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迅

有人說,富裕了的內地開始出現“病態消費”。其實,香港的“病態購物狂”早已出現一個群體。
內地“十一”黃金周早已結束,那些天,在香港銅鑼灣、灣仔、中環、尖沙咀,走到哪里,都見到操內地口音的人潮。黃金周首日,內地赴港入境人數高達24萬人,較去年同期18.5萬人,增加了三成。都說內地人富了,在號稱“購物天堂”的香港購物出手闊綽。最新的消費潮流,是來香港美容、整容,女子擁有“范冰冰”臉蛋成了一種時尚。當下的香港美容中心,內地游客占了四成,她們通常做的是六七萬港元的打針整容,或10萬港元上下的抽脂、隆胸手術。
有人說,富裕了的內地開始出現“病態消費”。其實,香港的“病態購物狂”早已出現一個群體,最新披露的統計數字是,這一群體占香港總人數的6.7%,這是香港東華三院委托香港大學社工系,花了5個月新近調查的結果。這一消費成癮的群體,被界定為“過度消費問題患者”,其中九成有債務問題,較一般人有較高的借貸額或重復借貸傾向。若以為,購物狂皆是女性,錯了。香港大學的研究表明,購物狂中,男性占了四成,女性占六成。男性對琳瑯滿目的商品也會有一種特別的沖動,對購物也會走火入魔。
香港的“米蘭站”是專門收售二手名牌貨品的連鎖商店,據高級經理陳先生說,至少一半的女顧客有“一鋪買癮”,每隔一兩周就會帶著大手袋來掃貨,交易價少則兩三萬,多則三四十萬,前不久有一位家住跑馬地豪宅的女士來“放貨”,賣出價值70多萬的80個名牌手袋,有一大半都沒用過一回。
從電視上看到,專業人士ELLEN月收入近5萬港元,自以為什么都能消費,身上有10多張信用卡,家中衣柜里的名牌衣服、首飾、手袋,假若兩個月天天換新的,都未必會重復。追蹤這一病例的香港社工黎少嫻說,ELLEN最初估計自己信用卡欠數約50萬港元,當拿出所有信用卡月結單一算,才發現欠卡數超出100萬港元。信用卡過多,每張卡的還卡期不同,她自己都是一筆胡涂賬。她已經無法控制購買欲,去見社工接受心理輔導前,她都會先到商場逛一圈,花3000港元買一條絲巾。
主修音樂的香港大學生順青,酷愛古典音樂,畢業后在香港一家文化公司供職。他月薪不到1萬港元,卻不停地購買唱片,結果欠下數萬港元銀行信用卡數。從電視畫面看到,他家里囤積的CD多達2000多張,根本就不可能聽完。他“過度消費”而無力償還信用卡數,只得向父母求援。
“過度消費”的行為癥狀是:多因一時沖動而購物,每到周末,會顯得特別興奮,瘋狂采購,滿載而歸;買貴重物品時,沒有格價(討價還價)的習慣;經常購買一生都恐怕不會用的東西,對自己的“戰利品”卻極少有滿意的;財務通常出現困難,但依然我行我素,繼續消費。香港心理醫生對這一購物病態癥的心理癥狀作如此描述:想買就買,尋找實時滿足;追趕潮流,人有我有的心態;藉消費逃避現實而獲取快感;以為商品可提升自己的個人價值。
香港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科青少年及家庭服務主任姚子梁說,香港近5年破產個案的年平均數都超過萬宗。這一機構轄下的健康理財家庭輔導中心,2009年就收到7000宗因欠債而求助的個案,其中17%是過度消費引致,25歲以下是高危群組,因消費過度而求助的個案高達四成。很多人不懂得信用卡的利息計算,最初抱著“數字不算大”,最終變成債臺高筑,要以破產或債務重組解決問題。
“病態購物狂”總是敗給自己情緒的一時沖動,借購物發泄憂郁情緒,抑或因瘋狂購物而財困,引致抑郁,兩者儼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關系,內疚自卑,欠債累累,成了購物狂揮之不去的噩夢。這一群體對商品有一種病態的占有欲。有病態購物傾向的人,都欠缺安全感,自我形象偏低,不擅情緒管理。市場調查權威AC尼爾森公司一項涉及42個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調查顯示,精神壓力極大的香港人最愛逛街,51%的人每周逛街最少一次,數字冠絕全球,這正是“病態購物狂”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