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
資源稅最主要的用途是反哺當地用于民生、用于當地經濟的持續發展,而不是成為吃飯財政的墊腳石。
今年被認為是推出資源稅最好的時間窗口。3月5日,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回答中國證券報記者提問時明確表示,資源稅今年就要推出。
據稱,推出資源稅有三大好處。一利于節能,增加中西部地區的財政收入,更好地保障民生工程。而推出資源稅條件已經成熟,連續三年提交資源稅改革提案的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開發銀行顧問、原副行長劉克崮為今年開征資源稅提供注腳:一是今年通脹不會高,二是經濟既不冷也不熱,三是經濟復蘇保證企業能夠承受資源稅負擔。
上述征收資源稅的理由都是技術理由,但是一個明顯的邏輯是,即便有經濟穩定這一必要條件,也不能保證征收資源稅就能達到節能、扶植西部與保障民生的作用。
資源稅應該開征,但開征的前提是扶持市場經濟、抑制權貴經濟,如此才能獲得財政部門宣示的美妙效果。如果無法滿足前提,資源稅則是對企業的剝奪,將提升通脹壓力,未必能夠做到節能與公平。
推出資源稅能夠節能嗎?也許。
資源稅從價計征提高稅率,從經濟成本角度論,能夠通過提高企業和消費者成本節能。
我國已征收非法律意義上的資源稅,因為目前征稅按照的不是法律而是1994年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資源稅低到可以忽略不計。從1999年到2008年,我國資源稅收收入由62.86億元增加到301.64億元,但資源稅收入占全部稅收收入的比重始終保持較低水平,分別為0.61%和0.52%。如果按80美元/桶的價格、5%稅率計征計算,我國的原油資源稅稅額將是“從量計征”的6.5倍左右,全部資源稅額將突破1000億。
資源稅收效的關鍵因素,是政府不能大量補貼企業與政府機關,破壞稅收的有效性。有媒體報道,某地電力公司的職工可以接近于零價格用電,此種惡性補貼可以讓體制內的企業將稅收效率降低為零。因此,征收資源稅的關鍵是堅決不向壟斷企業、國有企業、政府部門等消費者發放補貼,讓企業不分三六九等全都成為市場化企業。按照研究,政策有效的前提是權貴企業影響力不能超過15%。
資源稅從價計征能否反哺西部資源主要產地嗎?現在資源稅極低,勘探采掘企業濫砍濫挖,拿走資源反饋當地極少,帶走的是巨額財富,留下的是失業與環境污染的一地雞毛。
資源稅從價計征能否反哺西部經濟,要看資源稅如何分配。目前從量計征的資源稅由地方和中央共享,收入納入一般財政預算,海洋石油企業納稅歸中央政府,其他收入歸地方政府。因此,要確定這筆稅收反哺西部地區,有非常簡單的做法:首先,把所有的資源稅全部劃歸為地方稅,不必由中央轉撥;其次,西部省市縣政府向全社會公開當地的公共財政具體預決算,審計機關重點審計。如此,哪些錢用到哪些方面,小蔥拌豆腐一清二楚。既然目前資源壟斷是除房地產之外最豐厚的利潤,資源領域理當與房地產一樣,成為市場改革的重點區域,而資源稅的改革也應當與房地產稅的改革一樣,成為中國整體稅費改革的重點領域。資源稅最主要的用途是反哺當地用于民生、用于當地經濟的持續發展,而不是成為吃飯財政的墊腳石。
資源稅也可以維持目前的既定格局,部分歸中央政府所有。同上所述,中央政府的公共財政公開、透明、高效則成為重中之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現代各國都實行的是自然礦藏資源歸國家所有的政策。任何個人、企業更不用說外國資本均要有償取得資源開采權。高盛曾經在西部礦業等資源型上市公司獲得厚利,吉林制藥的操縱者試圖通過鉀肥到市場圈錢,收取資源稅的宗旨是還利于當地,還利于民。因此,無論是外資、內資權貴企業的暴利,理應受到嚴格約束。作為我國資源匱乏的國家,資源廉價出售給外資是斷送將來,萬萬不可重蹈稀土等珍貴資源的覆轍。