國地位上升、走到世界中心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觀點》也采訪過他?!拔野l現,雖然他們會發出批評中國的聲音,但他們也承認,過去30年中國的發展成就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對待批評和贊成,我們要有平常心?!?/p>
他舉了一個例子。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出席安理會時,中國和法國坐在一起?!爱敃r我還是中國代表團里的小蘿卜頭,坐在后排和一個法國青年外交官聊天,對方就說:你們走上坡路,我們在走下坡路?!闭雇?010年中歐關系,英國《觀察家》認為,中國將會在更多問題上和英國、歐盟爭吵。
對此,吳建民的看法是:硬和軟都是形式,要看硬得有沒有道理,是否有利于國家利益和世界利益。比如在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國就應當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權利,不能別人說我們硬,我們就要變軟。中國人不要隨波逐流,也不是事事都跟人家吵架。我不贊成中國不高興,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是鴉片戰爭以來是最好的,不要隨便不高興。他認為,當前世界面臨幾個大問題,中歐合作的空間更大。
其一,金融危機還沒完全過去。歐洲是中國的大市場,希望雙方在這個領域更多合作,減少貿易保護主義。其二,氣候變化大會只形成了協議,還沒有形成有約束力的文件,2010年氣候變化談判,中歐有合作空間。其三,在中東、伊拉克、阿富汗、伊朗等熱點問題上需要合作。其四,歐洲對中國的技術開放度大,中國60%以上的技術進口來自歐洲,超過了美國和日本。雙方在科技、教育、文化領域還有很大合作空間。
當然也有談不攏的地方,比如人民幣升值問題?!爸袊嗽谕澜绱蚪坏酪晳T,有的事情一致,有的事情不一致,這就是世界?!?/p>
中日:合作才是前途
當今世界的重心正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亞洲的崛起,中國、日本和印度的關系發展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
2009年是日本政局發生歷史性變動的一年,2010年,則將是日本政局持續震蕩的過渡之年。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寄南告訴本刊記者,總體來說,2009年中日關系發展平穩,日本政局變動沒有撼動中日關系,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更加夯實了中日關系的基礎。
過去日本在外交上偏重美國,但如今鳩山政府表示,要強調與美國更加對等的雙邊關系,而更多考慮與亞洲國家發展關系。
吳寄南說,“9·11事件以后,美國出于反恐需要,與中國加強了合作。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訪華以后,中日關系回暖,這時候中日美關系更像等腰三角形。現在鳩山政府要清算自民黨50年來依賴美國的局面,適當拉開與美國的距離,中日美正朝著更加均衡的等邊三角形方向發展。”
鳩山還多次表示不會參拜靖國神社,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日本同中國、或者說亞洲很多國家關系的導火索。
吳寄南說,去年中日經貿往來很有特色。受金融危機影響,日本經濟連續四個季度負增長,而中國經濟很快企穩開始回升,帶動日本對華出口。去年上半年日本對華貿易占了其貿易總額的20.4%,超過了日美貿易的13.7%,所以中國坐穩了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的位置。兩國在節能、環保領域的合作也形成了很多良性互動。
吳寄南表示,今年中日高層互訪將繼續保持勢頭,經貿交流會出現新高潮。今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中日兩國經貿舞臺更加廣闊,“在東盟一體化進程中可以發揮火車頭作用,不僅雙邊實現合作共贏,而且共同推進東亞地區區域一體化,為中日經貿合作提出了新的題目、注入新活力”。
在上海世博背景下,中日民間交流將掀起又一個高潮。預計350萬海外游客中,有100萬來自日本?!爱斎?中日關系中也有不確定因素。”吳寄南提出,右翼勢力會千方百計搞小動作,兩國在東海專屬區的歸屬問題上還存在對立分歧,若不妥善處理,也會干擾前進方向。
最近,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問題第一階段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參與“中日戰爭與太平洋戰爭”部分報告研究的陶文釗教授認為,此次兩國政府支持下進行的學術研究,意義在于維護中日關系的大局,“把歷史問題交給歷史學者來做冷靜、安靜的研究,歷史問題不應給兩國穩定發展造成太多影響”。
有專家稱,中日大和解潮流不可逆轉。吳建民在日人作交流時曾跟對方講:中國人的前途在亞洲,你的前途也在亞洲,中日合作會更加好。
既合作又競爭,以合作為主——這是中日兩國關系的寫照。
中印:歷史問題短期難解決
這一關系應用于中印之間,也恰如其分。
在媒體的描述中,印度一直把中國作為競爭趕超的對象,西方媒體也在揣測,中印誰會是將來亞洲的主角。
中國社科院南亞問題專家孫士海告訴本刊記者:“所謂爭奪亞洲領導權方面,要有一個新認識:兩國都是在國際事務上有較大影響力的國家,都是新興市場,雖然中國經濟增長顯然要超過印度,但是不會因為超過就瞧不起。兩國需要相互學習。中國多次表示,希望看到印度在國際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相互尊重、相互借重是兩國今后在相處中很重要的態度,否則爭奪總會產生不少問題。例如在氣候變化、建立多極世界、國際關系民主化方面都有共同立場?!?/p>
這幾年以來,中印關系大局發展很好,交流面越來越廣泛,比如增加了軍事層面的交流,以及各種對話機制等;盡管在經貿上也出了一些問題,例如印度對華反傾銷調查等,但總的來說,交流更加機制化、多樣化,基礎更加鞏固。
孫士海說,“在邊界問題上,雙方要有心理準備,歷史遺留問題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雖然雙方都有解決誠意,但是需要互諒互讓,要有耐心?,F在中印兩國在這個問題的認識上還有差距,另外,缺乏戰略互信問題,所以要通過對話溝通,雙方作出妥協,畢竟兩國在大方向上都不希望因為邊界問題影響兩國關系的全面發展。”
今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印度總統將訪華,印度國會也會派代表團過來。對于2010年的兩國交往,孫士海認為要建立兩個機制:政治互信機制和經貿調節中介機制。
他說,“中國現在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對象國,要建立一些新的機制解決貿易摩擦和貿易不平衡問題,同時采取切實措施,擴大印度對華出口的多樣化和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