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日本政府實施的“牽制政策”,只能在國際上孤立自己。
10月16日,日本右派舉行反華游行。10月17日,筆者翻閱了當日《朝日新聞》、《讀賣新聞》和《日本經濟新聞》,并無關于日本右翼的報道,只有《產經新聞》在第一版報道了該消息。對于本國主流媒體對東京反華游行的“靜默”,日本一些“網上右翼”罵聲四起。
那么,如何看日本媒體對右派反華示威的“靜默”?筆者認為,這與放還中國船長之后日本對華政策發生的變化有關。
從整體看,中國船長被放還之后,日本對華采取了兩個“動作”。首先,在媒體方面,對中國進行“妖魔化”;在外交方面,企圖在中國周邊結成一個對華統一戰線。其次在經濟領域,則希望維持其在華的巨大利益。
一些日本輿論認為,這次日本政府放還中國船長,是日本外交的“敗北”、“恥辱”。記得一家媒體刊登署名文章說,日本人要永遠記住這個“恥辱”。不可否認,自撞船事件發生之后,日本媒體不僅不斷用各種形式指責中國不遵守“國際規則”,同時還渲染“投資中國危險論”。例如,頻頻報道日本企業正向南亞、越南等地轉移投資等。同時,日本政府也正在加快與中國周邊國家的FTA(自由貿易協定)交涉,加強與這些國家的經濟聯系。盡管日本政府和媒體在諸多公開場合對中國均不使用“包圍”一詞,但在對華關系上,“牽制”一詞頻頻出現。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日本試圖聯絡中國周邊海洋國家“牽制”中國。例如在上周剛結束的東盟擴大防長會議上,日本防務大臣頻頻活動,力圖與越南、菲律賓等海洋國家結成抗華統一戰線。日本政府官員還利用一切外交機會宣傳關于釣魚島的日本立場。
但也不能否認,中日間存在巨大的經貿往來,這也是日本政府和輿論必須考慮的問題。現在,中國有10多萬日本僑民、數萬家日資企業,日本在華擁有大量利益。10月17日,筆者在一家支持反華示威的網站上,讀到一個跟帖說,其不贊成反華示威,主要是怕刺激中國民意,損害日本利益。
另外,撞船事件造成中日高層交往停滯,日本政府迫切希望在11月橫濱APEC會議前,中日雙方關系能有所緩和,為兩國領導人會面創造條件。但是,假如日本國內反華氣氛過濃,必然造成中國民眾對日感情持續惡化,無疑將損害日本作為APEC主辦方的地位。因此,日本主要媒體“封殺”當地反華示威消息,其實有維護日本利益的考慮。
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正視日本對華外交轉向“牽制”的事實。筆者認為,如果這種事態繼續發展,可能給東亞政治經濟格局造成重大影響。假如中國東面出現一個不友好乃至敵對國家,這不但將對中國經濟發展、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也必將影響到整個東亞的穩定發展。當然,這種狀態的出現,并不能阻止中國發展。另外,日本“牽制”中國的呼吁,在亞洲不一定能找到市場。非但如此,日本政府實施的“牽制政策”,只能在國際上孤立自己。
日本國內輿論、經濟界、地方與政治黨派,相互之間都充滿對立復雜性。首先,那些跑到大街上示威反華的人,只是日本人中的極少數。從其代表人物看,他們屬于非主流。其次,從日本財界態度看,他們并不希望與中國關系鬧僵。再次,日本地方經濟正遭受空前的衰退,他們更加迫切希望與中國加強經濟聯系。最后,這次撞船事件,日本多數政黨并未與中國發生直接沖突,中國與其他各個政黨通過各種渠道交流,仍可以牽制日本政府的對華“牽制”政策。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應告訴日本,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的發展,必將惠及全體亞洲人民,中國的發展,最終也必將成為亞洲人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