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奮

云貴亢旱,天下洶洶。災民暴渴,專家最囧。
說來好怪,做慣專家尾巴的我們,今年突然發現,專家不知何時,幽幽地做起了誰的“尾巴”。
當公眾抱怨預警缺位時,他們趕緊抱歉,災害性天氣是無法預測的,某國的預測只是“幸中”而已;當輿論質疑氣候異常時,他們趕緊表態,本次“特大干旱”,主兇恰好是“冷空氣不夠強勢,沒有冷暖氣團的交匯”;當災民疑惑:西南5省“已經建成水庫塘壩7.5萬多座、總庫容達380.5億立方米”,這水,都蒸發了嗎?!專家非常專業地回答:水庫雖多,“但控制當地河川徑流量不到6%,遠遠低于全國平均17%的水平”。
而當小朋友傻傻地問:為什么我們不打井呢?他們又出來慈祥地解釋——小朋友啊,西南5省多為喀斯特地貌——什么叫喀斯特地貌呢,就是巖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為特征的地區,適合打井的地方很少,所以……
有十萬個為什么,就有十萬個專家說。專家總是適時地亮相,又及時地謝幕:“病、險庫太多”,“豐水年的水資源無法儲存給枯水年使用”、甚至連“人口及經濟發展超出了當地水資源承載能力”以及“水資源有效利用率低”、“應急管理技術落后”等等、等等都成了旱魃的成因。
還有什么“主因”沒上祭臺嗎?
如果還有,我們就只好接過重慶公交售票員的吆喝了:同志們,收腹,提肛,再上一個!來,再上一個……
唯云南依然旱著。
黔桂川依然旱著。
本刊前方記者發回的深度調查,雖然觸目驚心,發人警醒,但畢竟發回了希望;畢竟,論災情還遠遠未至明末大旱“母食子肉,弟爨兄骨,牲畜鱗甲殺無遺種”的地步。
有國家的偉力,社會的關注,云之南,祈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